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77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5-29

黄平乐氏一门(下)

□文/图 潘洪波

  (续接上期)

  

  黄平乐家,原祖籍江西抚州府金溪县,明洪武年间被派到湖南驻守靖州,永乐年间,乐家第十世祖乐云松和乐业松被派到贵州镇守苗疆,后来解甲归田,举家定居黄平。从乐氏家谱来看,乐云松子孙居湖南靖州。而乐业松有子乐景槐,景槐有子乐启懋,启懋有子乐继唐,继唐有子乐正位,乐正位的长子乐田和三子乐仓于乾隆八年迁岑松屯上。次子乐禾于乾隆年间上云南。五子乐余有子乐安芳。乐安芳有子乐俊(拔贡)乐伟(庠生)乐仁(庠生)乐仪(国禀)。六子乐洪随营安将军征二厅苗后定居黄平东坡黄眼。之后,乐家子孙与苗族有一定的姻缘关系,生活和谐相处。乐家一直在这里世代农耕为生。乐家到了乐海平这代人后,其家族发生较大的变大。乐海平有子:乐嘉藻、乐嘉荃、乐嘉芸、乐嘉芹。

  乐海平及父辈在黄平创造了一片富有的天地,日子也过得比较殷实。但过了不久,也就是在乐海平年富力强的时候,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了,清政府为了筹备军费,增加农民负担,有收无收颗粒不能短少,在各地遍置税卡征收“厘金”,对积欠“厘谷”的苗民甚至以刀割其鼻,用绳穿死,鱼贯游街示众,迅速激化矛盾,苗族起义军以台拱、黄平、丹江、凯里、施秉等地为中心,摧毁清朝地方机构,惩办贪官污吏。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第二年清政府开始调集兵力镇压农民起义的主力,形成了对苗族义军的战略包围,形势十分严峻,黄平一带更是官军同起义军争战要地,使其黄平村村寨寨男女老少纷纷逃离,田地荒芜,虎豹进寨吃人。这时,昔日富有的乐家大户开始面临难过的日子。于是,乐海平弃农经商,便以贵阳为中心,在湖南洪江、云南、广西等地经营土特产与木材,同时兼做鸦片生意,并且获得暴利。接着,乐海平立即在湖南洪江开了一家名为“锦盛隆”的商号,并在贵阳置宅买地,作为子孙的居留之所。当时乐家大院位于贵阳城北的黔灵西路,当年称之为“普定街”。在贵阳乐海平认识了许多大官贵人,特别是当他得知名人严修受李端棻举荐被清朝廷派至贵阳担任贵州学政后,乐海平毫不犹豫地将四个儿子统统迁到贵阳省城居住。严修,字范孙,天津人,清末进士,做过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官至学部侍郎,是南开大学的创办者,20世纪著名的爱国教育家。正当清朝内忧外患的时代,出于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严修较早地看到世界潮流和清朝廷的危机,于是他率先大声疾呼:中国自盛之道端在教育。严修他来到贵阳后即开办学古书院。以后更名为经世学堂,通过考试,招收了四十名学生,开设算学,格致,时务等课,提倡西学,传播变法维新思想,开创了贵州近代教育的新风。学生中有姚华、周恭寿,钟昌祚、黄干夫,乐嘉藻等都是贵州近代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乐海平把四个儿子:乐嘉藻、乐嘉荃、乐嘉芸、乐嘉芹送到贵阳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后,乐家人才在贵阳名震一方。在民国年间,在贵阳曾流行人人皆知的民谣:高家的谷子,唐家的顶子,华家的银子,乐家的才子。即高家有田多为大地主,唐家做大官的多,华家富有的多,乐家人才众多。乐家父子在富有之后非常尊师重教,让子孙入学求知,以兴盛家族,实在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乐家重视人才的培养,爱才重才,人才辈出。

  乐海平的长子乐嘉藻,字采臣,1867年12月生于黄平东坡沙井黄衍场,经世学堂毕业后,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恩科举人,授后补道。他以推行新学为己任,以一己之力创办了贵阳师范学堂。之后,他还担任过小学堂长,实业学堂董事长等职,创设了科学研究会。担任过贵州咨议局任议长及教育总会会长,成为贵州有名的教育家。民国年间,官至农商部主事,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力主改革,支持辛亥革命,着有《中国建筑史》3卷等。乐嘉藻,于民国三年(1912年)离开贵州到北京,任天津商品陈列所所长兼办中国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工作。民国四年(1915年)以巴拿马赛会直隶协会长代理会长名义赴美国旧金山参加赛会。当时是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建成通航,中国北洋政府收到美国政府邀请后派出40人的代表团参加,在中国产品中有贵州推荐的茅台酒、苗族刺绣等。当时茅台酒包装简陋,不起眼无人注目,而乐嘉藻急中生智,在收尾中的推搡之际,他随手将一瓶茅台“啪”的一声摔到地上,飘香四溢,让人感叹叫绝,最后被评为金质奖,从此,茅台酒美名海内外。

  乐海平的三子乐嘉芸,一直居住在湖南洪江守祖业,是一名富有的商家。

  乐海平的四子乐嘉芹,他是一位有名的收藏家。

  值得一提是乐海平次子乐嘉荃,字良臣,号稼泉,清末秀才,官至湖南武冈州知州。喜诗词勤著述,自称“寿红词人”,著有《湘梦楼诗稿》、《寿红轩诗稿》、《湘琴吟》、《黔中忆旧词》等多种诗词集子。在清末民初时期,他在贵州诗坛及书画界也曾产生过不少的影响。是贵阳山城颇具名气的富绅兼文化人,他写得一手好字,收了好些学生,如贵州著名书法家陈恒安即出其门下,深受良臣人品书品的影响。

  乐嘉荃除了诗书有名之外,在兄弟之中,他不但秉承了父亲乐海平开创的家风,而且支持子女求学方面,丝毫不亚于前辈。据说,他十分痛恨自己的前辈曾经做过贩卖鸦片的生意,他的立场要彻底改换门庭,甚至不惜代价培养子女读书,取得显著成就。

  乐嘉荃的长子乐森壁,考取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考取留学美国专攻化学,获博士学位。

  四子乐森璕,1918年考取北京大学数学系,1920年转入北大地质系,1924年获理学学士,1934年考取公费留学德国,193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中山大学,贵州大学、重庆大学, 1955年调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博士生导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教育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

  五子乐森琅,考取北京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40年代回贵州,在贵阳创办景武医院,医术高超。

  六子乐森玮,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当时,乐森玮投考北京大学英文系时,曾经接受过胡适的面试,因为口语不佳,未能正式录取。他一气之下便在北大西斋附近租了一间公寓,住了下来,做了三年的旁听生,当年他只听留英归来的北大名教授陈西滢和温源宁的课,虽然对面是鲁迅的讲堂人山人海,但他从不过问。乐森玮学业回归贵州后,他到贵阳中学授课并聘为贵阳女子师范艺术科兼授英文课,从此认识了他的妻子徐文。徐文的父亲是贵阳二三十年代有名的大法官。徐文于贵阳女子师范毕业后与乐森玮结婚生了乐黛云,在乐黛云两岁那年,徐文一举考进了由蔡元培先生亲手创立的国立杭州艺专,学习绘画,那是全国艺术类最高学府,蔡元培先生的女公子蔡老师担任他们的油画课,其画技与为人独特。徐文学习绘画二年后,回贵阳就一心为女儿乐黛云及家庭生活操劳一生。

  乐嘉荃的孙女乐黛云,194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成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

  乐黛云小的时候,乐家大院靠近贵阳的基督教又称福音堂,因此成了乐家孩子们上学和跟着大人去做礼拜甚至平时游玩的去处。乐黛云五岁那年在善道小学已经念到二年级,那是教会办的一所学校,有认字,跳舞,念简单的英语,学唱赞美诗,做点手工劳作等,乐黛云还在红边门的“北一堂”跟随一位意大利修女学钢琴,到了乐黛云六年那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到了1939年底,贵阳市内防止日寇报复性的空袭,也变得紧张起来。市内的学校一律向郊区疏散,乐黛云父亲乐森玮所在贵阳中学奉命迁到乌当一处仅有数十户人家的小镇的一座庙内,于是一家人迁到乌当,正当乐森玮穷愁潦倒之际,贵州大学英文系聘用他为老师(后为教授),喜讯传来,全家欢欣鼓舞,贵州大学就设在花溪与乐森玮过去在花溪所建的别墅不远,这时乐家别墅派上用场了。正好贵阳女中也迁来花溪,而乐黛云就在此中学上初中,其母亲徐文聘为该校教美术老师。乐黛云读初中时,她就跟着英语老师朗读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眼里噙着泪花,她又爱上了外国文学《简·爱》及国内的大型话剧《雷雨》,并参加扮演重要角色,于是乐黛云同文学结缘,如同她后来所说:“我就是这样爱上文学,爱上了戏剧”。她贵阳女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国立第十四中学,此校身前为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她读到高二那年,抗日战争胜利,十四中回迁南京,乐黛云转学到国立战时中学(现在贵阳一中)继续学业,1948年暑期,乐黛云高中毕业,她决心在高考中奋力拼搏走出贵州走出大山,这一年贵州未设考区,西南片区的考场设在重庆。乐森玮为了女儿高考托朋友找来了一辆运货大卡车,让乐黛云坐着大卡车离开了贵阳,这是一种老式木炭车,用木炭燃烧水作动力,速度之慢,爬坡时经常熄火,副驾驶上的助手,就得手持三角木桩加垫才能发动爬坡,乐黛云就坐在长装满货物的车厢里一路颠簸,在提心吊胆中赶到四川与贵州交界处的松坎小街,天已经黑尽,次日才到达重庆。而重庆高温三十八度,考场设在沙坪坝,这里原是中央大学及重庆大学校址,大学放假,校舍空着,正好作为高考之用。乐黛云在又热又有臭虫的环境里奋力拼搏,在二十天内她一直参加了三所大学的入学考试。考完试她松了口气急回爽爽的贵阳。回到家不久,她母亲告诉她已被保送免试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但乐黛云心不在此,不久之后她相继收到北京大学和中央大学及中央政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三所大学正是她投考的大学,作为乐黛云来说北京大学是首选,而她父亲要她去南京读中央大学或者中央政治大学,决不许可她去读北京大学。然而乐黛云决心已定,她就高喊:除了北大我哪儿都不考虑。父女俩吵了起来。经过母亲说服,最后她父亲终于口气缓下了来说,“你父亲虽然是在北大读过三年有余的书,但只做了北大的旁听生而已,不甘心呀!今天女儿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大就得好好地做个北大人”。

  乐黛云涌出泪水感激父亲对女儿的理解,于是她到了北京大学报到,但奇怪的是,乐黛云报考的本来是北大英文系,不知道怎么一来,录取通知单上变成了中文系,当然中文,她也喜欢的专业。开学之日,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赶来为全体新生训话。沈从文担任了乐黛云他们班的国文兼写作课。这时,乐黛云才了解到,她之所以被录取到中文系,正是出于沈从文先生对她那篇应试作文的欣赏。沈从文觉得,这个考生学文学可能比学英文更可有造就,因此,乐黛云一辈子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实践证实,乐黛云在中国乃世界的比较文学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49年,乐黛云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认识相爱,1952年结婚。有一女汤丹北京大学毕业,一子汤双中国科大毕业。均在美国工作。汤一介先生说,“妻子乐黛云她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能干,非常热情的女孩,没什么心计,直爽,有什么说什么。”而乐黛云说,“我对汤一介的信任胜过一切”。汤一介是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文学苑和87岁的汤一介先生促膝交谈,在了解到《儒藏》编纂情况时,曾赞其贡献巨大。2014年6月底,汤一介先生主持编纂的《儒藏》精华编百册由北大出版社出版。据了解,《儒藏》全本将收录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儒学文献3000余种,约10亿字,计划于2025年完成,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

  汤一介与乐黛云他们一个是哲学家,一个是比教文学的拓荒者,他们家学渊源,学贯中西,他们一儒一道,一静一动。60多年相濡以沫,在学术研究和爱情生活中携手同行。汤一介先生走到了2014年9月9日逝世,享年87岁。

  乐黛云老师失去了相伴60多年的丈夫汤一介先生,在她向汤先生做最后的书面告别时,她写道:“未名湖畔,鸟飞何疾,我虽迟慢,誓将永随”。虽然乐黛云教授自身患有腿疾,行动困难,但她仍然坚强面对,坚持不懈地对文学和文化事业执着的追求。

  回顾贵州近现代史,在黔中大地上乐家子孙一门出“四个北大一个清华”的历史创举,加上乐黛云的子女一个北大一个中国科大,名声远播。这是黔中人的骄傲与自豪,无论过去与未来,它将永远激励着贵州人及黄平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同时在尊师重教、子女教育、培养人才上,它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和教育意义。

(完)

 

乐家存留的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