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实施新一轮医改,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层群众的医疗保障大大提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新医改的到来,给基层群众带来了较多医疗实惠,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统筹不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多;人才匮乏,服务能力跟不上;机制不健全,医院经营效益差;新农合执行中问题多,基层群众意见大等问题。为此,铜仁市政协调研提交《关于我市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建议:
增强乡镇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解除基层群众看病之忧
□何寻梦 谭绍锋 本报记者 王 吟
去年,铜仁市政协组建由主席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深入到玉屏、松桃、德江、沿河、碧江等8个区县的12乡镇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村卫生室、12个计生服务站,就全市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向市政府报送了《关于我市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紧紧围绕基层乡镇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出许多针对性的问题,切中乡镇卫生事业发展的“短板”,并拿出一对一的解决方案。随后,在市政府出台的《铜仁市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中吸纳调研报告18条意见建议。
睿智建言 破解基层医疗卫生“短板”
针对乡镇卫生事业“短板”,调研报告建议:
加强统筹领导,合理配置资源。加快乡镇卫生院与计生服务站实质性整合进度,不断充实“硬软”件资源,做到公共卫生与医疗卫生服务并重,采取政策宣传、降低收费标准等措施,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和“常见病首诊在乡镇、大病诊疗在县城、康复治疗会乡镇(社区)”的就医习惯,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每三年开展一次全市“最美乡村医生”评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爱和重视乡村医生的良好氛围,从而加大对乡镇卫生事业的关注和资源的投入,以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进一步扩大筹资渠道,改善就医环境。要紧扣国发2号文件、武陵山扶贫攻坚规划等政策指示精神,精心谋划,抢抓中央和省给予铜仁先行先试的战略机遇,争创“武陵山区域医疗卫生扶贫示范区”,以便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卫生项目和扶贫项目资金的“大盘子”。市县要设立医疗卫生奖励和培训基金,鼓励有突出贡献的“院长”、“乡村医生”。先行先试,从土地转让收益中提一定比例作为卫生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向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器械倾斜。除此之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元化融资和筹资。从而,解决“基础设施欠账”的问题。
进一步充实人才队伍,提高服务能力。要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医师等卫生人才资源向基层配置,到2015年,实现城市市区每万名居民有1-2名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 文件要求,加大全科医生的引导和培训力度。同时,制定《铜仁市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2014年-2020年规划》,修改完善人才招考政策,并积极向上争取“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紧缺专业人员升本学历提升”等项目,多渠道充实乡村医疗卫生事业人才,对不符合职业资格和临聘的人员通过培训逐流消化。除此外,搞好乡镇医务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建立村医养老保险制度,让他们工作无后顾之忧。从而,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
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整体活力。借鉴西安、马鞍山市经验,探索推动“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改革”,实行以合作、托管、兼并、医院集团等多种形式的办医新模式,激发整体活力。调整分配方案,使乡镇比例高于县级以上医院同类人员,以充分调动医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多劳多得,扶持乡镇原则,延续整体机制的生机活力。建立市县医疗卫生机构挂帮乡镇卫生院(含卫生室)制度,如硬件投入、业务指导、技能培训、下派医生坐诊服务等,并将挂帮情况纳入挂帮单位业务考核,先行先试,启动智慧医疗建设试点以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就医。从而,以此破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进一步健全卫生事业体制,提升管理效益。加强统筹领导,严格执行县乡“三统一”、乡村“四统一”管理,建立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工作推动机制,提升高医疗卫生工作效率。建立健全的人事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工作纪律制度和后勤保障制度,加强对乡镇医疗卫生人员的监管和业务指导,全面提升乡镇卫生人员医德责任和业务水平,夯实乡镇卫生医疗基础,并进一步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力度,建立非法行医投诉举报奖励制度和黑名单制度、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从而解决“管理缺位”的问题。
党政重视 搭建“幸福旋律”平台
“请肖洪同志(副市长)认真研究市政协所提出的建议,以推动我市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去年10月2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夏庆丰在市政协呈送的《关于全市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上作出批示。副市长肖洪随即召集市卫计、发改、财政、人社、编办等部门召开专题会,就落实市政协《调研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研究。随后市政府领导到政协与调研组人员座谈征求意见后,出台《铜仁市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规划布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设立奖励和培训基金、推进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改革、启动智慧医疗建设等18条意见建议被吸纳进《三年行动计划》中,调研成果大部分得到转化。
成果转化 奏响“幸福旋律”
随着调研报告成果的转化,市政府出台了相应的破解基层医疗卫生“短板”的“招式”,“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已逐渐淡出基层群众生活,党委政府和市政协合力奏响了基层群众健康幸福的旋律。
新农合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和《铜仁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大疾病保险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了市级重大疾病保险制度,该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先行先试,创造了新农合工作“铜仁经验”。中央电视台《文明之印》和《中国新闻》栏目分别对铜仁市新农合工作进行了报道。
卫生监管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对全市73家民营医院实施量化分级管理,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民营医院长效监管机制基本建立。先行先试,实施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通过职位分级管理,促进了各级卫生监督工作的全面开展,2014年,全市各类卫生违法案件立案2864件,结案2819件,获全省卫生监督专项考核一等奖。
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新机制初步建立。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的“网底”作用,创新工作机制,转变服务模式,按照“统筹规划、全面覆盖”的原则,广泛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基层服务态度好转、服务质量提升、行业形象改善,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充分肯定。思南县作为全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15个试点县之一,扎实推进该项工作,户签约率达到了71.05%,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在全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重点联系县工作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妇幼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73%,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强化,各项指标任务均超额完成,获全省目标考核一等奖。国家卫生计生委授予铜仁市妇幼保健院、石阡县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为“全国妇幼健康先进集体”,授予3位同志“全国妇幼健康服务先进个人”,思南县疾控中心荣获“2013—2014年度全国群众满意的卫生计生机构”称号。
疾病预防控制和爱国卫生工作得到加强。传染病防治措施得力,全市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338.98/10万,为全省最低水平。结核病、艾滋病防治进一步加强,美沙酮艾滋病人免费抗病毒治疗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肺结核系统管理率达98.78%。重性精神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防治逐步规范。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稳步实施,免疫屏障进一步筑牢,基础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全市9个乡镇、24个村寨分别获省级卫生乡镇和省级卫生村寨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