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原,群山常绿、云雾常绕。近几年,有茶界专家提出“生态黔茶”的概念,贵州自然生态好已非新闻,但良好生态环境光靠语言描述显然不够。“生态黔茶”的内涵,不仅包含贵州难以复制的“自然生态”元素,更包含贵州茶人积极建设生态茶园,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数据化等手段改变传统业态、做大茶产业,实现茶叶全产业链良性循环发展的“人文生态”元素。
因地制宜 示范引领
——贵州高效生态茶叶产业园区发展观察
□本报记者 董 瑶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作为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贵州高山云雾的独特环境造就了低农残、安全生态的茶叶品质。统计数据显示,贵州茶产业自2006年以来,历经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然实现“后发赶超”,茶园面积排名全国第一。
近年来,为推动全省茶叶基地建设、加快茶产业发展步伐,贵州各地积极筹措资金、精心选择地块、优化种植方案,全力打造规范化、高效生态的茶叶产业园区,走出了一条富有贵州特色、茶农融合的产业发展之路。
高举“生态”牌
纳雍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示范园,是贵州集中建设的“5个100工程”中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是毕节市“茶产业发展的方向标”。为此,纳雍县委、县政府及农牧、植保部门高度重视。2014年,为保障园区内茶产业无公害、标准化、高水平发展,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该县从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方面入手,对园区居仁街道办事处路尾坝茶园基地与“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病虫害防控“联姻”,打造了病虫害绿色防控新亮点。
一是推广抗病虫品种。根据当地地理特色和气候特征,重点选育福鼎大白茶、龙井43号、纳雍古茶树,适量选用安吉白茶,提高茶树的抗逆性,维护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推广农业措施控害技术。在茶叶采摘结束后,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氮、磷、钾合理搭配,结合加强培管、中耕除草、合理修剪、清洁茶园等措施,实现“健身栽培”,进一步优化茶园生态系统。
据介绍,纳雍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示范园今后将强化与企业密切配合,以公司、合作社、茶园基地为主,按“政策推动、示范引路、产业促进、多元发展”原则,加强技术应用效果研究和分析总结,切实提高绿色防控技术水平;加强各项技术有机整合集成,形成绿色防控配套技术体系,创建绿色防控优质茶叶产品品牌。
雷山生态示范园是以生态茶叶和休闲观光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属贵州32个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该县生态茶叶观光园建在超短裙苗族聚居地大塘镇境内,总规划面积9.3万亩。2014年,全县大力整合部门和社会资金4.1亿元投入园区建设。目前,园区的水网、电网、路网等基础设施已得到完善,建成生态茶园2.1万亩、5家茶叶加工厂。
巧打“特色”牌
水城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位于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公园山腰,与北盘江大峡谷景区依依相连。近年来,水城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个打造”发展战略,明确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发展方向,做好“园区农业高效化、高效农业园区化”这道“佳肴”。
一是在宣传推介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富硒茶产业园区的宣传报道力度;充分运用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平台,发布园区简介、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做好产品展示等。二是在做细做实规划编制上下功夫。结合全县农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本土资源优势、特色产业、建设规模和配套体系,科学制定完善园区建设总体规划;通盘谋划园区特色产业、核心区域、龙头企业、合作社、运作模式、精深加工、品牌等要素,形成综合服务区、核心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等专项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分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三是在争取资金投入上下功夫。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不遗余力地找信息、要政策、盯项目,把可用的、该得的、能争的在第一时间落实到位;整合涉农资金,凡是对应的涉农项目资金,都优先安排到园区建设上,形成集聚效应;争取信贷投入,积极创新农业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范围,强化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园区建设。
同样,“富硒农产品之乡”开阳县也瞅准“富硒茶”的广阔市场。近段时间,在生产富硒茶的开阳县生态高效富硒农业示范园区茶叶加工厂房里,机器轰鸣、茶香阵阵。源源不断的茶青经过摊青、杀青、揉捻、造型、拼配等多个环节后,被加工成了成品茶。
据开阳县农业局副局长吴吉鲜介绍,2008年该县仅有茶企7家、茶园8000余亩,目前全县茶企数量已达75家、茶园面积17.3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8.5万亩,茶叶产量4900多吨、产值达3亿余元。开阳茶叶加工能力显著提升,现有茶叶加工厂28家,开发茶产品47个。
倾情“文化”牌
2009年,金沙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金沙是西部乃至中国贡茶文化的发源地,上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唐蒙出使夜郎,下到清朝嘉庆年间。金沙“杆杆茶”作为“贡茶”名震京师、香飘万里,至今仍享誉全球。位于清池镇的金沙贡茶高效农业示范园里,如今还保存40余株有上千年历史人工栽培的古茶树。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特色民族文化,积淀了金沙油茶、“罐罐茶”等独具民族特色的茶饮文化。
2014年,为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推进茶产业升级,金沙贡茶高效农业示范园在2013年完成茶园种植面积2000亩的基础上,全面完成园区茶叶种植面积5000亩;入驻园区企业5家,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2家。经多年发展,目前园区总人数17656人、从业人员4300人,园区合作社聘用农民1862人、园区企业聘用农民2925人,实现园区人均收入5860元。
地处武陵山区乌江中下游的思南,宜茶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如此记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洪武年间朝廷记事本》也有记述:明洪武九年(1376年)八月,思南宣慰司田仁智进京朝觐朱元璋,敬献的便是鹦鹉溪镇马河晏茶。
为把历史与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从2008年起,思南县决心发展壮大生态茶产业,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按照“集聚资源、合理布局、规模发展、板块打造、整体推进”的思路,举全县之力强势推动茶产业发展,使茶叶成为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几年来,该县累计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茶叶项目)资金5497万元,并整合地方财政和其它项目资金,已发展茶园面积15.06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4.5万亩。在全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绩效考评中,思南张家寨现代生态茶示范园在113个省级农业示范园中位列第69名。
茶叶种植已成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