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源
□任瑞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各界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讨论逐渐多了起来,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如:创意产业、文化内容产业、知识工业、信息工业、内容产业等概念的提出,“文化产业”已经不再具有以往那种否定性、批判性的含义,而是作为一种客观的、中立的描述而存在。
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近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贵州于2006年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面对当时的全省文化单位总体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职工面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较差的情况下,采取了“渐进”的改革方式,逐步深化和完成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模式。如黔东南州民族歌舞团、遵义市杂技团等一些国有文艺院团从最初的“一团两制”进行公司制的组建;贵阳、安顺、六盘水等地方日报社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公司。2010年11月“多彩贵州”商标注册成功,开启省级文化品牌产业化运作先河,带动了会展、演艺、民族工艺品、饮料、酒、茶等多个类型的特色旅游产品发展。
另外,贵州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借助旅游市场的渠道,充分发挥多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举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挖掘景区景点文化内涵,利用文化遗存打造享誉省内外的文化名城名镇,形成了贵州独具民族特色的产业文化态势。在积极做大做强省直广电、报业、出版、期刊、演艺五大集团公司和一批市州文化集团公司的同时,不忘扶植一批民营文化企业进入贵州的文化产业领域。贵州日报集团黔森影视工作室,以原创聚合全国资源,开启报业集团进行多元拓展的征程。《旷继勋蓬遂起义》、《幸存日》、《云下的日子》、《奢香夫人》、《风雨梵净山》等“贵州故事”跻身央视、电影院线和多省卫视等全国影视平台,成为带动贵州省影视产业的“火车头”,在全国影视业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贵州现象”。2012年2月随着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的上市,开启了贵州第一支文化产业股诞生的新篇章。在2012年12月末,贵州省隆重地为极具代表性的24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授牌,旨在树立文化企业新标杆。这些企业覆盖了新兴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涉及20多个行业类别,体现出传统文化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尤其是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并驾齐驱,竞相发展。
贵州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融资困难
目前我省对文化产业的项目的投入还是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投资、外商投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格局尚未形成。再加上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自主经营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限制了其自身进行融资的渠道。再加上企业的文化产品形式主要是以无形的传统工艺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为主体,使得企业自身的固有资产规模较小,很难在银行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
(二)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
从贵州省2013年文化产业统计报告来看,截止2013年,贵州文化企业从业人数最多的是民营企业,全省共计73855人;国有企业次之,拥有从业人员19910人。但没有统计从事文化产业的中高端人才数量,特别是文化产业的领军人才、创意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都没有进行相应的统计和细分。说明这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全省文化企业从业人数的占有比例不高,甚至是缺乏的。
(三)独创性欠缺
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容所具有的独创性。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们文化产业的独创性还很欠缺,还处于简单临摹的阶段。
(四)受高新技术的影响较大
随着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运用的推广,一些新兴文化业态的出现,使得原有的产业遭到淘汰。比如说文化产品物质载体的变更,使得音像制品、阅读文本的载体发生了跨时代的改变。传统音像制品业、阅读文本营销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和影响较大。
(五)市场需求难准确定位
文化产品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而言,可替代性更强而必需性则更弱。因此,其需求弹性更强,什么形式的文化产品能满足某个地区或外来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不确定的。
(六)多重属性容易造成管理越位和缺位
由于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多重属性,文化产业的管理必然涉及不同的部门和领域。此种多部门共同管理文化产业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保证了管理的专业性,但职能部门的交叉管理很容易导致管理上越位和缺位并存现象的出现,从而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产业发展势头好,但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的文化产业属于朝阳产业,仍处于初始阶段,真正发展时间不到时间。对于处于西部边陲的贵州而言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还有着自发、无序的特征,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还较小。由事业单位转制而来的企业,仍需一个过渡期以逐步适应市场竞争的环境。
三、对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争取金融支持,扩大融资渠道。
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进一步研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质押方式,以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质押物的问题,并制定出适应文化产业特征的信贷政策,丰富融资品种。
(二)加大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21世纪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就是人才。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仍旧是稀缺的资源。贵州省虽然已经在2014年3月出台了《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实施办法(试行)》,但就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应有较为详细的中长期规划,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特别是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尤为重要。否则,把合适的人才放在不合适的岗位上,最终人才也会变成了庸才。
(三)要把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结合起来发展
文化产品对独创性的客观诉求,决定了文化产业必然更重视创意。实际上很多国家都将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等同起来,比如英国就将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规模的扩大,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和独创性上,创新才是文化产业的生命之源。
(四)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联姻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联姻,提升文化综合竞争力,是实现贵州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如家庭视频点播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网络在线社区服务的应用、离线文化娱乐的消费等科技元素必将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文化产品应引导和培育市场需求
贵州省应该依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去准确的定位文化产业的市场,并通过独创性的文化产品去引导和培育属于自己的原创性文化产业市场。然后选择本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主体,即文化企业,走好优化资源、整合产业之路,把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作为推动贵州文化产业、开发贵州文化产业市场的重中之重,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大企业支撑贵州文化大产业,以独创性的大项目去带动贵州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六)建立集中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
从我国目前的体制则言,文化产业的管理部门不仅涉及各级政府、行业经济主管部门,还包括宣传文化部门,即使在宣传文化系统内部,也涉及多个部门。这种多重部分交叉管理的体制,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贵州省虽然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设立了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但从近年的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情形来看,管理上的越位和缺位并存现象仍就存在,在推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阻力仍旧很大。因此,建立一个法制健全,且能真正行使集中统一管理的文化产业管机构尤为重要。
(七)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还应进一步提升
从贵州省2013年文化产业统计报告来看,截止2013年底,我省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总收入为302.64亿元,增加值为154.92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仅1.94%,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与国家要求的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贵州要使自身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所提高,要在占文化产业增加值降低的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新闻出版发行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方面培养和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拥有国际品牌的大型文化企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