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1757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4-24

  一加科技创于2013年,立志打造一个“受全球用户尊敬的品牌”。一加上市后,开启了国产手机不谈配置和性价比、谈工业设计和个性化定制的先河,是首家同时被《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等国际主流媒体认可的中国手机品牌,被业内誉为下一个“独角兽公司”。

刘作虎:本分与野心

□李亚婷

  一加LOGO最近有了一点变化,细微到即便是有人提醒,也要仔细看上半天。“数字1外面的红色边框粗了0.5毫米。”一加创始人刘作虎乐滋滋地说。

  他侧身倚着沙发靠背,盘腿而坐颇显轻松。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讨论产品,同事们如此描述他:骨子里满是产品思维。

  前一天,一加刚刚推出基于一加ROM(手机系统)版本的天气APP。增加了体感交互功能,若是下雨天,屏幕上会有雨水滴落;把手机举到头顶,雨滴会改变方向,像是滴在脸上。虽然只是一款天气预报的应用软件,刘作虎却全程参与,无论是之前的蓝光DVD、还是现在的一加,他都喜欢参与到设计中。

  他并非手机行业新人。2013年底,刘作虎离开供职十多年的OPPO,创办一加。与小米、锤子一样,一加也是通过电商销售,但他不像雷军、罗永浩那样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这并未妨碍他成为手机行业的一颗新星。七个月时间,一加手机销售量达100万部,海外销售份额占一半以上。国内还没有一家手机厂商在第一年就将海外市场做得如此突出。一加手机上市日,GoogleTrends搜索指数达100(小米当日指数为39)。

  产品是企业的根本

  今年以来,互联网手机领域格外热闹。新闯进来的董明珠、二次做手机的周鸿祎、手机处女秀的贾跃亭……已然“血战”的手机市场,又多了不少大佬的身影。其中没有刘作虎。不是不懂策略,而是做了十多年硬件后,他笃信产品是企业的根本,对互联网思维那一套,只想远观,再无心把玩。

  每次谈到心仪的产品和设计时,刘作虎眯着的眼睛就会瞪大。“我拆过很多苹果的产品,里面线路板设计得像是艺术品。”每一款iPhone出来后,他都会想方设法搞到手机主板拆解图,“家里现在有厚厚的一摞,留着慢慢欣赏”,他拿手比划了一下。

  “手机行业你最欣赏谁做产品?”

  “罗永浩。”答案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意外。锤子手机ROM号称“最无敌系统”,一加目前也正在研发自己的ROM,刘作虎的想法是用户体验一定要超过锤子。“我比较欣赏老罗对细节的追求。”他随后补充说。

  现在,有些同行也强调“婴儿肌肤般的手感”、竹制的手机后壳,刘作虎很兴奋,认为这是对自己一年前决定的认可。

  有一次徐小平来深圳,找到他说,“我拆开你的包装盒之后很失望啊”,刘一听懵了,手机有这么差吗?徐慢悠悠地说,“那么好的盒子,我舍不得扔,又不知拿来做什么”。刘作虎傲娇地复述。在他看来,做产品就得抠到那么细。

  一年前,一加搬到深圳市福田区泰然大厦八层,虽有2000多平方米,他也没给自己留一个独立办公室,就坐在产品经理旁边。

  大学毕业后,刘作虎一直在步步高工作。2004年,OPPO从步步高独立,他又加入了前者。不可否认,无论是做硬件的经验、还是个人知名度,让他受益匪浅的是在OPPO十多年的工作经历。

  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OPPO蓝光机,这是一种专业DVD播放机,刘作虎从2008年开始担任OPPO蓝光机事业部总经理。即便今天再看,这款产品的成功仍毋庸置疑,用“拿奖拿到手抽筋”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几乎所有专业评测机构都不吝啬对它的赞美。

  这并非一款面向大众的产品,而是主打高端人群、发烧友的小众产品。虽然每年只有十万台的出货量,但刘作虎仍陶醉其中,他概括那几年的状态叫“自嗨”。在几万人的OPPO里,蓝光机事业部仅有几十人,无论是贡献营收还是团队人数,他们都不怎么显眼。

  “本分”是他的标签

  2012年,刘作虎调离蓝光事业部,执掌OPPO手机营销系统。其中一个任务是推动手机互联网营销,但与OPPO多年积累的线下销售发生正面冲击,不是摆不平电商渠道,就是引起原有线下代理商不满。他认为,想做互联网品牌还是要独立出来,不分家、只分品牌的方式并不可行,由此萌生了创办一加的念头。

  2013年12月,刘作虎在微博上表示即将离职OPPO,创办一加。对于后者,其定位是“一家受人尊敬的国际品牌”。“本分”是他的标签,刘作虎说是从OPPO学到的。这个词有很多种理解,可指“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可指太过保守。在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有时算不上一个褒义的评价。

  在一加手机面市前,小米一枝独秀。刘作虎认可小米,但不认为智能手机只有一种玩法,他想传递的是手机应注重手感、设计感,“用户肯定会选择摸着舒服的手机”。

  手机发布前,因芯片、屏幕等元器件需提前3个月预订,他必须早早决定第一批订单到底下多少。刚开始,他想“20万部手机应该能卖得出去吧”;下了订单后,他又开始担心。刘作虎明白,一批库存就有可能压死创业公司。思考良久,最终砍掉四分之三,只预订了5万部手机。

  手机发布后,他每天盯着京东的点评,看着蹭蹭上涨的好评率,他亢奋极了,急匆匆地下了60万部手机订单。但去年7月之后,刘作虎发现用户对手机的关注度降低了,“不会做出来没人买吧”,考虑到一加无法承担库存,他便将订单减至50万部。2014年一加卖了100万部手机,远超最初“几十万部”的目标。

  去年年中,一加拒绝了一个韩国运营商的50万部手机大单——7月,正是刘作虎最焦虑之时。韩国运营商为“拿下”他,在一加办公室驻扎了一个多月。签约之前,对方希望交货时一次付全款,他则想下订单时收到20%订金,最终双方无法达成一致。

  看惯太多创业公司孤注一掷地抓机会,刘作虎的放弃让很多人无法理解。“很多人说我保守,但创业公司最重要的是活着。一个决定如果触碰到这个底线,那我宁可不做。”他回应说,“某天一加足够大了,大到50万部手机全打水漂公司也不死,那我就会做。”

  这是多年经历留在他身上的印记:求生存、不冒进。

  “国际品牌”的野心

  刘作虎并非毫无野心,不然不会在创办一加之初,就将其定位为“国际品牌”。在去年100万部手机出货量中,海外市场占一半以上,其中又有60%销往欧洲和美国,“去年国内大约有上万部手机转手被卖到国外。”他兴奋地说。

  野心在裴宇身上更明显,他是一加联合创始人、89年瑞典籍华人,负责海外市场,这样的外国员工在一加有七八十人。他压根就没认为一加是国产手机厂商,“只是现在在深圳办公,在欧洲和印度都会组建团队”;也不认可“一加出海”,“对一个国际手机品牌来说,卖到世界各地再正常不过了”。

  一加布局海外市场,与刘作虎操作OPPO蓝光机的经历有关。“国外市场并不难做,只要产品好就可以,不像国内要玩很多花招。”他不认可目前流行的互联网营销方式。通过海外论坛,一加发展了首批手机用户,其中有OPPO蓝光机用户,对“刘作虎”并不陌生。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加逐渐开拓了海外市场。

  从决定做一加手机起,他就清楚这是一款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产品,但若要让自己改变习惯,他还是无法接受。在刘作虎看来,除产品本身外,所有炒作都有负面影响,“一时火了又怎么样?”他也不认同诸如“风口论”观点,“前几天深圳IT峰会,我觉得李彦宏讲得太对了,风口论就是投机主义嘛!”

  从刘作虎身上看不到焦虑的痕迹,“我在OPPO时焦虑过了,思考结果就是做好产品,其它的都没用”。他也懂互联网思维,“销售蓝光机时用的就是互联网思维,只是当时没有概括出来。”产品电商销售,没有线下实体店,通过论坛方式与用户互动,用户提出建议后,团队每周一次进行软件迭代,“现在叫参与感,我们当时叫拥有感”。

  对新闻、微信朋友圈,他都不怎么感兴趣,理由是“对做产品没什么帮助”。的确,打开他的朋友圈,3个月才发了十几条,一半还是上个月参加的徒步运动。有时,他也会跟市场部员工唠叨几句,为什么一加不能像其它品牌一样经常刷脸,但员工真要对外做些什么时,他又会说“算了吧”。

  裴宇对刘作虎的评价是“结果导向型”,事情只要分配出去了,就不会再干预。有时,他也想玩得大胆一些,自己做不到就交给同事。去年4月,为在海外推广一加,裴宇和团队策划了一场砸手机宣传活动。规则是若对一加手机感兴趣,就要砸掉自己的手机,且价格要比一加手机贵;上传视频到网站后,一加会挑选100名消费者花1美元购买一加手机。最终活动的效果是,在一个多星期里,有14万人申请砸掉手机。

  提及此,刘作虎大多数都是一两句话说完,不像说设计时的眉飞色舞。这并不难理解,他对产品的兴趣远超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