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王国”“梵净奇观”“佛教文化”
三大优势助推江口发展旅游产业
□石 超
1987年至1994年间,我受组织委派和人代会党代会选举,先后在江口县任县长和县委书记。由于岗位职责的原因,我对江口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深怀感情。同时,对江口县的基本县情和资源优势也有所了解。
记得1992年,当时的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形成共识,以“打开梵净山门,把旅游产业作为突破口”,扩大对外开放,带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但由于当年的基础设施条件制约和我们对发展旅游产业认识的历史局限等原因,从总体上看,开放开发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是很缓慢的。
今天,我省的高速公路、航空机场、高铁等现代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已发生历史性巨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国有民企投资旅游年年倍增,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旺盛,这为我省有条件发展旅游产业,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县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生态王国”“绿色氧吧”和“美丽乡村”有利江口发展旅游健康产业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江口梵净山水成为一个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由于梵净山体庞大且形成垂直分布落差,这就奇妙地构成一幅幅生物多样性的原始画卷。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喷射状小溪有99条之多,满山遍野不仅生长着各种植物,而且还有全球仅存的“贵州紫薇”和“中国鸽子花”等珍稀树种。“黔金丝猴”,“白颈长尾雉”以及“长胡子的青蛙”等,特别显得秘奇珍贵。
梵净山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极具科学研究和保护利用价值。国务院1978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单位。梵净山具有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平方米富氧离子达19.8万多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这为发展旅游健康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周围,江口县还有太平河、闵孝河、桃映河、车坝河等四条大河。这四条大河流域全部发源于自然保护区,河水清澈明净,没有污染。沿岸栖息着60多个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和依山傍水建起的美丽乡村,这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都是滋养开发健康旅游产业的好地方。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大约2.7亿,包括“上班族”在内,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更加关注健康保健,追求生命质量。从目前国际国内旅游转型升级的市场需求来看,可以说发展旅游健康产业正当其时。
江口发展旅游健康产业,一是需要依托“生态王国”、“天然氧吧”及“美丽乡村”搞好规划布局;二是可首先在太平河流域创建亚健康调理愈养基地,发挥旅游保健养生的示范作用;三是在自然环境优美,有利保护和利用的地方,建设集休闲观光、养老医疗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基地,力求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群居留江口享受和消费旅游保健养身的高品质服务;四是大力发展健康理疗、美容化妆、健康检测评估、体育运动、食物平衡、养生文化等个性化差别化服务,以适应和满足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多层次多样性消费的需求。
二、严格保护梵净山核心区地质奇观景点,可持续利用高端精品吸引游人
江口县“山美水美人美”。除绿色生态令人向往以外,更加引人注目和吸引人们眼球的还有梵净山核心景区地质奇观,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新金顶,是梵净山最具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因周围常有红云缭绕,又名“红云金顶”。它高近百米,峭耸突兀,直指苍穹。其顶部双峰劈分,分别建有释迦殿和弥勒殿,两座佛殿之间有一天桥凌空相连。登上金顶,天地间渺茫天际可尽收眼底,让人倍感“君临天下”的豪迈与大气。老金顶与新金顶双峰对峙,又名“月镜山”。相传弥勒菩萨通体光明,每当良宵,坐在红云金顶的连台之上,有如满月东升,其身上的月光慈济在老金顶的石壁上,整座石崖也随之荡漾出如水光洁,形如月下铜镜,因此又得名“月镜山”。老金顶与新金顶同是观梵净日出的极好地方,凌晨时分,太阳喷薄欲出,景象极为壮观。
蘑菇石位于新、老金顶之间,是梵净山的精魂和象征。一方巨石屹立于山顶悬崖处,高10余米,上大下小,形如蘑菇,最具鬼斧神工气韵。它顶天立地,大有一触即倾之势,却于山巅稳稳屹立亿万年,此乃大地宇宙之绝观。
金刀峡位于新金顶正中处,深约90米,最狭窄处不足1米,仅能一人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将新金顶从峰顶至山腰劈为两半,唯有一线峡谷援铁链可攀,其峡顶由天仙桥相连,险峻至极。立足峰顶,时而千里风烟、一览无余,时而云深笼罩、佛光环绕,变幻万千,神秘莫测。相传以前新金顶为一完整巨石,释迦佛和弥勒佛都选此处修道,起了争端,玉皇大帝公平裁决,用金刀将巨石一分为二,两佛祖便各得其所,“金刀峡”也由此而生。
万卷书在飞来石与老金顶之间,有一石山高约二十米,整座山体都是层层叠叠、堆砌有序的页岩,势如卷帙浩繁的古代典册齐天堆放,气势宏伟,人称“万卷书”。古人有诗赞曰:“牙谶玉轴是谁储,万卷堆来混代初;遍地纵遭秦火劫,名山还有未烧书”,赋予了此景的人文光辉。
九皇洞在蘑菇石附近,这一天然石洞,传说是九皇娘修炼之处,洞口为块石砌成,洞内有九皇娘梳妆井和磨簪石等。传说梵净山古时有一位神仙叫九皇娘,因长期致力于扶贫济困、救死扶伤而受到人们的供奉,明万历年间李皇后到此修行,多行善事,为振兴梵净山佛教作出积极贡献,人们将她们一起作为神仙供奉,从此,李皇后就成了九皇娘娘的化身。
翻天印,在九皇洞东侧。这里有一块突兀的巨石将九皇洞庇护得严严实实,使其不受风吹雨打。巨石上方约三四个平方,呈梯状分布。最上面有一块石头形如倒立的印章,被称为“翻天印”,也叫飞来石。
金盆玉碗,在翻天印东北侧,有一口如脸盆大小的小水池,叫“金盆玉碗”。传说是以前九皇娘在梵净山修行时用的碗盆。后来,九皇娘得道升天后,她用过的碗盆也沾受其灵气,在梵净山化作了受后人敬仰的“金盆玉碗”。
在我看来,梵净山核心区地质奇观,都具“天生丽质”和“唯一性”,在国内外都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目前到江口旅游的绝大多数游客,都是冲着梵净山核心区高端精品地质奇观而来。因而,严格保护、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可持续利用高端精品地质奇观持久吸引游人显得十分重要。
地质奇观颇受大气物理化学因素影响。风吹雨打、闪电雷击、自然风化,还有超过承载能力的人为影响等,使得人们对“蘑菇石”这类的绝好景观,特殊的地理环境尤为担心。殷切期待梵净山核心区景点保护和旅游管理部门,遵循地质演变规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保护措施,严格按照核心景区承载能力,加强现场管控和分流旅游人群,确保高端精品可持续合理利用。
三、弘扬佛教文化,尊重教规教义,窥避“过度商业化”影响,为人们的“心灵之旅”创造必要的宗教文化氛围
梵净山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名山,历代所修寺庙甚多。其中,四大皇庵和四十八个脚庵最为著名。金顶核心景区有报恩寺、承恩寺、镇国寺、释迦殿、弥勒殿、观音殿、九皇洞;还有佛光、禅雾、瀑布云;环山寺庙有坝梅寺、朝阳寺、罗蒋寺、秀峰寺、水源寺、朝天寺、龙泉寺、三宝山寺和白鹤山寺;县域寺庙有香山寺、大佛寺、回龙寺、通缘寺、城隍庙、皇经楼等。早在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作为“弥勒道场”,就已声明远播。与普贤菩萨道场的峨眉山、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山、观音菩萨道场的普陀山,以及地藏菩萨道场的九华山并列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
公元1618年,万历皇帝诏令为重建梵净山金顶正殿竖碑立传。碑中把盛极之时的梵净山尊为“古佛道场”,比作“极乐天宫”,“名岳之宗”。梵净山佛教自开辟以来,香火旺盛,早年传入南京、北京,倾动了十三个行省的地方长官。信奉佛教朝拜的信徒,更是如云流水般涌入。
从历史上看,佛教从印度经过中亚传到中国,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事。从此,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最终形成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并影响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念的形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打下了坚固的传统文化基础。无论是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神灵谱系的建构,还是民间宗教、风俗习惯的演化,佛教在塑造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特别是佛教禅宗的兴起,发展了中国的心性理论、审美情趣,对中国的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园林建筑等都有显著的影响。佛教所推崇的中道、圆融思想,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意趣。各种各样的佛教禅修法门,直接丰富了中国传统的修身养性方法。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里,从南宋开始,人们就概括出“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说法。
在全球化的时空背景下,人类既会迎来各种经济文化成果交流共享的时机,同时也会陷入各种文明弊病与挑战。其中最突出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心必然产生的因不同文明差异而导致的碰撞和冲突,另一个便是西方现代文明的物质至上、科技至上主义及个人中心主义对社会秩序与人类精神产生的误导和伤害。而佛教在这两方面恰恰能够起到化解冲突、融合差异、安顿心身、和谐相处的作用。佛教具有丰富深刻的“人间文化”和“心灵文化”,无论对于物欲至上、精神空虚、身心失衡、道德滑坡内心活动过程及规律的分析,还是对人生痛苦根源的揭示,都能帮助现代人正确认识自我、看待世界。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概括起来大约有十大功能:一是信仰功能,二是灵魂净化功能,三是心理调节功能,四是祭祀功能,五是文化学术功能,六是艺术功能,七是旅游功能,八是民族团结功能,九是国际交流功能,十是社会慈善福利功能。今天,我们在这里普及弘扬佛教文化,是为了尊重佛教的教理教义,运用佛教文化精髓,如信仰灵魂净化与“重智慧、推中道、倡包容”,构建和谐社会,运用佛教文化与艺术、国内外交流与旅游功能,为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这次参加“梵净江口、佛光之城”研讨会,特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要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依法管理和维护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理解,不排除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的自信。宗教是中外文化交流和开展国际国内旅游的重要载体和精神纽带,信仰、宗教和文化都是影响人们思想和感情的渠道。也可以说佛教文化是江口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因此,要全面理解和贯彻现阶段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确保梵净山系和江口县城内佛教寺庙正常开展宗教活动,为国际国内旅游的信众和游人创造必要的安宁的“心灵之旅”宗教场所。
二要注重培养梵净佛教文化传承人才。最近两年,我三次有幸去江口攀登梵净山,亲眼目睹梵净山上山下及县城寺庙恢复修缮很好,而且很壮观。但进入寺庙,很少看到“法师和尚僧人”。也许是时间不凑巧,也很少看到正常的佛事活动开展。有时我在猜想,是否因为寺庙住持管理不善,还是佛教文化传承人才缺乏,经了解,后者的因素更多一些。佛教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思想文化是要靠人,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佛教法师和尚的慧根及其业务水平,首先要满足信众和游人的需求。其业务水平还要与全社会的教育文化水平相适应,相匹配。否则,就很难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最终影响佛教形象及作用的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空间概念。今日的大山,只要有手机信号,就可与全球连为一体,分享信息。佛教人才的业务水平,也应当以全球化为标准。如果差距太大,就会被自然淘汰,在信众中也没有威信,甚至会失去佛教教义的话语权。因此,重视培养高素质佛教文化人才,在梵净佛教名山显得格外重要。
三要充分尊重佛教教规教义,切实窥避“过度商业化”不良影响。佛教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是把佛陀的教化散播于社会人心的人文关怀,引导人们止恶趋善,净化心灵、关怀他人、多行慈善、劝发悲愿、广施爱得,共建人间净土。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强调“智慧、中道、包容”。“佛法是心灵的清道夫”,“清净心是心灵的真善美”。学习佛教文化主要是力求修炼出自己的清净心,守住内心的真善美,获得对人生、世界乃至宇宙的正知正见,用平等、清净、欢喜、慈悲来看待众缘所生的一切,同时也能发挥自己的智慧潜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乐于奉献社会、服务大众,过上合情合理的快乐自在生活,实现自心内在与外界的真善美的统一。所有这些佛教教理教义,大多具有积极因素,应该受到尊重,并发挥其正能量作用。
佛教并不反对发展经济,如果人们狂热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那就非常容易引发内心深处的贪、嗔、痴烦恼,并由此而引出不健康的心态与情绪,以致感到身心的苦恼。由“我执我相着迷”换来的物质享受,是滋生心灵荒芜的温床,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灾难。如果一座佛教寺庙不按教理教义行事,违背佛教人文关怀的本质特征,片面追求“商业化”利益,甚至出现“被承包”、“被经营”、“被上市”的景况,不仅不受信众和游人的尊重,反而会被信众和游人所唾弃。
四要坚持“山林佛教”和“都市佛教”两手抓,既要把梵净山核心景区的佛教寺庙、环山寺庙、山脚寺庙建好管好,也要把江口县城的寺庙恢复和修缮一新。力求创建和谐寺庙、文化寺庙和生态寺庙。在今天,五台山、终南山、普陀山、九华山、喜马拉雅山、包括梵净山,也还有许多住在崖洞、茅棚之中的苦行清修之士,饮则山泉,食则野果,石为床、草为被,离尘出世,自度自了,这大概便是“山林佛教”的特征。“都市佛教”,顾名思义,是商贾云集、人气最旺、交通最发达、时代感最强、信息量最大,先进的科学的硬软件最齐备,现代声光电运用较好的地方。简言之,山林佛教面对的是人群之外的山林,都市佛教面对的是山林之外的现代社会,两者各有千秋,并不对立,只是空间形态不同和佛教所置身的“境地”有异而已。从香港、台湾、及美国的几个城市传播佛教文化的情况看,“都市佛教”不乏有成功的范例。我赞同江口县坚持“山林佛教”和“都市佛教”两手抓,现在就着手规划论证建设“佛光之城”,恢复修缮县城的佛教寺庙,创办佛教学院,培养佛教人才,为大规模吸纳国际国内佛教信众和游人创造“心灵之旅”的必要宗教场所和条件。
综上所述,“生态王国”、“梵净奇观”和“佛教文化”是江口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三大优势。我要借此机会,祝愿江口县在省委、省政府和铜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发展旅游产业的今天,坚持从基本县情实际出发,以发展旅游产业为突破口,进而带动“三化”发展。祝愿江口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书写江口篇章的征程中不断取得新成绩,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作者系省政协副秘书长<正厅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