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41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3-26

创新扶贫模式 同步实现小康

——关于四县交界地小花苗聚居区建省级精准扶贫综合试验区的建议

□方昌国

  基本情况

  清水江流域大花水库区是贵定、福泉、龙里、开阳四县市的交界之地,涉及福泉市仙桥乡,贵定县德新镇、新巴镇,龙里县洗马镇和开阳县高寨乡等5个乡镇,区域辖61个行政村796个自然寨,总面积885.87平方公里,总人口13.32万人,是古老苗族的分支——小花苗在我省的主要聚居区,区域内共有小花苗族同胞2.61万户8.15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61.2%。

  区域内涉及的四县市五乡镇,均是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特点:地形趋同(高寒偏远、干旱缺水、山高坡陡、荒山荒坡较多),资源趋同(土地、森林、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民族趋同(都是全省高度集中的小花苗聚集区、具有浓郁的本民族文化传统:同根同源,语言、服饰、饮食、娱乐、手工艺及生产生活相同相近),基础趋同(水电路房讯寨等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小康实现程度约为50%),产业趋同(都是以烤烟为支柱和玉米、洋芋等种养为辅的纯农业乡镇、但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现状趋同(发展滞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困难)。“六个趋同”既为实施区域扶贫、打造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综合试验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广大苗族群众对同步小康的热切期盼。

  存在困难

  一是缺乏产业支撑。除烤烟种植占农业生产面积的五分之一外,其它产业点多量少,缺乏有力支撑,有的甚至无集市,农民增收渠道窄,主要依靠外出务工,2014年,全区域外出务工人员多达6万余人(次),务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0%左右。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突出表现在水、电、路、讯等四个方面。交通主干道损毁严重,通行条件差,急需大修改造;521个村民组有16个没有通车;521条通组路完成硬化的只有216条,硬化率仅为41.5%。受地理环境条件制约,大多数村寨在旱季人畜饮水存在困难,同时,由于家用电器的普及推广,农村用电量迅速增加,原规划设计的变压器容量普遍不能满足需要,亟待扩容改造。

  三是弘扬文化不够。民族文化产业挖掘和发扬不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不力。区域内苗族风情浓郁,“斗牛节”、“杀鱼节”、“跳月”、“四月八”、“六月二十四”、“芦笙歌舞节”、“斗鸟”、“对歌比赛”等民族节日丰富多彩,素有“东方探戈”之称“长衫龙”苗族芦笙舞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蜡染、刺绣、银饰加工、全生态纺织布匹等“小花苗”独有的传统工艺技术传承人员越来越少,传统的母传女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挖掘、保护、传承、发展。

  四是群众观念陈旧。由于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主动脱贫意识差,思维观念落后,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条件差,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贫困人口面大。辖区共有低保户7177户29926人;农村危房5556户,占总户数的21.2%;贫困户13422户29543人,贫困发生率达38.4%;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600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00元,急需大力扶持,才能实现同步小康。

  几点建议

  在清水江流域大花水库区小花苗聚集区建立省州级精准扶贫综合试验区,以清水江沿岸为轴线,以改善基础设施为核心,以强化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小花苗民族风情传承保护为重点,以旅游综合开发为突破,以加强和改善保障民生为根本,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成立专门机构,集中项目、资金和政策倾斜,统一规划、统一产业、统一品牌、统一实施,形成基础、产业、文化、资源四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积极探索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边远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区域互动扶贫的新路子,确保该小花苗聚居区与全省实现同步小康目标。围绕目标,扶贫、财政、交通、水利、烟草、农业、林业、民宗、旅游等部门从以下五个方面给予大力的倾斜、支持。

  一是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着力解决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问题。在水利方面,着力解决安全饮水、灌溉和区域工程性缺水问题;在电力方面,着力解决变压器容量小扩容提质问题;在交通方面,着力解决行路差、出行难问题,尽快启动S103省道提级改造、贵新线北移等区域骨干路网建设,改善交通大环境,强化通村油路、一事一议等项目倾斜,硬化通组、通寨道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大力支持产业发展,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难,加快同步小康建设问题。针对区域生态、气候、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相同相近的特点,对区域农业产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产业、统一品牌、统一打造,着力打造全省优质烤烟生产基地,生态高效无公害蔬菜基地、规模经济林木种植基地、高山有机牛羊养殖基地和大花水库区网箱生态养鱼特色基地。

  三是大力扶持挖掘文化,着力解决民族文化产业传承发展问题。制定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区域小花苗的民族服饰、民族技艺、民族歌舞、民俗民风的传承保护,进一步巩固提升“长衫龙”等民族品牌;挖掘弘扬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寨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清水江沿岸小花苗民居包装和民族村寨建设力度、打造清水江古驿道的小花苗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展示区。

  四是大力支持生态旅游,着力解决保护与开发问题。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依托甘溪国家级森林公园、阳宝山、独木河、大花水电站、蛤蚌河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小花苗民族风情,打造以民俗游、体验游、探险游、垂钓游、南门河至独木河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同步小康。

  五是大力支持改善民生,着力解决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提升综合素质的问题。从长期发展的战略考虑着手,进一步加快区域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强化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坚持扶贫先扶智,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坚决摒弃“等靠要”落后思想,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进取精神,不断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和生产技能,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不断增强自身造血的能力。同时要强化村民自治、依法治村,充分发挥村“两委”的作用。

  (作者系贵定县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