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度、广度和深度堪称前所未有的贵州新一轮国企改革,迄今已届满一年。针对省管国企仍存在产权结构单一、竞争性国企内生动力不足等制约性问题,贵州政协委员建议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力推省管国企“混改” 激发资本竞争活力
□本报记者 田锦凡
2014年,贵州也许是全国地方国企改革主题的最大亮点。
在各地酝酿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之时,偏居西南一隅的贵州率先布局。去年3月17日,贵州宣布启动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其力度、广度和深度堪称前所未有,更因改革核心直击产权制度而备受瞩目。
对于地方国企改革主题,此前业界多关注经济较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省市,如上海、广东、重庆等。但贵州不仅较快推出国企改革方案,且提出支持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持股比例不设限制、改革方式不设限制等诸多“创举”,这一改革决心被认为迅速提振了资本市场预期。
变革源于现实“倒逼”。统计数据显示:贵州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以上,但2014年1—2月增加值仅增长7.9%;其中,省国资委监管的28家企业增加值下降2.1%,利润仅增长0.8%。关键在于,省属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速每回落1个百分点,就会影响贵州工业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
守住全省全年生产总值达9000亿元、经济增长率为12.5%的“发展底线”,需要国企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为此,贵州实行“谁丢掉谁来补、存量损失增量补、国企受困民企补”的“三补”策略,通过盘活存量、给国企压担子促发展及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民企等方式,全力巩固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
作为这盘“棋”中的重要一步,省管国企改革率先“落子”。
1、改革尺度开放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贵州官方曾多次表态深入推进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省委书记赵克志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省管国企改革要走前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指出,要将国企改革作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
据了解,目前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共28家,其中省国资委独资企业17家、控股企业2家、参股企业9家。独资企业中二级子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比例为48%,三级及以下子公司中投资主体多元化比例为56%。
从2014年到2016年,力促28家省管国企全部实现股权多元化,是去年2月23日贵州省政府审定下发《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量化指标。该文件明确改革目标、主要任务、实现形式及政策措施等,对省管国企改革做了总体部署。
同年3月17日,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推介会在贵阳召开,首批22家省管国企最新改革发展思路正式亮相。其中亮点包括,茅台未来融资与分拆上市、赤天化控股权转让及贵绳股份拟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海洋用钢丝项目。
以产权改革为核心,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成为此轮贵州省管国企改革的重点。根据“行动计划”,全省国企按功能性、公共服务性、竞争性推进分类改革,确保用3年时间发展3家功能性投资运营企业、做强2家公共服务性企业,竞争性企业全部实现产权多元化;同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将具备条件的打造成投资控股公司、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实现国资有序退出。
在产权实现形式上,贵州支持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参股、控股或并购等形式和途径参与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我们对国有资本是控股还是参股不作具体规定。”贵州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韩先平表示,改革的一大特点即为国资持股比例设置的最大开放度。
同时,改革要求每户省管国企原则上均需引进战略投资者,从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层面全面推进股权多元化,推动国有产权“进、退、流、转”,以实现企业国有产权跨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优化配置,促进国资与各类社会资本深度融合。
作为首个提出所有竞争性国企都要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省份,贵州省国资委在前述推介会上集中推出了首批128个项目,其中股权转让、增资扩股项目42个和建设项目86个,覆盖能源、建材、化工、冶金、房地产、商贸物流、交通运输、旅游酒店、矿产资源精深加工等行业,预计投资总额达2763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涉及范围和金额如此之大的产权改革,其中优质资产无疑将吸引大量民营资本汇聚。据贵州省国资委统计,截至2014年12月15日,省管国企已签署“引战”合作协议60个,其中集团层面16个、子公司层面44个,协议资金428.43亿元、到位资金110.33亿元。
2、国资动力不足
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围绕“增强活力、提升带动力”目标,贵州省管国企改革在开放、多元、有序中上紧发条。然而在推进道路上,一些制约性问题也给改革戴上了镣铐。
贵州国资盘子较小,产权结构单一是企业的“通病”。今年该省“两会”,省政协委员、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何萍和省政协常委、民进省委秘书长曾国强联名提交《对省管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建议》提案,其中指出“省管国企在母公司层面产权性质结构单一”。目前,28家省管国企产权多元化率为47.2%,196家混合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率为27.1%。
“企业产权多元化多体现为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性质和资本结构却十分单一。国有股份多、民营资本进入少,没有真正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何萍表示。
企业多重形式合作,缺乏产权资本深度融合也是问题所在。一些省管国企在集团布局上呈现出体系庞大、层级复杂但深度不足的趋势,有的企业集团出现二级、三级甚至四级诸多子企业,如贵州茅台有子公司84个、贵州盐业有86个、贵州盘江控股有76个。该提案认为,这对企业发展壮大有较大制约,并不利于国资功能放大。
此外,省管国企多布局酿酒、钢铁、煤炭、磷矿、电力等传统领域,产权结构调整和布局与贵州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不相匹配。目前,贵州茅台、瓮福集团、贵州开磷、贵州盘江控股、贵州水矿、乌江水电等8家企业总资产达2900亿元,约占省管国企总资产的75%,但它们在参与信息技术、大健康医药、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的整体布局上“缺乏战略统筹”。
省管国企资产定价与实际不符,是另一个弊端。一方面,在企业资产定价和“引战”谈判时,因过于强调历史成本计价,使部分战略投资者望而生畏;另一方面,没有实施“引战”的有效梯度方案和培育资产定价的市场权威机构,缺乏对企业无形资产尤其是品牌、知识产权、矿产权等的有效定价,严重制约了功能性国企快速发展。
该提案还指出,因缺乏有效的市场化管理机制,贵州国资运营方式不多、管理模式简单、行政色彩过浓,资本管理考核机制不清、手段不严,实际操作中出资人易与职责企业脱节;人才机制不完善,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国企领军人才匮乏,难以承接全省“赶超”任务。
“吃资质、吃老本、吃帮补的‘三吃’现象仍然存在,在国有建筑业中表现较为明显。”曾国强表示,由于缺乏战略性措施,贵州省管国企内生动力不足,“挂户”项目约占近九成,这与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一批大型建筑业企业集团的目标差距较大。
3、“混改”激发活力
在业界看来,尽管贵州一手大力推进省管国企产权改革,但数千亿元的国资流转,让官方显得十分小心谨慎。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问题为导向、增强国企活力,推进贵州省管国企混合所有制重点改革任务更显迫切。”上述提案表示。
何萍、曾国强在提案中首先建议,进一步调整省管国企资产的总体结构。一是力推企业按市场化方式跨区域、跨所有制联合重组。以调结构总战略对4310余亿元贵州省管国企总资产进行调整,面向战略投资者实现有规模增资扩股,降低“新常态”下国资控股比例可控风险。二是对国企改革方案的制定权实行联动制。目前,国企改革方案通常由企业先行制定再上报审批,因企业多从本位出发,在产业布局和资本结构调整上缺乏全省层面的战略统筹,而国资属性决定其本应从单体层面提高到整体来谋略。三是调整资产形成混合所有制多层格局。整合筛选好一批二级企业上市,吸纳社会资本;让有潜力、项目的国企与民企交叉持股,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国企整体改革;在子公司企业中留存30%资产,作为职工持股(含管理层)。四是按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目标要求,调整省管国企的资本投资结构。通过实施相应的产业布局和投资战略,使企业投资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选择相匹配。
其次,扩大省管国企产权开放。一是合理定价。不能简单以国资转让价格低于或高于国资净值定价来判断其是否流失,而要看现价的存量是否保值、增量是否增值。二是开放转换项目。组织国企面向社会资本有计划推出项目,包括增资扩股类、股权转让类、技术转让类、合资合作类等项目,可涉及能源、交通、旅游、物流、金融、基础设施等各行业;尤其是建筑业类竞争性、又不占能源类的国企,要放宽准入门槛、加快改革步伐。三是根据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尽快设立一批相应的股权投资基金。四是开放和创新竞争性省管国企股权方式,出台政策激励民资真正有效融入竞争性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五是建立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机制。
此外,建活机制、强化管理,推动省管国企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一是在加强区域外合作基础上做好区域内有效合作,对瓮福集团、贵州开磷等同类国企该并就并、有破有立;二是利用项目收益支持股权投资基金,联合金融、保险等机构组建贵州产业财务公司,充分保障国资有效运营;三是加快对一批省管国企开展改组转型为国资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推动其由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四是尽快完善省管国企重点企业领导人员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办法,实行分类考核、规范班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