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1737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3-19

权力任性和为官不为都须关进“笼子”里

□敬一山

  “两会”闭幕之日,有“明星官员”之称的仇和落马。仇和曾因“敢言实干”被称为“官场另类”,并引起媒体对“仇和现象”的讨论,被视为“任性”的官员。然而,仇和的任性相对而言,一些官员也存在为官不为的现象,对各项社会事业该面临的工作任务不愿担当、不敢担当。既要治理为官不为,又要防范权力任性,也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仇和虽然落马,但对于他过去的所有任性行为,旁观者恐怕依旧难以取得共识。今后如果再出现“任性官员”,该怎么来评估他的行为,又该如何保证“任性”官员“不任性”?

  落马之前的仇和,是一类官员的典型代表——他们作风强硬,敢想敢干,尽管争议不断,但如仇和自己所言,“仕途却是一路惊喜”。如今,仇和因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落马,尽管这可能只是他个人的悲剧,但一个符号性官员仕途的戏剧性变化,还是再度触动人们思考该如何看待“任性官员”。

  重温仇和的为官之路,以及舆论对其的争议历程,我们会发现几组矛盾总是或隐或显地贯穿其中。比如,多数和少数。“卖”和“拆”,可以说是仇和一路走来的两大“法宝”,从企事业单位,到医院、学校,都曾是他出卖的选项;拆迁当然更是拿手好戏。这两大“法宝”在使用过程中,最容易面对“多数”和“少数”的冲突。

  “任性官员”往往会宣称,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少数人做出适当牺牲也难免。事实上,在这种“大卖”和“大拆”之后,一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从中得利者会觉得官员能干,而利益受损者的意见,因为和“任性官员”立场相左,往往成为“沉默的声音”。在理论上,当然不能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就“强迫”少数人做出牺牲,但当“任性官员”迎合了所谓多数人的利益,少数人的意见似乎被极大边缘化了。否则难以解释任性官员们的“一路惊喜”和民间也并不少见的支持声。

  再如,明规则和潜规则。很多支持“任性官员”的,往往是“复杂中国”论的支持者,觉得一个想干事的官员,在现实中面临的阻力太多,如果一切按照“明规则”来干,可能就束手束脚难有作为。所以只要把事干了、出成绩了,官员就算有些“潜规则”,也是可以理解的。极端的观点是,在“清廉的庸官”和“贪污的能吏”之间,宁愿选后者。所以,一旦这些“任性官员”确实折腾出了一些成绩,就容易让人忽略他们手段的正当与否。

  仇和虽然落马,但对于他过去的所有任性行为,旁观者恐怕依旧难以取得共识。今后如果再出现“任性官员”,该怎么来评估他的行为,怎么保证搭配在官员身上的“任性”是个中性词乃至褒义词,而不被沦为贬义词?多数和少数之间,明规则和潜规则之间,官员该作何选择,或者这到底是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这是仇和留给我们的“任性”之问。答案方向不难明确——法治。无论官员有怎样良好的初衷,有怎样的雄心壮志,所做的一切都要经得起法治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