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府考略(上)
□李继刚
明弘治七年五月(公元1494年)设都匀府,隶属于贵州布政司,治所在都匀卫(今贵州省都匀市),至今已有520年的历史。都匀府曾是明朝时期都匀地区二州一县四长官司、清朝及民国时期都匀地区二州三县三厅(含凯里、方村二县丞)社会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都匀地区的发展史上曾经作出了不同凡响、不可磨灭的贡献。现本人对明朝设置都匀府的概况及所作的贡献就行粗浅的探讨,其间,管窥蠡测和佶屈聱牙肯定不少,现就教于各位同仁、方家。
一、都匀府的设置
都匀的历史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武丁时期,在公元前1250年之前,距今3264年以前。殷商武丁时期都匀属鬼方;春秋时期,都匀属牂牁古国;战国秦汉时期,都匀属夜郎古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都匀属益州牂牁郡;隋朝时期,都匀属益州牂牁郡宾化县;唐朝时期,都匀属黔中道的羁縻州应州;《宋朝时期,都匀属绍庆府的羁縻州邦州;元朝时期,都匀先属湖广行省(全国置11行中书省)八番顺元宣慰司(治所在今贵阳)九溪十八硐管番民总管府(今惠水县城南八里)治下的都云军民府;后属云南行省的都云安云安抚司;再属湖广行省的新添葛蛮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定县城);其四属八番宣慰司抚定光兰州洞蛮定远府(治所在今平塘通州)。
明朝时期,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设贵州都司的都云安抚司;洪武二十三年十月(公元1390年)设贵州都司都匀卫;洪武二十九年四月(公元1396年)设四川布政司都匀军民指挥使司;弘治七年五月(公元1494年)设贵州布政司都匀府。《明史·地理志》载,“弘治七年五月,置都匀府于卫城,西有龙山,南有独山巡检司、北有平定关,西南有威镇关。都匀府领麻哈州(今麻江)、独山州(含独山)、清平县(今凯里炉山)、都匀、邦水、平塘、平洲六洞等二州一县四长官司。这就是都匀作为国家二级行政层次设置为“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的最早历史。
清朝时期,都匀隶属贵州行省都匀府,都匀府领麻哈州、独山州、都匀县、清平县、荔波县(清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清延将了西庆远府河池州所属的荔波县划归都匀府)、八寨厅、都江厅和丹江厅等二州三县三厅。
民国3年(公元1914年)撤都匀府,改设一等县都匀县,次年降为二等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年11月成立都匀县人民政府。1956年8月8日,都匀成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城市。1958年6月,都匀建市,成立都匀市人民政府。
二、都匀府辖境的范围
明朝都匀府辖境相当今贵州省都匀、凯里、麻江、三都、平塘、独山等市县地,清朝辖境扩大至今荔波、丹寨、雷江等县。《明史·地理志》载,“弘治七年五月,置都匀府于卫城,西有龙山,南有独山巡检司、北有平定关,西南有威镇关。都匀府领麻哈州(今麻江)、独山州(含独山)、清平县(今凯里炉山)、都匀、邦水、平塘、平洲六洞等二州一县四长官司。《清实录》载,都匀府领二州三县三厅,即麻哈州(今麻江)、独山州(含独山);清平县(今凯里炉山)、都匀县(今都匀市)、荔波县(今荔波县);八寨厅(今丹寨县)、都江厅(今三都县)、丹江厅(今雷山县)。
据史料载,都匀府隶贵东道,副将驻。顺治初,因明制。领州二,县一。康熙中,置都匀。雍正中,辟八寨、都江、丹江,置同知一,通判二。十一年,广西荔波割隶。西北距省治二百四十里。广三百二十里,袤四百五十里。北极高二十六度十三分。京师偏西九度三分。领厅三,州二,县三。西南:六硐司长官一。南:王司、吴司长官司一。又东天坝、西南平州、西丹行三司,裁。
都匀卫,明置。康熙十一年都匀含城内东山,西龙山,北梦遇山,西南凯阳山。马尾河为清水江南源,出县西南,合一小水,又北纳邦水河、龙潭河,东流入麻哈。麦冲河出县南,合四小水,西南流为丰安河,入独山。西:石屏关、威镇关。北:平定关。南:都匀司,西:邦水司长官一,明属府。顺治初改隶。平浪司长官一,明属府。顺治初改隶。雍正五年裁。
麻哈州,府北六十里。东:皮陇、天台。南:天马。西:玉屏、铜鼓山。南:麻哈河,有二源,经城西合为一水,又名两岔江,北流入平越。马尾河自府东流入境,迳吴家司,北流入清平。谷硐、卡乌二汛。南:乐平司长官一。落户土舍一。东:平定司长官一。宣威土舍一。北:养鹅土千总一。西:旧司土舍一。
独山州,府西南百二十里。南有独山,州以此名。东:文汉山。南:镇灵。西:行郎山。南:独山江,即都江上源,古牂柯江也,出水岩梅花峒,东北流,经烂土司,马场河分流注之,折东入都江。西:凤饮河,出飞凤井,环城流,入独山江。丰安河自都匀入,迳城北,深河、平舟河来注之,再西入长寨。南:鸡公关。北:阿坑关。三角,州同一。巴开、打略二汛。附郭独山司长官一。南:丰宁上长官司一。东南:丰宁下长官司一。三捧土舍一。东:烂土司长官一。东北:普安土舍一。
清平县,府东北百二十里。明,县。康熙七年省入麻哈州,十一年复置,裁清平卫入之。南:水箐。东:棋盘。北:侍讲山。东南:香炉。东北:天榜山。猪梁江为清水江北源,自平越入,会麻哈河,东流入黄平。东南:马尾河,即剑江,自都匀入,北流入清水。南:鸡场关。凯里县丞一。排养、炉山二汛。东:凯里司安抚使,裁。
荔波县,府东南二百里。顺治初,承明隶广西庆远府。雍正十年改隶。东:水排山。北:分水岭。荔泉在城北,县以此名。劳村江出县东北,西南流,与峨江会。峨江河,南北二源,合于水董,再西南,永长溪自古州迳都江南,合数小水注之,入广西南丹土州。南:黎明关。西:马甲关。方村县丞一。有三洞、方村二汛
八寨厅,府东九十里。明,天坝土司地。雍正六年,平苗疆置。西:得鹿山、大登高山,均险要。西:马尾河,自都匀入,东北流,入麻哈。龙泉自龙井、南泉自丹江,均入马尾河。都江自独山迳都江南,一水出北坡脚寨,南流入都江境来会。南:羊勇关。北:五里关。有九门汛。东南:杨武排调司长官一。东:永安司长官一。
丹江厅,府东北百四十里。明,生苗地。雍正六年,平苗疆置。西南:九门山。东南:牛皮箐,迤逦数百里,亘八寨、都江、古州界。大丹江源出西南,小丹江自东南来会,曰九股河,东北流,入台拱。东:防里河,西流入丹江。鸡讲、黄茅、乌叠、顶冠、空稗、松林六汛。东北鸡讲、北黄茅、西南乌叠土千总一。
都江厅,府东南二百二十二里。明,来牛大寨地。雍正六年,平苗疆置。西:柳叠山。东北:大坪山。都江上流曰独山江,自独山东流入,羊乌河合乌沟河来会,又东入古州。北:排常关。有顺德、归仁土千总一。
三、都匀府辖境的沿革
都匀市,是一个有着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都云酋长尹怀昌率部附楚,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置都匀安抚司,元初置都匀军民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89年)置都云军民府,后改为都云、定云二安抚司,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置都云长官司,十九年十一月置都云安抚司,二十三年十月改都云为都匀,改安抚司为卫。二十九年四月为军民指挥使司。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五月置都匀府于卫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废都匀卫置都匀县,宣统二年(公元1911年)省都匀县入都匀府,1913年废府,以府辖地置都匀县,1958年以都匀县地置都匀市,1962年撤市复置都匀县,1966年析县城关镇置都匀市,县、市并存,1983年省都匀县为都匀市。都匀名称最早叫做“都云”,是因城东二里有都云洞,故名,“云”之为物,变化不一,故改“云”为“匀”,取均匀之义。
麻江县,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置麻哈安抚司,元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置麻峡县,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置麻哈长官司,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置麻哈州,民国3年(公元1941年)改麻哈州为麻哈县,民国20年更名为麻江县,此后未改。麻江之名为历史上的麻哈、麻峡的音转。据传说,因安抚司故地东有麻哈湾,南有抵麻,西南有广麻,并有麻喇等寨,故以地命名。所称麻峡之由来,据麻江县志载,因县城建于凤凰山,其北约1公里处有长冲峡,又因旧龙场小河水口处有响琴峡,故名。而民国二十年改称的麻江,是因境内有江故名。以上解释尚有再探的必要。麻哈、麻峡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汉字记音的结果,查考当地的历史,这种语言应是“木佬人”的语言,而且这一片地方历史上为其世居地,至于麻哈、麻峡具体含义待考,但可以肯定其是以地理形状命名的。麻江则是后来的衍生地名,如果归类,则可以归入以地理河流命名类中。
独山县,汉代属毋敛县,王莽时属毋敛县改称有敛县。唐代置石牛县,属南寿州治。宋代置中平县,大观四年,废中平县,并入庆远府河池县。元代置独山州蛮夷军民长官司。隶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初隶四川行省,后隶湖广行省,元属新添安抚安司。洪武十六年(1383),置九名九姓独山州长官司。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设置独山州,隶贵州布政使都匀府。民国改设独山县,将三脚屯州同分设三合县,后为贵州省八个行政督察区中的第二行政督察区的专员公署所在地,时为贵州省的第四大城市,国统区第十四大城市。1949年11月19日解放,将贵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改设为独山专区。1957年独山县,荔波县,平塘县(部分)三县合并,1961年三县分设,独山县沿用。
凯里市,苗语kali的音译,意为开垦田地。在元代时有记作凯黎、凯离的。元置凯黎等长官司。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置清平卫,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二月设安宁宣抚司,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改安宁宣抚司凯里宣抚司,三十年改凯里宣抚司为长官司,雍正间(公元1723-1735年)以凯里长官司设凯里县丞,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置凯里卫。1913年改清平县为炉山县,以凯里县丞设凯里分县,1936年省凯里县入炉山县,1952年改设炉山苗族自治区,1956年7月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改炉山自治县为炉山县,1958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迁凯里,裁并炉山,丹寨、雷山、麻江4县部分置凯里县,1961年凯里县迁驻凯里,1962年凯里县地为原炉山县地,1983年撤销凯里县,以县地置凯里市。
平塘县,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221年),诸侯割据,今黔南地区曾先后有且兰、毋敛、牂牁、夜郎等酋长政权迭替,平塘随势而为其属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塘地区属象郡。在汉代,今贵州西南大部分地区为牂牁郡,领平夷、且兰、夜郎、谈稿、谈指、毋敛等十七县。平塘地区东部属毋敛县,西部属谈指县。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牂牁州,平塘地区属宾化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平塘地区东部属石牛县,西部属清兰县。五代(907—960)天福五年(940),都匀酋长尹怀昌率其十二部归顺楚王马希范。平塘地区为马希范辖地。宋理宗绍定九年(1228),置庆远府,辖彭水、黔江二县及四十九个羁縻州。平塘属动(勋)州和南平州。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贵州分属四川、湖广、云南三个行省。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新添葛麻安抚司、庆远南丹溪洞军民安抚司三个行政区在平塘皆有领地。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弘治七年(1494年)五月,置都匀府军民指挥司,平舟六洞长官司隶属都匀府。民国三年,置平舟县及大塘县。民国三十年七月一日,撤平舟、大塘两县,改置平塘县。1949年11月平塘解放,成立平塘县人民政府。1951年8月,改称平塘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1年改为平塘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12月,撤平塘县,以槽渡河为界,河以北并入罗甸,河以南并入独山县。1961年8月恢复平塘县建置。
荔波县,秦王嬴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为象郡毋敛县地。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置婆览县(治后水婆,即今三都恒丰,原属荔波);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至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改置劳州和莪州(劳州即今捞村乡,莪州在县城附近);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置羁縻荔波州;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5年),荔波为蒙、皮、雷三土司领地割据。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统一蒙、皮、雷三土司领地,荔波并入广西思恩县;洪武十七年(公元1494年),撤荔波县,置方村、蒙村、 窘来村三巡检司,易十六埲为十六里,改属广西河池州;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荔波改司设县,仍属河池州;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县治设在喇轸村(今时来旧县),改属贵州都匀司;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重定荔波、南丹地界,立石碑定县界。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荔波县属贵州;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县治里袄村(今方村乡)改属广西庆远府;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荔波县改属贵州都匀府;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县治迁蒙石里全亨村(今县城),并设荔波营,五年(公元1740年)置游击署、守备署、千总署。民国时期,荔波县直隶贵州省长公署,先后属贵州第十一、第八和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均驻独山)。 1949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荔波。1950年2月4日成立荔波县人民政府。1949年12月至1951年属独山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以后,属都匀地区专员公署。1956年8月,都匀地区专员公署改建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仍辖荔波县。1959年3月,荔波合并到独山县。1961年6月16日,恢复荔波县建制,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丹寨县,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命夭阿路为安抚使,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置夭坝长官司,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置八寨厅,1913年废厅置八寨县,1941年撤丹江县分其西部入县,改名丹寨县,以丹江、八寨名取一字命名。丹江之名见“雷山县”条;八寨为苗语音,汉字写作“押羊”,系苗语音译;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建土城于今城东五点二五公里处的老八寨,因附近的八个寨环绕,故名。1952年为丹寨县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丹寨苗族自治县,1956年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改丹寨苗族自治县,1958年并入凯里县,1965年复置丹寨县,至今无改。
雷山县,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丹江厅通判,八年设丹江营参将,驻大丹江,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丹江厅为丹江县。民国30年(公元1941年)撤销丹江县,33年设雷山设治局,37年改为雷山县。丹江为苗语音,汉语写作“宰兄”或“宰相”,显然丹江是苗族语言的音译,以人名为地名,同治十一年丹江厅迁于此,改称丹江,镇名由此而得。又因丹江镇坐落在雷公山西麓,故名雷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