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724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2-25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针对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有专家指出,只有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和提升农村文化,切实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进而助推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

“文化贵州”工程弥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短板

□本报记者 曾 丹

  农村文化建设成就突出

  “我省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显著发展,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放在了农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建立完善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建设扎实推进;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三是农家书屋已成为推动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四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有序推进;五是农村文化阵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国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二号’工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共享工程”村级基层点的开通,把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到了农村第一线,对于迅速扭转全省农村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起到了显著作用。目前,通过“共享工程”的建设,已使广大农民群众学到了种、养殖技术,同时还获得了优秀的文化艺术等精神食粮。

  同时,自2006年初启动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充分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制定并实施了有关制度,着力推行规范化管理,开展了“星级”服务网点建设。如今,农家书屋丰富实用的图书,较好地满足了村民的阅读需求,增强了村民的阅读积极性、主动性。农家书屋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民借书难、读书难、用书难的问题,成为培养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以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省文化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我省已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222个;建成农民文化家园1331个和农家书屋7161个,分别约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7.68%和36.5%;组织开展了优秀剧目进乡村文化活动;倾心打造、制作了一批展示贵州农村特色、展现贵州农村风貌的电视剧、电影、广播电视专题节目和综艺节目;成功举办“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了“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贵阳建议》。

  惠民工程促进文化自觉

  2011年10月,我省“数字图书进农家”工程实施,三都水族自治县各乡镇首批50户农户每家配置了一台可上网的电脑,以及640册电子图书和53G的农业技术视频教材。由此,一座座小型图书馆在农民家里扎下根。

  “‘数字图书进农家’是惠及贵州省千家万户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开展‘数字图书进农家’活动,是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工程,是改善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基层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一项积极举措。”据了解,近年来,我省大力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实施及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围绕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建设了具有贵州特色的数字资源库。

  前不久,平塘县掌布乡文化广场上,举办了一场“幸福进万家”村寨公益文艺演出公开采购现场会。因创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国家级贫困县平塘催生了从政府到民间的文化自觉。183支民间文艺表演队自发成立,财政投入200万元购买文艺演出送到121个村寨。如今,平塘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推出了多项举措,总投入1800万元的县文化中心已经启动,59个村级农家书屋文化设备陆续到位。

  “政府买单,群众受惠,这是我省各级政府发展文化惠民事业的共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农家书屋、文化站点、电影放映队出现在广袤的贵州高原上,卫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把偏远地区和祖国的心脏连接起来。文化惠民,正在悄然改变贵州。

  “10多年前,很多农村的村民一年看不到一场电影。现在,村民们不仅一年可以看十多场电影,而且还看到了数字电影。”据悉,近年来,全省农村公益电影一年放映近24万场次,下一步,还将实现农民由“站着看”到“坐着看”,由“室外看”到“室内看”,由“看到”电影向“看好”电影的过渡。

  突破公共文化建设瓶颈

  2014年5月16日,国内首本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发布。《报告》以农民纯收入、万人拥有乡镇文化站数目、文教娱乐支出、人均文化事业费等8项指标,构建了中国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绩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显示,贵州排名靠后。

  “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人均文化事业费在全国排名均靠后,而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也不甚理想,乡镇艺术馆、群众文化馆、业余演出团队等都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扶持和培育。”有专家指出, 近年来,我省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新农村文化工作相对薄弱,农村文化发展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差距,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前不久,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专家和政协委员围绕全市乡镇文体中心、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贵阳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文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利用率有待提高;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设施投入不足;专业文化人才欠缺。

  “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极大进步,然而,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很多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肖勤指出:首先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群众生活习惯和文化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无论是农村书屋的建设,还是农村电影工程,都存在政府一厢情意,群众爱睬不睬的现状。究其原因,一是广大农民没有阅读习惯,导致书屋变成藏书室。二是文化下乡工程远离市场,远离群众。三是优质文化产品基本走不到农村。其次是基层文化活动场所欠缺,大众性的文化体育运动很难开展。基层大多出现“购买一次公共文化演出就搭一次台子,装一次灯光做一次活动。”的现象。由于是一次性“消费”,行政成本反复叠加不说,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机会的群众也不多,更多的“观众”是单位干部,导致想看的看不到,不想看的必须去“撑场子”。 再次是人才瓶颈问题突出。县镇村一级都严重缺乏文化骨干和文艺人才。基层从不缺人,却从来都缺乏人才,教师、医生、文艺工作者纷纷离开农村,这是机制上的欠缺造成的。缺少尊严、不受重视、收入低、出路窄、受训少,提升水平的机会少,导致我们年年谈人才,年年缺人才,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无人办事。最后就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眼下的农村正面临一种断崖式危机。传统文化、礼仪传承不下来,现代文明文化与礼仪又没有真正进去,新一代农民缺乏对优秀传统的敬重之心,又缺乏对现代文明的遵守之意,面对丧葬陋习、恶搞新郎的婚俗恶习等没有自觉的抵制意识。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基础,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有专家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工作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了一定基础,但就总体而言仍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差距还很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我省一些地方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手段落后、缺乏文化建设人才,加之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不足等,严重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建设。

  令人欣喜的是,在我省的文化发展规划中,已明确了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上,将重点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争取达到乡乡都有一个综合文化站,一个村有一个文化活动室。县乡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联通,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基本解决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广播电视难等问题。

  “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责任。”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已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为了加快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步伐,要求各地积极探索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文化共享工程进乡入村,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新思路。”有专家还建议,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节日、集会,千方百计地搭建文化平台,不断探索送文化下乡的新方法,灵活机动地开展文化活动,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为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与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产品服务结合起来,帮助有基础的乡村组建业余演出队,培养农村的乡土文化人才,变送文化下乡为文化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