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省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的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在贵州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专家指出:作为红色文化的富集区,贵州应该大力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加深对其精神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认识,以实现其引领社会思潮和弘扬贵州时代精神的作用,并最终促进贵州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贵州“红色文化”展示蓬勃活力
□本报记者 曾 丹
“红色基因”浸润贵州
2015年1月15日,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大会在贵州遵义召开。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贡献,永载史册、永放光辉。
贵州,这一历史转折的地理坐标,也因此积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
“作为红军在长征期间转战时间最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贵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片红色的沃土。”记者从省委党史研究室了解到,目前,已查明红军在贵州的重要遗址1029处,红军足迹遍及全省68个县。长征中,党中央在贵州召开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等重要会议,进行了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等著名战役,实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贵州红色文化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言,其中途经贵州这一段路途就值得我们进行研究。”我省首批省管专家、省社科院研究员冯祖贻介绍说,贵州是中央红军长征途经省份中所在时间最长的省份——长征途经赣、湘、桂、黔、川、甘、陕等省,红一方面军共花去了一年时间,约360天(时间从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出发到1935年10月19日到陕西吴起镇),贵州境内的日期从1935年12月13日至1936年4月22日出黔,加上九军团多耽搁,延到4月28日,加起来共135天,几乎占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
“我省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目前查明共有革命遗址2067处,不少遗址已成为贵州乃至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知名品牌。”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冯霞介绍,2010年,根据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统一部署,省委党史研究室开展了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基本摸清了全省革命遗址底数。据统计,全省重要革命遗址共2067处。其中从1919年到各地解放前形成的革命遗址共1465处,其他遗址140处,剿匪斗争遗址462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近年来兴建了四渡赤水纪念馆、黎平会议纪念馆等一批新的革命历史纪念场馆。此外,一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红色旅游重点景区(点)的红色文化遗址已经或正在建设成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成为当地机关、学校、部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仅在遵义,就围绕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历史遗存,修建了近百处纪念馆、烈士陵园、战斗遗址等重点红色文化基地。
开发利用独特资源
2015年1月4日,贵州省红色文化教育基金会筹备座谈会在筑召开。百余名基金会筹备企业代表及基金会主要发起人、社会公益慈善人士到场与会。
据悉,省红色文化教育基金会为非公募基金性质的、专门从事特色公益慈善事业的、具有独立社团法人资格的群众性民间组织,在省民政厅和省社科联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下,旨在创建首个能够影响到全国和世界重视的,公助民办,开展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与创新红色文化教育事业与产业有机结合的平台。
省红色文化教育基金会成立后,将发扬中国红色革命精神主旨,计划在贵州创建弘扬中国红军特色文化为主要题材和历代民族英烈精神的神圣殿堂,有计划地安排青少年学员 (包括各地游客),积极参与丰富多彩、形象化、特殊化、常年化的各种专题阳光项目,亲身溶入渗透历史再现体验式的精彩军演活动。同时,将建立世界上先进水平的互联网“红基会网站”:常态化坚持宣传毛泽东思想与红基会红色文化教育宗旨及发布相关信息;建立“贵州党史研究院”:积极采集挖掘整理我省先贤前辈们革命生涯的历史资源和重要文献、图片、手稿、日记等宝贵资料,组织整理战史、战例、革命斗争回忆录;成立 《黔事之师》杂志社;建立“红星综合艺术团”;积极兴办“红丝带帮扶快乐营”;开办“晚晴红敬老院”品牌的爱心工程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1年7月5日,由省委党史研究室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科技厅共同组建的“贵州红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中心主要从事对贵州红色文化的发掘研究、开发保护和宣传普及。
“‘中心’作为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党史文化研究开发普及基地项目、省委宣传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省文化厅的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基地项目、省科技厅的红色文化科普教育基地项目,将在四家单位共同建设下,充分履行好发掘研究、开发保护、宣传普及三大职能,通过实现红色文化的历史印证价值、经济开发和文化传承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最终实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根本目标。”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静告诉记者,“中心”的成立,对贵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挖掘整理、品牌打造、知识普及会起积极的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4年,我省在红色影视剧题材上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能叫座的优秀剧作来宣介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电影《近距离击杀》、电视剧《领袖》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贵州广播电视台参与投资联合摄制的电视剧《十送红军》已于2014年6月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电视剧《烽火燃情》已于2014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时间播出;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正在进行后期剪辑;电视纪录片《神秘赤水河》已开机拍摄;电影《红军魂》于去年10月开机拍摄;牵头指导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邓恩铭》。同时,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协调国家邮政局发行遵义会议80周年纪念邮票,进一步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另外,在2014年,遵义机场新开辟了遵义至成都、深圳、南京、大连、南昌、郑州等航线,累计运送旅客6万余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23.04%。黄平机场开通了黄平至北京的航班,进一步提升了黄平的红色旅游产品影响力。
切实保护革命遗迹
2014年9月3日,省政协主席会议视察团对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等贵阳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情况进行视察。视察团一行先后深入贵阳达德学校旧址、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林青烈士就义处等贵阳市红色文化遗址,对遗址现状、保护、开发、利用等情况进行视察。
“全省有相当一批已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得到了适当的保护和利用。”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在全省各地解放前形成的革命遗址中,已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330处,占总数的22.5%。已命名为县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165处,占总数的1.3%。其中,遵义会议纪念馆、铜仁周逸群故居、黎平会议纪念馆、猴场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荔波邓恩铭故居、安顺王若飞故居、娄山关战斗遗址等,在中央财政和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下,得到较好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成为红色旅游的热点景区(点)和当地机关、学校、部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未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大部分革命遗址,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未受到足够重视的个别革命遗址,缺乏应有的保护,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2012年的省“两会”上,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就指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江县湘鄂西中央分局枫香溪会议会址和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路军贵阳办事处,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造成部分建筑年久失修,安全问题和损毁程度十分严重。
据普查评估,全省解放前形成的革命遗址,评估为“好”的113处,占总数的7.7%,“较好”的324处,占总数的22.1%,“一般”的411处,占总数的28.0%,“较差”的204处,占总数的13.9%,“差”的204处,占总数的13.9%,已损毁的遗址209处,占总数的14.3%。近半数的革命遗址现状不容乐观。
助推贵州快速发展
记者从省旅游局了解到,2014年,我省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近140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预计接待红色旅游游客共1697.5万人次,同比增长14%。
“红色旅游给我省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其中直接就业2万余人,间接就业超过12万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2014年的红色旅游景点中,仅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娄山关景区接待游客就达到100万人次。
“我省不断加强对红色旅游业的投入,2014年总投资达到5.4亿多元。”省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推进遵义会议陈列馆改扩建等传统红色景区投资项目,我省还打造和翻修了苟坝会议会址、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等一批新的精品红色旅游景区项目。2015年,我省将凭借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之机,还计划通过推出红色影视题材剧作、发行纪念邮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措施,不断扩大红色旅游文化影响力。
“2014年,我省共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7370万元,支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比增长84.25%,此外,我省财政厅从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1360万元,用于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从省旅游局了解到,2015年,我省红色旅游将尝试打造省内“红色+旅游”旅游环飞航线。引进华夏航空、奥凯航空、云南英安航空支线飞机,开通安顺、黄平、遵义、毕节、铜仁、荔波环飞航线。打造我省“红色+绿色旅游直通车”,实现多景区旅游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