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9期 本期1703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1-13

贵阳高家对地方文化教育的历史贡献

□罗登宜

  提到晚清至民国贵阳“三大家族”(华家、唐家、高家)之一的高家,人们谈得较多的是高家的谷子、广州公高廷瑶的断案如神及高家花园与中共贵州省地下工委的历史情结,而很少提及高家对地方文化教育所作的历史贡献。因此,笔者结合有关历史文献资料,说说高廷瑶及其后裔对地方文化教育所作的历史贡献。

  一、广州公高廷瑶慷慨解囊,组织家乡父老创建北衙书院

  据《广州府志》记载,高廷瑶曾经两次出任广州知府。第一次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至二十三年,第二次为道光四年(1824年)至六年(1826年)。所以,其后裔都称高廷瑶为“广州公”。道光二年(1822年),高廷瑶因病辞职返乡修养。在此期间,他召集家乡父老共同商议,捐资创建北衙书房,并带头慷慨解囊,自捐白银四百两,用于购买学田,学田每年的收成,用于支付先生的束修(薪酬)及其他费用。在高廷瑶的倡导与组织下,“同寨诸公醵金(捐资),选地于寨前,创建书房五间。兴工于仲冬朔二日,落成于孟春望六日。”即北衙书房动工于道光二年(1822年)农历十一月初二日,竣工于道光三年(1823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

  北衙书房竣工落成后,高廷瑶还亲自撰写了《北衙修学房记》刻石立于书房大门前,石碑首书“崇教明礼”四个大字。他在《北衙修学房记》中明确提出:“国家于各省建立书院,选择名儒专司训迪,达材成德,董劝有方。下至一乡一里,家有专馆,乡有义学。循循善诱,期其子弟之成,以故人才辈出。”“德化涵濡,遍于海隅。日出康乐,和亲之俗,睦姻任恤之风,盖超千古而独隆焉。”“自兹以往,童蒙之肄业有所,誉髦之成就可期,士乐诗书,民安耕凿。一乡之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出作入息,彬彬儒雅,猗兴盛哉!将见人之蔚起,善事日增,更扩而大之。立北衙书院,广育人才。”创建北衙书院的宗旨在于教化乡民,使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出作入息,彬彬儒雅”和“广育人才”。

  《北衙修学房记》中,对书院的财务管理,教师的聘请、财物的管理等都有明确的规定。由乡民民主推选寨中四位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代表共同管理书院的财物收支,“按年清查交接,一有减少亏耗,即向年中司事之人加倍赔罚,庶其久而忽坏也。”聘请先生实行公开招聘,标准必须是品学兼优。“延(聘请)师每岁定于十月二十日,合寨公议,须择品学兼优之人延之,勿得各存私见,任意弃取。”闲杂人等不得随意进入书院,也不得在书院里议事,更不许在书院里酗酒赌博。书院财物不得外借他人使用,必须妥善保管。“学房系教读之所,理宜洁肃。寨公事勿得在内议话,不准闲人住宿,不准在内酗酒赌博。器具什物,勿得私借安置。”由此可见,北衙书院,不但办学目的十分明确,而且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道光七年(1827年),高廷瑶致仕还乡后,一边继续关心支持办好北衙书院,一边回顾自己近30年的从政生涯,笔耕不辍,撰写《从政录》、《宦游纪略》而书,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宦游纪略》被国家图书馆、美国史丹佛大学图书馆等收藏。

  二、云阳县令高以庄重修云安书院,并亲自授课

  高廷瑶之子高以廉之胞弟高以庄,字秀东。青年时代入庠(公费学生),在贵山书院读书,有才子名声,为清代名儒、贵州巡抚贺长龄所赏识。咸丰四年(1854年),杨龙喜起义时,与其兄高以廉兴办民团,维持地方秩序,颇见成效,奖叙训导。咸丰七年(1857年),选授黔西县学博,后奉命调回省城协助守城。有功,升知县,并分发四川,加同知衔赏蓝羽,补云阳。尚未赴任,兰朝鼎起义于绵州,遂与州牧唐炯率军征剿,解绵州之围后,乃前往云阳。

  不久,石达开率太平天军十余万攻下湖北利川,离云阳仅北里之遥。云阳百姓人心大乱。他带领官兵修筑城池,筹备器械,严格保甲制度,要求富人出钱出粮,招募骁勇的贵州籍兵丁,组建一支军队,与四川官军相互策应。石达开知道云阳已有防备后,边改道前往石砫。

  同治元年(1862年),兰朝柱、何兴顺所率领的义军进军陕西,途经云阳并攻打县城时,由于高以庄所带领的守城官兵顽强抵抗,义军被迫弃城而走,云阳城内的百姓才免遭战祸,得以安宁。后因他庇护误杀楚勇的团民得罪上司而被解职。后复任云阳县令。他在任云阳县令期间,在云阳设粥厂以赈饥民;兴办学校(重修云安书院等),亲自授课;设医药局防治疫疠。能诗,有《怡怡楼遗稿》印行,贵州省图书馆有藏书。有《高秀东诗集》传世,清代贵州官吏、著名学者黄彭年为之作序。

  身为县令的高以庄,公务如此繁忙,还要亲自到书院里为童生授课,实在难得。

  三、高知州尊师重教,创办艺风书院

  高廷瑶的孙子高培谷,字怡楼,弱冠入县学,时发生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停乡试,乃致力经世之学,纳资捐知县分四川。清同治八年(1869年)补梓潼,又任西充县令,事事精辨,邑大治,总督丁宝桢称他为“循吏第一”。

  光绪三年(1877年)任绵竹知县。五年(1879年),出任资州(现资中县)知州,先后两任,任职时间达十余年之久。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兴办教育,深受资州百姓拥戴。高培谷特别重视教育,他首先拿出俸禄,并发动士绅捐助,创办艺风书院。并不惜重金,从成都礼聘尊经书院高才生杨锐(“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范溶、胡研荪和蜀名士宿儒宋育仁、吴之英、蒲莹、唐平等来资州,讲经世之学,旁及词章。又到各地大量收购经、史、子、集一万八千余卷,供学生阅读。他虽政务繁忙,也总要去书院看望教师,并与师生一起评论学生文章得失。每逢节日,他都要在州衙里设宴,与老师们一同畅饮。由于他尊师重教,礼贤下士,数年间,书院学者云集,生员上千。在办学思想上,高培谷不仅重文,也提倡习武。先后主持建演兵场,修筑射圃,作为训练武童生的场地。他还亲自撰写了《序园记》,希望童生习武练身,走富国强军之道。

  在高培谷身体力行的带动下,资州各地兴办书院,培育人才之风盛行。仅从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年(1889-1895年)间,资州就出了一个文状元骆成骧和两个武榜眼徐海波、徐安平及四个进士。另外,他还创立医药局、牛痘局,增设消防设施,积公赈饥,以仁养民,百废俱兴,循声大起,川东川西之民,无不呼“高知州”。

  骆成骧十七岁参加州试中秀才,被知州高培谷推荐到成都尊经书院深造。二十八岁参加全省乡试高中举人;二十九岁到北京参加会试未中进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骆成骧再次参加会试得中进士,接着参加殿试。经光绪皇帝阅其考卷后,御笔钦点为乙未科状元。

  骆成骧高中状元后,先后出任乡试主考、京师大学堂提调、山西提学使等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骆成骧历任四川省议会议长、省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校长成都武士会会长等职。

  四、热爱教育事业,一身从教的高士光

  高廷瑶的后裔高士光先生,祖籍贵阳, 1891年出生于四川资中县。1903年随舅父东渡日本,就读于成城中学,后别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高士光先生思想进步,在日本求学期间,就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

  1915年,他学成归国,在南京工业专门学校任电机科主任。后来又到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任教。1928年,被调到上海商船学校任教。1932年,高士光先生受聘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任教,任工科主任。1934年,他应邀为苏州工业学校创设机械科。

  1937年,上海沦陷后,他携全家回到贵阳。回贵阳后,高士光先生在任高中物理教员的同时,积极筹建贵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60年并入贵州工学院)。他曾经受聘兼任贵州大学机电系教授1年,但仍然致力于贵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校务管理工作。1952年调贵阳一中任物理教员。1959年,高士光先生筹建瑞金中学并出任校长。“文革”期间被错误批斗,并强行其退职,被疏散下放到余庆县,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72年,含冤去世,享年81岁。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平反昭雪。高士光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一身从事教育,为地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上史实告诉我们,从“高家花园”的创始人高廷瑶、云阳县令高以庄、资州知州高培谷,到贵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瑞金中学的创始人高士光,都关心重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并身体力行,为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高廷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