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频发 “烤”问百年古村寨消亡之痛
□本报记者 曾 丹
古村古寨火灾频发
2014年12月12日,我省剑河县有着200年历史的古村久吉苗寨遭遇了一场大火,大量特色民居被毁,火灾已造成176户619人受灾。
“全国农村火灾多少看贵州,贵州农村火灾多少看黔东南。”这句警示语,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被再次不幸言中——
据记者初略统计,2014年1月25日晚,镇远县报京侗寨发生寨火,100余栋房屋被烧毁,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侗寨核心区超半数住户受灾;1月26日,从江县西山镇岑杠村发生一起火灾,此次火灾共烧毁21栋房屋,涉及26户,造成5人死亡、131人受灾;2月13日,剑河县南寨乡广丰村发生一起火灾,此次火灾烧毁10栋房屋,救援部门在火灾事故现场发现3名遇难者遗体;4月3日凌晨,施秉县平扒村发生火灾,造成45栋房屋被烧毁;7月6日下午3点左右,黎平县一侗族村寨发生火灾。据统计,火灾共烧毁房屋28栋,受灾28户157人;9月2日,锦屏县敦寨镇九南村米山自然寨多家房屋被火灾夷为平地。
在采访中,记者还摘录到这样一组黑色的数据:1991年至2008年,黔东南州共发生农村火灾1701起,死亡294人,烧伤189人,直接经济损失1.18多亿元,其中重大火灾115起,特大火灾70起,平均每年使520多户2500多人重返贫困,严重时甚至每年有2000余户近万人受灾。
文化遗存快速消亡
不久前被火灾吞噬的久吉苗寨,是剑河县最大的苗族村寨之一,也是我省苗族传统文化留存保护较为完整的村落。火灾前,久吉苗寨寨前溪谷幽深,寨后梯田层层,山峦起伏,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原始自然生态和传统的苗族文化。 2006年,久吉苗寨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流传于久吉苗寨及周边地区的苗族神话叙事歌《仰阿莎》、《苗族多声情歌》200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曲艺《嘎百福》2007年被公布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久吉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建筑,房屋建筑依山而建,梯次鳞比,具有典型的苗族建筑布局风格,房屋多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或‘吊脚半边楼’,房屋建筑与山形浑然一体,其锥体与螺旋状布局或收或弧,独具特色。。”当地人告诉记者,久吉古寨的建筑有三大特色:第一是房子皆为苗家特色木房;第二是家家户户盖青一色的木皮;第三是久吉的粮仓排列整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三大特色,久吉古寨于2010年8月被国家提名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村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于去年初毁于火灾的镇远县报京侗寨, 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大的北侗大寨。这里的房屋造型别具一格,一直保留着传统干阑式风格。青一色的木结构房屋,依顺地势,鳞次栉比,疏密相间。整个村寨坐落于两侧之间的峡谷中,那份古老和朴实,令人流连忘返。
但曾经的这些影像,如今都已化为灰烬。
“每一座村寨都是一座难得的博物馆。”有文化专家指出,像黔东南这样民族文化浓郁的地方,一旦失火,就意味着一座人类文化宝库的损失。
在黔东南州的多起农村火灾中,2005年锦屏县文斗苗寨的火灾不得不提。
文斗苗寨位于清水江畔,村寨被600多株原生树种红豆杉、银杏等包围,被专家誉为“中国环保第一村”。该村还有500多年的林木经营历史,几乎每户人家都珍藏有清代时期的林业契约。这些林契文书,是我国继故宫博物院清代文献和安徽“徽书”之后的第三大“国宝级”珍贵历史文献。
然而,文斗苗寨的悲痛在2005年7月17日发生了。由于火源位于在寨子中心地带,整个村寨很快就葬身火海。此次灾害使得47户人家的192间木房变成了一堆废墟,近3000多份村民珍藏的林契文书也化为灰烬。
“大多数民族村寨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世界级奇观,一旦发生火灾,其损失无法用金钱衡量。”黔东南州文化局社会文化文物科负责人介绍说,近些年来,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旅游村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寨继续被烧毁,使得黔东南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貌的历史遗存遭到致命的破坏,给当地民族文化传承和旅游来了严重的损失”。
村落保护警钟长鸣
古村寨的火灾起因虽然各有不同,但火灾频发的背后,却有一些共性。
省消防总队一负责人分析说,首先,长期以来,村寨存在大量使用明火的情况,生活用火主要是柴灶,大部分火灾是用火不慎所致;第二,村寨房屋耐火等级低,大多是瓦木结构、砖木结构,建筑内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第三,村寨房屋布局密集,户与户之间屋檐紧连,没有防火分隔,火灾很容易蔓延;第四,有相当数量的村寨用电线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装,老化严重,大多村民缺乏必要的用电安全知识和消防安全意识,常常私自乱接电线、电器,违反操作规程,易引发火灾;第五,村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外部救援力量难以迅速赶到。加上许多村寨都建在半山腰或山顶,远离水源,灭火器材普遍缺乏,难以组织有效自救。
“我省农村每年都会发生村寨失火事故,防火形势非常严峻。”记者在省消防总队了解到,不耐火是多数古寨共同存在的第一大安全隐患,以黔东南地区为例,村寨都是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苗、侗等少数民族大多聚族而居,村寨依山而建,鳞次栉比,一旦起火就是‘火烧连营’,火势极易蔓延。
“电路老化是农村消防的第二大安全隐患。”省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曾祥慧介绍说,一些古寨村民乱拉乱接电线的情况非常严重,且普遍存在电线老化现象。很多村民防火意识薄弱,图便宜买质量较差的电线,这种电线保险丝大多用铜线和铁丝代替,起不到保险作用。“消防工作历来是黔东南州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召开农村防火工作会,开展了大量农村防火调研。”曾祥慧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黔东南农村防火检查手册》等法规条例的制定和宣传虽然有效降低了火灾事故的发生频率,但当地防火形势依然严峻。
多措并举防范火魔
剑河久吉苗寨毁于大火之后,黔东南州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求在今冬明春开展一次针对农村火灾的专项行动。记者从会议纪要上获悉,今后,该州内若发生一百户以上农村火灾,将要问责县市主要领导。
据介绍,为了做好本次针对农村火灾的专项行动,黔东南制定了相应的问责制度。其中,发生30—49户农村火灾的,要对村干、包村干部和包保民警(协警)进行问责;发生50—99户农村火灾的,要对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问责;发生100户以上火灾或被列为393个重点村寨的村寨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火灾的,对县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问责,同时追究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目前,具体的问责办法纪检监察部门正在制定中。
“针对黔东南长期以来严峻的农村火灾形势,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把农村消防工作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来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2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农村消防法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消防条例》,大大加强了全州农村消防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2005年又编制了《黔东南农村防火检查手册》,有效地规范了农村防火检查工作。
为了提高各级干部的消防责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每年都要与各县(市、)区政府、州直各有关单位部门签订农村消防工作责任状;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以及农村远程教育,扩大农村消防宣传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并针对农村火灾的规律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好元旦、春节、清明、冬季等时期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农村普法教育、民族节日、文化下乡和文化扶贫等活动,通过送消防书籍、消防挂历进村、进寨、进校,编演消防小品、相声,以及召开农民消防运动会等普及消防知识;把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和普法教育等体系,加强对乡村干部、派出所民警、志愿消防队员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将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了学校教学内容之一,达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推动整个社会的效果。
此外,黔东南州还采取多渠道、多方式措施,加强农村消防队伍力量建设。目前,黔东南州有农村志愿消防队3582支91410人,政府专、兼职消防队34个265人;鸣锣喊寨队伍3610支7893人。著名的侗族文化村寨黎平县肇兴目前已开辟了3300米防火线,建设了3600米消防管网。村民们用上了节能灶和液化气灶,穿村而过的溪水被村民们引入家中,每3至5户人家门前都有一个水塘。
“深刻吸取教训,严肃问责,强化措施,完善机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有效预防和遏制农村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黔东南州于近日还强化了“七条铁措施” ——强化农村消防工作责任落实;强化村寨一对一定点联系制度;强化村寨火患排查整治措施;强化农村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 强化农村村寨火灾防控氛围;强化消防督查机制工作纪律;强化农村消防工作值班制度。
照片为久吉苗寨火灾前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