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行动”山村教育支持计划——
贵州晴隆爱心接力传递纪实
□本报记者 蒋兴华
通常将教师比喻为“蜡烛”,烛光,蜡烛之光,正是针对贫困山村教师的严重缺乏及其待遇低下,继民盟中央倡导“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父母心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又实施了“烛光行动——山村教育支持计划”。
让“烛光”点亮山村孩子们的未来
“‘烛光老师’来了,我好高兴好高兴,他们不仅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唱歌、画画……”
“还有,烛光老师来了后,学校到处是欢笑,老师们不但与我们一起玩游戏,还给我们剪发、洗头,像妈妈一样……”在晴隆规模小学,6年级学生罗秋丽等同学对记者说。
冬日晴隆的乡村,细雨蒙蒙,寒风凛冽。12月8日至12日,不顾山路崎岖和天气寒冷,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父母心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的“烛光行动——山村教育支持计划”项目考察调研活动在黔西南州晴隆县四个乡村进行。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贵州分社、香港文汇报、吉林新文化报等多家媒体和志愿者参加。
“烛光行动——山村教育支持计划”是针对贫困地区村级小学或教学点开展的一个教育公益项目。该项目通过提供师资解决山村教育存在的教师资源短缺、教师队伍不稳定等,尽最大可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项目的教师聘用立足于当地, 聘用期为六年,以解决传统支教中存在的教师队伍流动性过大等问题。目前,“烛光行动——山村教育支持计划”已在我省晴隆县建立了“烛光小学”四所试点学校。据了解,父母心基金管理委员会年底将完成试点工作,形成“烛光行动”标准化手册,并向全国推广。
在为期四天的的考察活动中,项目组人员自驾车深入到晴隆县偏僻乡村的龙头、兰蛇坡等小学与学校教师、学生深度沟通,听取了多方面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为晴隆贫困山区的孩童送去温暖的同时,项目组表示,将整合各方资源支持我省山乡教育发展,让“烛光”点亮更多山村孩子们的未来。
烛光行动,造福山乡
“烛光行动”,是造福贫困山乡的社会公益行动。记者了解到,早在2007年,针对全国贫困山乡教师的匮缺,民盟中央倡导“农村教育烛光行动”,旨在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关注和帮助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和帮助教师的人的发展;开展调查研究,进行试验探索,通过建言献策来不断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为什么要以“烛光”命名此项活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具名的民盟贵州省委有关人士说,民盟中央有20万名盟员,其中约有10多万名盟员是在教育领域工作。如果把教师比作“蜡烛”,那么民盟盟员特别是其中的10万名教育工作者就是10万支无私奉献的“红心蜡烛”,我们希望通过这10万支“红心蜡烛”来点燃农村千千万万支“蜡烛”,让农村教师以更明亮和炽热的烛光去照亮和温暖农村孩子的心,因此,民盟的这项支教工作取名为民盟“农村教育烛光行动”。
如同这位人士所说,记者了解到,民盟中央“农村教育烛光行动”自开展以来,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赢得了广大农村教师的广泛好评。“烛光行动”在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曾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肯定。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亲自为“烛光行动”题词:“烛光行动,造福人民”,以表示对行动的支持。之后,“烛光行动”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多个市、县、乡镇开展了示范教学、巡回讲座、教师培训、扶贫助学等工作,共培训农村基层一线教师近3万人次,为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烛光计划”培养壮大贫困山村教师队伍
什么是烛光计划?“烛光行动——山村教育支持计划”考察调研及其试点工作,为何选择我省的晴隆县?
父母心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罗杨为说,烛光计划,简言之,就是一项培养、壮大贫困山村教师的计划。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孩子的成长关乎教师。在贫困山村,由于条件太艰苦、收入太低等缘故,能在贫困地方安下心、扎下根来教书的人不多。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严峻现实,父母心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不久,我们经过多次到农村认真考察,制定了“烛光行动——山村教育支持计划”项目。我们的宗旨是,使捐赠人及社会爱心人士有机会走入大山,更加深入了解烛光行动,在为烛光行动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实现父母心团队倡导的透明公益。除此,我们还有一个辅助项目是针对城市少年特别定制山村军旅生活体验活动,通过与山村少年的共同生活,使其懂得“真爱”、“分享、“珍惜”等生活真谛,同时,山村少年亦会通过城市少年拓宽自身的视野,获知更多的外界信息。
罗杨为介绍,选择晴隆,是因为它不仅是贫困县,而且该县乡村教师比较缺乏。目前,在有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在晴隆设有4所烛光小学,其中三所为村办完小,一所为村级教学点。在这4所烛光小学中,配备了20位烛光教师,受益学生总人数为1116人,其中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56.09%。该项目目前实行项目定额募集,所有善款均源于个人小额定期捐赠。捐赠金额以每月100元为起点,要求捐赠人承诺捐赠期至少为两年。
如同罗杨为所言,记者了解到, 父母心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前,前身为北京父母心公益团队。该团队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支持,每一个成员不仅在贵州山区都认有一个自己的干儿子或者干女儿,还先后投入35万元为晴隆县规模小学的三百多名孩子修建学生食堂,投入价值28万元的72台全新电脑为学校修建了电脑教室与电子阅览室。
“烛光”,永不熄灭
为使“烛光行动——山村教育支持计划”顺利实施,项目发起人于奇文先后到过晴隆30多次。他说,在晴隆建立“烛光小学”试点工作后,将形成“烛光行动”标准化手册,以便明年以贵州为核心向全国推广。
“烛光行动——山村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在晴隆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晴隆县分管教育的领导说,“烛光行动”补充农村教师队伍,助推了晴隆县农村教育的发展,非常好。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山村孩子充分享受优质的城市教育资源与条件,父母心公益面向社会招聘合同制教师,一旦录取,不仅学校为其提供住房,而且所有福利均与公办教师相同。
张媛媛是晴隆人,她不想让自己孩子当留守儿童,中专毕业后,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到龙头小学当代课教师。因为每月工资只有400多元,微薄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她只好离开学校。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烛光行动”招聘老师,于是报名参加被录用后又回到龙头小学任职。目前,她试用期月薪2400元左右,转正后就可拿3000元,5岁的儿子跟她在龙头小学念书。“相比起原来,太好了,再也不会走了!”张媛媛激动地说。
李兴成是兰蛇坡小学的“烛光教师”,与父母心公益基金签订的正式合同是6年,转正后将达到每月3000元,工资直接由父母心公益基金发放。除此,他每年不仅有一笔“烛光奖金”,还享有外出培训提高教学能力的待遇。问及他的感想,他笑笑,虽然没有答,但自豪地竖起了一个大拇指。
“在晴隆县的龙头小学、四合小学和规模小学,父母心公益基金配备的“烛光教师”都是6名,既能教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还可以给孩子们上音乐、美术、体育等课。这些教师的基本待遇与李兴成一样,但绩效工资与企业类似,干得越多越好,奖金越多。”罗杨为动情地说。
因为有了较高待遇,“烛光教师”安心了;因为有了“烛光教师”,孩子们有了全面受教育的机会……
这一切,应该感谢实施“烛光行动”的有心人。
然而,“烛光行动——山村教育支持计划”项目的实施者们却非常低调。
谈及此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罗杨为平静地说:从父母心团队到父母心公益机构,再到父母心公益基金,一路走来,我亲身参与了这一系列变化,我们的公益理念经过两年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已经基本完善;公益项目也从之前一对一的帮扶留守儿童,到现在烛光行动——山村教育支持计划;我们摈弃了传统公益的悲情与泪水,倡导用理性与责任做公益,做一个“真爱 务实 高效 专业 理性”的公益组织。通过一年在晴隆四所小学实践的试点工作,我们希望所有关心、支持贫困乡村教育发展的爱心人帮我们进一步完善,找出更多不足,以便我们进一步推进。
问及下一步有什么打算,罗杨为说,正在筹划组织晴隆贫困乡村的教师到北京参观学习,他们提高见识后,回到乡村更好地教孩子。另外,将广泛地结交媒体朋友和有关爱心人士,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社会更多的人针对山区教育的公益提供援助,总之,就是让贫困山村的“烛光”永不熄灭。
项目考察组与晴隆有关人士合影
项目组考察团人员与山村小女孩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