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690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12-18

  贵阳贯城河,曾经河水清澈垂柳成荫,是贵阳城的“成长”的见证者。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造成了眼下的贯城河被封盖于城市之下——这不仅造成了原河岸自然生态的极大破坏,也使得河上的众多历史遗迹在不断消亡。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借助贵阳正在实施的“疏老城”工程,重新打开贯城河,还原曾经的“小桥流水人家”风景。

贵阳贯城河“小桥流水人家”风景有望重现

□本报记者 刘启靖

  贯城河的记忆

  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年历史。城中贯城河发源于唐家山自北向南穿过繁华闹市区(杨柳湾、盐务街、喷水池、大十字、大南门等),流入南明河,史料记载贵阳市的贯城河像飘带一样蜿蜒穿过市中心,河过之处有大大小小的桥梁七、八座,河在城中,城中有河。五十岁左右的市民大多还记得儿时可以从盐务街玩耍到南明河的情景。

  “河干风景如图画,时见卖花人过桥。一磐声随流水度,双栏影倩夕阳描。清将夏气惟兰佩,绾得秋光是柳条。最苦梼衣砧杵急,不曾寄远亦魂销。”这首《六桥晚眺》,出自嘉庆年间贵阳女诗人何履絜之手,描写的就是曾经的贵阳贯城河风貌。

  “贯城河比南明河的历史还要早。”有市民告诉记者,在贵阳六洞街的张之洞纪念“小园”中,就能看到清代道光时期贵阳城垣街道图,那上面就标注了贯城河从北至南,形如阴阳切分线贯城而过,将贵阳城一分为二,而那时的城中不见南明河。

  “今人常说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但在明清至民国的几百年中,贯城河才能当得此称。”在网上,博客名为“云山居上晓月出”的博主这么写道。

  不论当初是何原因决策,在老一辈贵阳人心里,关于贯城河的生活记忆依然清晰。

  “原来这边洗衣服的人多得很,河坎上就有台阶下去,洗菜洗衣服,还有人来挑水。”在如今的沙河街边上,一家店铺的中年老板告诉记者,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就记得河边热闹有人气,不像今天的废水沟,人人“敬而远之”。

  “和乌镇一模一样的,也是小桥流水人家啊。”不少市民回忆说,上个世纪50年代的贯城河“很美”,两岸都有柳树成荫,还有花坛,老人们在柳树下下棋,市民们常在这里乘凉观景。

  封盖着的地名

  “如今的贯城河,从水源汇聚地的盐务街口,到汇入南明河的终点六洞桥,大部分河道被封盖,几乎完全‘被消失’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眼下的贯城河,只有沙河桥一段还能见到“河”的样子,其余的,就只是一个封盖于城市之下的“地名词”。

  “被封盖的原因,当初是为了躲避洪灾。”记者从万历《贵州通志》查阅到:贯城河“每夏秋水泛,沿岸居人门墙庐舍率为倾圮,人畜漂溺,殆患有年。”另外,从其他的史料零星记载和民间传说中,也有关于贯城河水患的内容。

  在老一代贵阳人的记忆里,也有贯城河发大水的印象。采访中,一位贵阳老市民告诉记者,上个世纪60年代,他在当时的普陀路办事处上班,就亲身经历过水灾。“一发水,我们要去街面巡逻,那个水直接淹过河岸,街上到处是水。”

  据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在曾经的四川会馆旁成都巷(普陀路附近),贯城河的东面修建涵洞来排洪,确实泄洪能力强了,但同时“脏东西带不走了”。

  “在修建泄洪洞之前,贯城河其实已经被封盖了。”有市民告诉记者,上世纪中后期,为了防洪和修建人防工程,贯城河的河道被一段一段地被封起来,就连河床底部也用预制板封起来。

  “河床底被预制板封盖,虽然从某方面来说让可能的臭味得到抑制,但也让河流失去了自身天然的渗透自净功能。”提起当年影响贯城河的这些措施,不论是为泄洪还是曾经的人防工程需要,在贵阳市民眼里看来都有点 “莫名其妙”。

  “这些措施,一违反自然,二违反科学,三违反民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年市民说,在封盖之下,贯城河以及相关文物遭受了致命性毁灭。

  “玉带一水分西东,飞架石桥利交通。普陀平桥化龙后,北太蟠贯六洞终。”这首诗出自民国时期金国楠之手,诗后注曰:“玉带河一名贯城河,河上石桥二十余座,普陀桥、平桥、化龙桥、北门桥、太平桥、蟠桥、狮子桥、贯珠桥、府桥、都司桥、六洞桥……河水注入南明河。”而现在这些从明清时期走来的古桥中,市府桥、狮子桥、化龙桥、沙河桥、普陀桥还有遗迹,而更多的桥基本也没了踪影。

  跟着古桥一起消失的还有贯城河水系的古井。因为河道被封盖,今喷水池一带的龙井曾经以“龙井秋阴”进入贵阳八景之一,赫赫有名,留下了一堆文人诵篇和民间记忆。而现在,一品龙井,荡然无存。

  跟随龙井一起消逝的古井,还有不少。在老贵阳人看来,这和对贯城河原河流的破坏,直接导致自然生态、人对水依赖程度的变化不无关系。

  “如果河还在,桥还在,水井还在,贵阳城的魅力,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不少市民都觉得十分遗憾。

  “贵阳变大了,贵阳也变挤了。”家住盐务街的程泓是个“老贵阳”,他说,近些年,贵阳的建筑建了不少,不但没缓解压力,还把很多老街景毁灭了。”

  和程泓有一样埋怨的,还不少。

  “与平原地区城市不同,贵阳地形条件非常特殊,南岳山脉、黔灵山脉、百花山脉等一连串重叠环绕的大山将城市分割,使得中心城区、次城区、三县一市在空间距离上相距较远。”

  统计数据显示,贵阳老城区现有建设用地49.73平方公里,仅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21.7%。可就在这并不宽敞的土地上,却生活着149.83万人。其中,中华路沿线的中华、威清、中南、延中及普陀等12个社区人口密度平均达到5万人/平方公里以上,拥挤程度已超过寸土寸金的香港。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大量聚集,河道两旁的单位和居民不断填河建房,致使河道变窄,部分河段已完全被覆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生产和生活污水也直接排入河中,大大地降低城市河道的泄洪能力和污染下游环境,致使贯城河渐渐从贵阳人的视野中慢慢消失,成为记忆。

  让“记忆河”复活

  “贵阳老城区虽然商业气氛浓厚,但与其他发达城市的核心区相比,土地经济效益并不高,产业业态相对落后,主要经济产出仍以零售、餐饮、市场、房地产等传统产业为主。”市规划局总规划师李葆琨说,在这样的背景下,贵阳“疏老城、建新城”工作便显得尤为迫切。

  令人欣喜的是,从2014年1月1日起,贵阳开始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净地”出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组合政策及配套文件,通过突出政府统筹、强化规划引领、优化批建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严格后续监管等措施,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是加快推进“疏老城、建新城”工作的一大标志。

  “在贵阳市‘疏老城‘过程中,应将贯城河及其沿岸改造纳入规划。”在今年的贵阳市“两会”期间,贵阳市政协委员殷华在提案中提出:绝不能让贯城河成为“记忆河”。

  殷华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尽快开展贯城河及其沿岸现状调研。在“疏老城’的过程中,结合城市总体规划,逐步疏清贯城河沿岸需要和可能改造的构筑物。逐步制定和完成贯城河河道清理,治理和规划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6年,贵阳市政府就将贯城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列入了“十一五”时期前三年的重点项目,内容包括综合治理工程和流域综合管理两方面,并拟定了《贵阳市贯城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力争用3-5年时间彻底改变贯城河面貌。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流域内10条排水主干线改造、截污沟建设和沿岸景观绿化工程等系列项目,总投资估算为54120万元。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贯城河河水的治理及其两岸景观的改造工作可以说一直没有停止过,所取得的成效相信贵阳市民都有目共睹,有所体会。由于历史的、种种客观的原因想一蹴而就马上能让所有市民对治理工作很满意一定不太现实,但是我们从未停止努力!市委政府一直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历届领导,如李军书记,刘文新市长多次实地考察,并组织会同相关专家屡次调研形成相关报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贵阳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疏老城,建新城”布局规划,2015年增绿降密工作将启动实施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并将对该河段沿线按20米滨水休闲景观带控制。

  由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指挥部、北控水务集团、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组织编制的《南明河干流生态修复及五条支流治理方案》中阐述了贯城河综合治理方案专篇,并在该专篇中对贯城河局部适宜河段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进行了细化。目前,该治理方案正处于深化论证中,规划局局长林刚说将配合相关单位把委员的建议融合于方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