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盾倾力“护航” 微企“展翅”腾飞
——2014年贵阳“扶微”发展工作综述
□裴迎春 本报记者 董 瑶
曾经的下岗工人,如今成功创办自己的企业,每月订单销售都在20万元左右,贵阳佳洋机械制造厂由创业之初的5个人、10万元资金,两年多来已发展到资产上百万元、吸纳员工21人;南明区美亚森厨具商行自成立以来,共带动下岗职工、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及社会闲散人员就业60余人……
近年来,受惠于“3个20万元”微型企业扶持政策,贵阳市的微企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微企5219户,累计带动就业人员27991人、带动民间投资57010万元。
在各级工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年该市扶持微企发展工作持续一片繁荣景象。截至11月,全市共扶持微企3023户,完成年度扶持目标数3205户的94.32%,带动就业人员16289人、带动民间投资31117万元;其中,有省六类重点扶持行业微企1424户,占扶持微企总数的49.3%。
多项服务“发力”
为激发创业热情,形成全民创业带动更多就业的良好局面,贵阳市工商局不断拓宽服务渠道,通过媒体宣传、发放资料等形式,让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超市、进学校。今年以来,全市工商系统共开展政策咨询服务活动2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0余份,接受咨询2万余人(次)。
为强化政策引导,该局协同相关部门加大对微企创业者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正面引导和帮扶,不断提高微企创业成功率和风险承受能力。据统计,自“3个20万元”微企扶持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共举办创业培训班460期,培训创业人员14139人。
为提升服务水平,该局积极联系贵阳银行、贵阳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努力缓解微企“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推动将信贷规模向微企倾斜,开辟金融扶持微企“绿色通道”、设立单独的微企服务窗口,为其量身打造“金保贷”、“扶持情”“诚易贷”、“联保贷”、“互助贷”等多种金融产品。今年以来,全市有1905户微企提出贷款申请,1844户微企获得30734万元的贷款支持。
各地政策“给力”
南明区工商局积极为微企牵线搭桥,促进微企互助发展、合作共赢。协调脑百姓电脑城、赛恩斯电脑城、云关冷链冻品批发市场等建立微企创业板块,吸引退役军人、失业人员、下岗职工等群体创办微企。
贵阳高新区明确,对从事重点扶持行业及符合全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微企创业者,属全日制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外省户籍人员,放宽居住证满一年的规定。
乌当区不断改进工作方式,确立了“111、555”发展思路。即由“一把手”挂帅,在每个乡镇(社区)设立一个微企指导站、成立一个微企协会,建立5个微企创业园及孵化基地,提供500万元的融资风险补偿金,优选50户有发展前景的微企作为全区规模以上企业重点发展对象进行重点扶持。
特色创新“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贵阳市充分利用“3个20万元”扶持微企发展政策,探索向农村集体经济延伸和覆盖,推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通过实地调研、上门走访、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该市制定《贵阳市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行动计划》、细化《贵阳市“3个20万元”微型企业扶持政策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办法》、出台《贵阳市“3个20万元”微型企业扶持政策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指导意见》,积极向省级申请专项用于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的调控指标。
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占股的微企279户,全力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并逐步实现今年全市贫困村全覆盖。
统筹谋划“蓄力”
贵阳市工商局微企办负责人表示,为助推微企又好又快发展,该局一是继续抓好“3个20万元”优惠政策的落实。从降低准入门槛、减化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切实扶持微企发展。重点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采取多种方式积极落实金融扶持微企发展政策,协同金融机构研究出台相关制度和措施,简化申贷流程、降低申贷门槛,努力缓解微企“融资难”问题。
二是加强规范引导,优化产业结构,突出扶持重点。结合“5个100工程”建设,鼓励建立微企创业园、孵化园、产业板块,同时引导加工制造、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商贸物流、信息服务、建材安装等行业微企集聚发展,形成有特色的微企产业体系、微企村镇。
三是帮扶引导微企提高后续发展能力。鼓励企业拓展中高端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支持企业引进技术、人才,研发核心技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开发、技术入股、共建实体等战略合作关系,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继续推进“3个20万元”微企扶持政策延伸行动计划,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