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政协委员专题调研建议:
促进城市社区生鲜直销店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杜 薇
建设社区生鲜直销店是贵阳市委、市政府为确保全市生鲜供应充足,购买便利,价格平稳,服务民生,分别在2012年、2013年列入当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的实事项目。2012年,全市共建成社区平价生鲜直销店152个(固定门面68个,板房27个,直通车57个);2013年全市共建成投入运营生鲜直销店100个,全部为固定门面形式,2012-2013年全市共建成投入运营直销店252个。
据此,贵阳市政协委员周亚娴针对全市建成投入运营的社区生鲜直销店开展了专题调研。周亚娴委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2012-2013年建成运营尚在持续运营的直销店178个;其中,2012年仍正常运营的78个,2013年正常运营的100个;从直销店关停情况来看,出现持续运营困难的主要是生鲜直通车和临时板房和选址不理想的极个别固定门面,直销店的整体持续运营率约为70%。
直销店入社区 便民成效初显
通过调研,周亚娴委员了解到,自贵阳市社区生鲜直销店投入运营以来,在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便民惠民利民效果显著。社区平价生鲜直销店投入运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该市农产品流通终端形式单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的缺陷,打通生鲜蔬菜从产地直供市民的流通渠道,降低了流通成本,进一步完善了该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在便民方面,社区平价生鲜直销店一般选择建设在没有农贸市场的社区或小区,服务对象主要为当地居住的居民,服务辐射区域内的居民基本能在家门口即可买到生鲜果蔬。在惠民方面,社区平价生鲜直销点的生鲜果蔬价格整体比周边2公里范围内农贸市场销售平均价格低15%-30%,每天还会有5种特价生鲜果蔬,有10个以上品种的生鲜果蔬销售价格不高于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当日该品种平均批发价的15%供应,从价格到质量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市民普遍认可和好评。
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生鲜直销店建设原则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政府通过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商贸流通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平等地参与社区平价生鲜直销店建设。2012年、2013年生鲜直销店投入运营后,特别是2014年以来,陆续有多个社会资本均如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有限公司、贵州勤邦安全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意欲参与到直销店建设中,政府的引导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促成了本土商贸流通企业快速扩张。按照要求,生鲜直销店承办企业须为本地注册的企业,且需要承建10个以上直销店才能完成目标任务,2012年以来,该市部分商贸流通企业如贵州智诚连锁购物有限公司、贵州宾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作为承办企业前门店数均不足10个,借助直销店建设的东风快速扩张,目前智诚超市已超过30余经营门店,宾隆超市近15家经营门店,这类企业已逐渐成为该市社区商业发展的骨干力量,经营状况较好。
然而,周亚娴委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部分生鲜直销店特别是以生鲜直通车和临时板房为建设形势的店出现持续性运营困难而关停和歇业。因此,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周亚娴提出了《加强监管,促进我市社区生鲜直销点可持续发展》的提案。
回复提案 剖析直销店运营困难
近日,该提案承办单位贵阳市商务局对本提案进行了回复。
据了解,2013年10月8日,贵阳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商务局、市农委、市物价局等部门组成联合小组对贵阳市的生鲜直销店建设运营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通过调研,联合调研小组认为,多方面原因直接影响了该市社区生鲜直销店持续性运营。
从政府职能部门的层面看:有关部门履职不到位。直销店建设方案中要求水、电价格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选点建设之初,相关单位均承诺不收取任何费用,后来部分社区要求直销店承建企业缴纳相关费用,直通车停放也受到社区、城管部门的各种“管理”,最后企业只能被迫歇业。如友谊路贵州农夫园公司的生鲜直通车就因社区、城管不让停放而被迫歇业,取而代之的是流动摊贩占道经营。
从企业经营的层面看:一是经营成本高。云岩区、南明区固定门面(按50平米测算)建设成本一次性投入约在15万元左右,单店每月运营固定成本在1.5万元左右;其他区固定门面(按50平米测算)建设成本一次性投入约在7.5万元左右,单店每月固定成本在1.1万元左右。二是流通成本高。受制于本地蔬菜种植的局限性,直销店的生鲜经营难以做到“直采直销”,大部分企业只能从地利农产品物流园进行批发转销,造成物流运输成本较高,大部分生鲜直通车及门店由于缺少冷藏、冷链设施,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不能及时销售完毕,容易卖相变坏甚至腐败变质,经营性损耗较大。三是经营品项单一。按照有关要求,固定门面、直通车、临时板房等形式的直销店所经营货物品类受到严格限制,仅仅是生鲜蔬菜和水果,经营品类比较单一,难以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和多元化消费需求,导致客源不断流失。四是部分店选址不当。特别是2012年直销店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前期受地利农产品物流园有限公司影响,为早日完成建设任务,部分企业对直销店选址可行性研究不到位。五是企业规范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企业初次参与生鲜直销店建设及运营,欠缺经验,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企业疏于对员工的培训和指导,忽略对顾客、菜品的维护,导致菜品丰富度和新鲜度以及顾客的满意度越来越低,消费者逐渐流失,销量更加萎缩,门店最后被迫关闭歇业。有些企业经营实力差,无统一配送能力,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实现规模效应,甚至出现转租等现象。
承办单位 确保社区直销店健康发展
贵阳市商务局在回复本提案时表示,建设生鲜直销店在确保全市生鲜供应充足、调控生鲜价格、方便市民购物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具有生命力的,但是要将其在符合政府要求的前提下,完全推向市场,困难很大。
因此,为促进社区生鲜直销店的可持续发展,市商务局将致力于开展好以下工作:
完善退出机制。直销店建设和运营本身属市场行为,因此需要遵守市场规律。针对2012年建设的直销店,下一步该局将对临时板房、直通车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梳理,对长期关停,转租或擅自改变经营方向的直销店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对连续三个月达不到整改要求的店,取消起直销店承建主体资格,并将政府部门授权制作的直销店门头及相关元素拆除。
增强扶持的针对性。下一步该局将继续要求各区县商务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直销店开展绩效评估,对运营状况,市民满意度高,门店形象维护较好的门店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通过扶优扶强推动企业发展,同时将要求各区、市、县商务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直销店的监管力度。2014年市商务局已经与市价调办达成共识,将再次从价调基金中安排一部分持续性运营奖励资金对直销店持续性运营进行扶持,促进直销店规范和有序运营。
强化目标考核。将直销店建设及运营管理纳入市直相关部门,各区、市、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筑府办发〔2012〕31号、筑府办函〔2013〕72号文件要求履行职责,指导和规范直销店运营和管理,及时掌握直销店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排忧解难,并对直销店违规经营行为进行查处,对工作中存在敷衍塞责,执行力不到位的部门严格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