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675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11-21

狠抓“产业”促发展 扭住“智力”强支边

——凯里市智力支边工作纪实

□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近年来,凯里市智力支边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紧紧扭住“智力支持”这一“牛鼻子”和牢牢把握“产业推动”这一主题,在积极组织社会各界技术人士、专家为产业发展服务时,不断创新与探索工作内容和形式,在助推凯里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较大贡献。

  调整工作方式 创新促进发展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新时期,如何搞好智力支边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凯里市智力支边办主任石传彪说,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据介绍,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广阔的“天地”大部分留给了“386170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对智力支边的工作重心、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等,凯里市智力支边办进行了及时调整,将以往“农村包围城市”的智力支边工作方式转向现在的“以城市或产业园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广大农村”的方向。为什么呢?石传彪说,因为,原来的服务对象在农村,但是现在多数都进城了。由于凯里的“产业不够发展,产业不够发达”,凯里的父老乡亲仍旧“背井离乡”,远赴广东、福建、上海和北京,做“苦力”、讨“生活”,如果硬逼着他们回乡发展,但因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他们感受更多的只能是“无奈”和“无语”。

  石传彪说,当前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以往的一些做法和思路与现在边远乡村村民的现实需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智力支边办辛辛苦苦请来专家,并将讲座搬到田间地头,但来参加的都是“老”、“弱”、“病”、“残”,而且还要花钱付给他们“误工费”,这种“智力支边”,真让人觉得“可笑、可叹、可憾而又可悲”。

  怎么办?石传彪认为,新时期的智力支边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展。

  尊重“智力” 善用“智力”

  记者了解到,不断创新和探索智力支边的工作内容和形式,是市智力支边办的工作重点。市智力支边办积极营造尊重“智力”,善用“智力”的良好氛围。从去年开始,市智力支边办制订了《凯里市智力支边工作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决定站在全省的高度重新审视凯里智力支边的定位问题。也就是说,只有改变思路,改善做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能打好这一场“运用‘智力支持’这一武器夺取边远山区持续发展胜利,通过‘产业推动’这一手段实现广大农民奔向小康”的翻身仗。

  今年2月11日,市智力支边办组织召开了由凯里市智力支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和凯里、炉碧经济开发区党政办及各乡镇(街道)科技副职共70余人参加的“全市智力支边工作会议”。会议由副市长、凯里市智力支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仁翔主持,并让成员单位市科协、市妇联、市科技局及市民建总支、市民进总支先后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会上,分管“三农”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周文锋在会上提出了“点与面、城市与乡村、技术转化与市场培育、专家与产业和外引与内联”等“七个方面的结合”要求。通过此次会议,在全市各级各部门中牢固树立了“尊重智力、善用智力”的意识,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

  挖掘优势资源 积极招才引智

  为让专家了解凯里的产业需求和市智力支边工作的开展情况,今年3月,市智力支边办组织相关专家到凯里学院进行座谈。通过座谈,不仅及时沟通了产业发展有关信息,而且进一步增进了专家的感情,为凯里市今后进一步实现“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企业与专家充分见面,互通信息,今年4月,为深入挖掘凯里市的优势人文资源,市智力支边办举办了“凯里市智力支边苗医苗药、凯里酸汤产业需求座谈会”;不久,又在凯里行政中心举办“凯里市军屯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通过研讨,形成了及时保护和开发利用凯里市军屯文物遗存及跟进研究和挖掘凯里市军屯文化等共识,提出了建设香炉山军屯文化园和恢复部分古军屯设施原貌等建议。为让凯里的优势人文资源深入人心、民心,进一步激发市民“爱家乡、为家乡、念家乡”的乡愁和“建设凯里、发展凯里和开发凯里”的热情,5月底,市智力支边办又组织举办了“凯里市产业发展指导专题系列讲座”,对军屯文化进行深入的宣讲;为让凯里产业和高校、科研院等实现零距离对接,7月,凯里市与贵州大学签订“院地合作协议书”;8月,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赵伟博士到凯里考察由市智力支边办协调引进的物联网高科技企业“中科汉天下”……如此等等,市智力支边办为凯里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高端智力支持,为拓宽凯里市智库专家视野,吸取了先进经验。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为让专家的智力成果转化有“渠道”,同时为专家的产业建议、产业调查和产业成果与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协商对话“平台”,自今年开始,市智力支边办克服人手少、经费紧张等困难,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成功创办并编辑、发行《凯里产业》杂志。该杂志共刊发各类专家建议50余篇,产业调查20余万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刊发专家最新研究成果、凯里产业动态和专家产业建议等,不仅体现了凯里产业发展趋势,挖掘了凯里产业发展潜力,还反映了凯里企业需求,同时也为市委、市政府在政策制定和产业调整等重大战略的部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运用“智力支持” 打好“翻身仗”

  记者了解到,在支持边远乡村农民发家致富的同时,不忘推动、培育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是市智力支边办综合运用“智力支持”这一“武器”带领广大农户打好“翻身仗”的一条重要经验。

  市智力支边办一是找准切入点,以点带面,实现“智力”在边远乡村的支边功能。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指导思想,找准切入点,着力打造“农村可复制的家庭农场”建设模式。如,市智力支边办认真组织由州、市民进、民建和无党派等界别的农业、果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深入万潮镇垛上村对“黄泥坡家庭农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和指导;请专家们对家庭农场的概念、形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向农户进行了现场讲解,并就农场今后如何经营、管理、运作和申报等进行了辅导,在物资扶持的同时,为其提供智力支持。通过一系列的支持,该农场发展良好,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潜移默化,持之以恒,在支持边远乡村农民致富的同时,培育其实现产业化。如,为提高“凯里黑毛猪”的品质与形象。市智力支边办组织凯里学院张文华教授、严红光博士后和申学林研究员等专家深入三棵树镇平丰村,对农民饲养的“凯里黑毛猪”进行肉质评定。通过专家的审定,确立了本地猪种、肉质和口感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提高了当地百姓自发保种、扩繁和规模养殖的信心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