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银龙村:美丽乡村的样板
□本报记者 蒋兴华
以“产业增收致富,人居环境改善,公共配套服务完善,文明素质不断提升,村委管理民主科学,小镇平安和谐”为目标,威宁县草海镇银龙村在改建几百户农村民居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全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由此成为美丽乡村的样板。
由“输血型扶贫”转变为“开发帮扶”
米黄墙、绿青瓦、微走廊、小院坝、红灯笼、鲜花台;翘角阁楼、梦想书屋,环海路穿村而过,路两旁绿化树郁郁葱葱,一盏盏路灯延伸到每家每户门前,一幢幢崭新民居错落有致……这是记者走进威宁自治县草海镇银龙幸福小镇的印象。
如此美丽的村子是什么时候建设的?其资金从何而来?
威宁县政协袁立秘书长介绍,2003年,威宁成为国家招商局集团的定点扶贫县。多年来,招商局集团在和威宁多次开展了“两地携手、对口帮扶”活动中,与威宁县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出台后,依据纲要内容,招商局集团在吸取了有关单位的扶贫经验及其做法后,决定转变对威宁县的帮扶方式:由过去的输血型转变为扶贫开发帮扶。
作为一个边远乡村,银龙为何受到央企招商局集团的“青睐”?
记者了解到,国家招商集团似乎和威宁县有“缘分”。2003年以来,该集团被国务院安排定点帮扶威宁县后至2010年底,集团及其下属企业以济贫、助教、赈灾等方式,开展定点帮扶,累计帮扶建设资金1130万元,为威宁县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但是,过去的“输血式”扶贫,只是解燃眉之急,不能显示出整体发展的方向。
于是,该集团以公益慈善基金注入5000万元的幸福小镇项目,以输血式扶贫改为造血式帮扶,由救济式帮扶转为开发式帮扶,以产业项目帮扶取代民生救济式帮扶。也就是说,该集团改变帮扶方式,不仅是简单使银龙村的路宽了,房子漂亮了,而是充分发掘现有特色资源,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公共服务配套,提升文明素质,转变群众观念,促进农民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圆324户村民梦想
威宁是我省唯一的彝、回、苗民族自治县,是全省民族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也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记者采访得知,银龙村当时人均有耕地只有0.62亩,人均占有粮食24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为1360元。而有了招商集团的扶贫后,房屋不仅变得漂亮,道路变得宽广,最重要的是银龙以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经济,成为村庄变新、村民变富、集体变强的新型农村示范小镇。
穷寨变富村,这对于银龙村40多岁的农民王文英来说,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的好事会在她这代人身上实现。她说,原来的房子较小,而现在,按照规划,她家不仅有上百平方的房子住,而且还有猪圈、牛圈等。除此,村里还有学校,孩子读书也方便,年轻人也可以到城区打工。
一位村民对记者说,他今年60多岁了,从没出过远门,在银龙村呆了一辈子。前几年,家里没有一件好的家具,全部家当就是:低矮的瓦房、破败的泥墙,桌子用几块木板简单的拼凑而成、一个历经了几代人的漆黑碗柜和两个木桩板凳,如果来个客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可如今他做梦也想不到,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样的好事,享受这样的生活。
老人告诉记者,银龙原来全村的房子都很小,还很破旧,现在都修建好了,村里很多人家住上了上百平方的房子,水电也都通了,猪圈、牛圈都是新建的。
“一户一景观、一寨一风格”
记者观察到,银龙村位于威宁县城西部5公里的城乡结合部,属于草海下游的咽喉之地。不仅是观海、观鸟的绝佳地段,而且山环水抱、风景十分秀丽。
根据银龙的实际,该村的建设是按照“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相对集中、分散适当”的原则进行民居建设和改建的,既注重于突出文化内涵、美观实用,又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形成了“一户一景观、一寨一风格”的民居建筑群。
“为了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自觉维护新村环境,银龙村村委会还采用了‘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与银龙小学创建了村级儿童广播站,小广播员们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广播整脏治乱、消防知识、诚信计生、村规民约等内容,效果很好”。一位村民说。
讲文明,树新风,从儿童抓起,这在银龙村,是一个亮点。在该村小学小广播员们休息的时候,就银龙家乡的变化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改变,记者随机进采访了一个小学生。
“银龙村的小学生以前玩耍是把土挖起来然后加点水兑进去捏泥巴、捏小人玩,现在我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玩上了健身器械。生活在幸福小镇,我感到非常的幸福。”一位长相稚气的小学生说。
不仅如此,银龙小镇的定位是一个集居民住宅、民俗客栈、餐饮娱乐、度假旅游、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生态、绿色、和谐的复合型示范小镇。随着小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外出务工人员也选择了回乡创业。回乡创业的一个小伙子告诉记者,当时外出打工是因为地方的经济条件各方面都比较差,身边的朋友都各自出去奋斗了,自己也跟着出去了,现在地方经济发展各方面那么好,想回来开个农家乐,带动周边的老百姓一起致富。
记者了解到,小镇的建设不仅在于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改造等,更注重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为此村里建立健全了村民学习引导机制,营造“有学习平台、有学习风气、有学习成果”的浓郁氛围。
“精心挑选针对性强、实用性高、通俗易懂的内容组织学习,采用传、帮、带等方式带动群众融入学习,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创富能力。我们的中心工作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老百姓的增收、增产问题,我们有信心,因为镇党委政府比较关心支持我们,加上我们群众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素质的不断提升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把银龙村的各项工作抓好抓实,进一步的完善。”银龙村支部书记江文海如是说。
精气神足了,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的要求,力争用3至5年时间,将银龙村全面打造成“四在农家的样板村、草海治理的实验地、生态旅游的示范点、同步小康的展示区……这是银龙村的规划。
现年66岁的银龙村村民杨发兴说: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许多村民因此办起了“农家乐”,收入不错,政府不仅关心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还关心大家的精神生活。
的确,如同杨村民所说,记者采访了解到,在银龙村前面不远的社区医务室旁,有一大型阅览室。阅览室旁,是一可休息的庭廊。在庭廊的四壁上,画有各种各样的宣扬文明礼节的图和刻有激励人上进的标语。由此不难看出,文化正走进农家,同时也体现了银龙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除此,记者还了解到,银龙村建立了“幸福小镇”暨梦想书屋,该书屋成为村民最喜欢到的地方。
10月的银龙,沐浴在明丽的秋阳下。村里的小广场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畅谈着美好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面积不大但很特色的银龙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生活在幸福小镇,我非常的幸福。以前,村里没有什么像样的路和绿化美化,一不小心就得摔跤,要是刮风下雨雪天,有时车辆陷到泥坑里就更费劲了,得请乡亲们帮着抬出来。现在,村里环境好了,精气神足了,大家对未来更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