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信:“村村通”开启金融服务进村入寨的崭新征程
□本报记者 张 洁
农村金融服务实现“村村通”
为有效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改善城乡支付结算环境,惠普农村金融服务,增加银行受理渠道。2014年初,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村村通”工程,该工程是以银行卡支付结算为介质,以布放在行政村的POS终端为载体,向客户提供账户查询、助农取款、刷卡消费、转账汇款、自助缴费和代收付等功能,实现“打工地挣钱,家门口取钱”,“不出村、低成本、低风险”办理金融业务,打通中央惠农支付“最后一公里”。
“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让广大农民享受普惠金融服务,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群众路线,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金融服务需求入手。”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主任宋锐告诉本报记者。
我省是农业大省,全省有88个县(市),县及县以下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87%,金融服务城乡差距明显。因此,发展普惠金融,对全省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宋锐介绍,从今年初,贵州省农村信用社把“村村通”工程作为开展“普惠金融”的着力点,及时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程的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同时,着重建立长效、完善的机制,实现工作的长效化、常态化和科学化。通过制作和发放宣传折页,利用电视、报纸、门户网站、LED电子屏、广告宣传栏等渠道大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面对面”提升商户业务操作与风险防控水平,“手把手”指导广大客户开卡用卡,形成“商户乐意,农户满意”的良好氛围,确保知晓率达100%。此外,对服务点进行门头标牌统一,配备POS终端、点钞机、保险柜等必要的金融服务工具,全省投入资金2.8亿元。出台奖励标准补贴运营商户,全省补贴商户1140万元。大力提高办理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助农存取款业务推广的可持续性。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 9月30日,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已布放助农服务终端18527台,拓展商户18477户,实现了全省15511个行政村100%覆盖,提前3个月完成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全省累计交易量已达228.10万笔,金额31.73亿元。其中,消费收款60.40万笔、13.22亿元;转账付款42.43万笔、12.35亿元;助农取款125.28万元、6.16亿元。
“银行”办到农民家门口
“咱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就近刷卡取钱,再也不用大老远跑到20多公里外的乡镇上去了!”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村民卢受杰,从助农取款代理服务点划转烟款后深有感触地说。他虽然并不完全了解什么是“诚者信合村村通”,但农信社的服务,却实实在在地让卢受杰受益。
如今,该县30余万偏远地区群众像他一样享受到了农信社“普惠金融”便民服务。截至今年4月底,开阳联社已在全辖16个乡镇108个村寨,安装农信银自助终端便民金融服务机具 116台。这116个服务点均设立在小商铺、门市、超市、杂货店、农家乐等群众日常消费密集的地方。群众在家门口刷刷卡就能取出家电、农机、医疗补贴;在超市不用现金也能买东西;每个星期必须准时划转的烟款,一分钟就能搞定……老百姓足不出村就可自助办理基础性金融业务。
“我每天早上7点开门,晚上10点关门,营业时间比银行网点长,乡里乡亲随来随取。每取一笔钱,我都做好登记,取款时间、金额都建有台账。”南江乡龙广村街上文记副食店文老板告诉记者。他激动地表示,自己的小商铺自从安装农信银自助终端便民金融服务机后,仅今年1至3月份,就成功办理业务100余笔,支付金额达10余万元。
据开阳农村信用社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鼓励、营销商户并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开阳农村信用社结合实际,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奖励办法,规定每办理一笔取款业务就给予1块钱奖励;针对有贷款需求的代理商户,实行贷款利率上浮部分下浮20%的优惠政策;开展对代理商户的假钞识别、残损币兑换标准培训;定期开展巡回检查,查找风险隐患;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挖掘和培育有发展潜力的商户。为减轻代理商户负担,还积极与中国电信开阳分公司沟通并达成协议,电信公司免费为代理商户开通有线电话,在同等条件下,第一时间优先为偏远村寨的商户安装。
据悉,截至目前,开阳县116个服务代理点共办理业务4557笔,交易金额497.8万元。广大农民受惠的同时,“特约商户”的生意被“带”起来了,同时客户分流也得以有效实施,大大减轻了银行的柜面压力,可谓一举三得。
“方便边远山区群众,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农信应当有所作为。”宋锐如是表示。
农信社的服务,实实在在地让广大农户受益。图为一农户在黄平县农村信用社“村村通”金融便民服务点刷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