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1659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10-24

为了纪念一个贵州的开国上将

□陆景川

  2002年3月,在黔东南自治州政协第九届二次全委会上,我作为州政协委员和州政协文史与学习委主任,提交了《关于举办纪念杨至成上将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及建立纪念馆的提案》。提案强调,杨至成将军是贵州惟一的开国上将,也是全国三个少数民族上将之一,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军队的“后勤之父”。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曾当面赞扬杨至成是老后勤和搞建设的行家。因此,建立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及举办座谈会,将是对全州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拥军爱民的政治教育,利用这一典型人文历史资源能提高三穗县、黔东南自治州乃至贵州省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知名度,而纪念馆建成后将能成为黔东南自治州以至全省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三穗县委、县政府对提案高度重视,给予了我满意的答复。同时县里形成了纪念活动的方案,上报州、省有关部门,最后经时任省委书记钱运录同志批示,同意举办杨至成将军的纪念活动。

  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由我们黔东南自治州政协文史与学习委编辑《杨至成诗文集》。经过紧张的搜集、整理、研究与编排、校对,由第十二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生前题写书名的《杨至成诗文集》,2003年3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11月30日由黔东南自治州委、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军区政治部联合举办的纪念杨至成上将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三穗县如期召开。省、州、县党政军的领导同志及各界人士100多人参加了会议。省委、省军区及州委领导与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政委张际春少将分别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杨至成诗文集》为座谈会献上了一份厚礼。同时,在三穗县的紧张努力工作下,一个全面收藏、展示杨至成将军生平事迹史料的纪念馆也如期开馆。其中展览区由三栋约200平方米具有侗族建筑风格的砖瓦结构平房组成,建设面积达460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自为“杨至成将军纪念馆”题写馆名。纪念广场建设面积18230平方米,绿化面积530平方米,总投资280余万元。随后,杨至成将军纪念馆成为贵州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和贵州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成了三穗县集娱乐、休闲、锻炼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场所,为三穗县和全州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杨至成诗文集》中,我作为主编,依据对杨至成将军生平事迹与史料的深入研究,在纪念文章中提出了“杨至成是卓越的军队教育家”的研究成果,这是在党史、军史研究领域中第一次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提法在座谈会上得到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委领导、国防大学和有关新闻媒体的认同。之后,我发表在《当代贵州》2003年第8期的《功勋垂青史 精神昭后人 ——纪念杨至成将军诞辰100周年》、2003年10月3日《中国民族报》的《杨至成 ——“后勤之父”的故事》、2003年10月24日《贵州政协报》的《记侗族上将杨至成》以及北京大型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纵横》2009年第5期的《杨至成:从黔山走出的侗族上将》、2012年6月8日《人民政协报》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是杨至成送来的大炮》等系列文章都坚持了这一研究成果的提法。我始终认为,在我军几十年的军校建设、培养人才的事业中,杨至成将军成绩卓著,功不可没,是名符其实的军队教育家。

  《杨至成诗文集》出版后,由其亲属送给中央军委有关领导及军队相关院校与党史部门,受到肯定与好评。还为后来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于2006年2月12日播发的《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 —— 杨至成》的通稿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基础。可以说,《杨至成诗文集》为宣传黔东南乃至贵州的光荣历史和光辉人物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2005年3月,《杨至成诗文集》荣获黔东南自治州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而那个提案,也获得了全州优秀提案奖。

  2013年,我们迎来了杨至成将军110周年的诞辰。于是,修订再版《杨至成诗文集》的工作又一次摆上了议事日程。10年前初版的《杨至成诗文集》,由于当时时间匆忙、资料不全和水平有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错与遗漏。为此,我后来利用出差北京的机会,带去《杨至成诗文集》,送请有关部门领导与专家批评校正。同时,拜见了杨至成将军夫人唐慧文老人,得到老人的鼓励。还面见了将军的最后一任警卫员焦树林同志,并与他约稿,从另外的视角续写再忆将军的文章。之后,树林同志寄来了新稿,我认真拜读后,与他商议并进行了修改、润色。随后,我还到延安和井冈山寻访将军当年的战斗遗址并搜集资料。同时,购买了相关的书籍,查阅了大量的史料,为诗文集的再版修订奠定了丰富扎实的资料基础。比如,这次修订,就补充了新的诗作《纪念八一节》:“气爽秋高风怒号,云横沧海狂澜消。三军有训坚如铁,万众皆兵高似潮。四海九州红旆亮,三山五岳碧畴饶。擎天立柱倍雄伟,传统光辉日月昭。”这首诗,是从总后勤部原副部长唐天际中将1963年书写的一幅杨至成诗词手迹中征集得到的。唐天际中将有“将军书法家”之誉,他与杨至成将军又是后勤战线的老战友。这幅手迹,保存了50年,其诗、书合璧,辉映成趣,弥足珍贵,它见证了两位将军几十年革命生涯的战友情谊。补充的文章有:新华社《永远的丰碑》栏目播发的《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 ——杨至成》和中共贵州省委党研室、贾若瑜将军与杨子江、焦树林的的纪念、回忆性文章,以及军队作家陈永康的评文等。同时,依据新征集到的杨至成将军的手稿修改了初版诗词的误错等。对于原来校订、标点和注释的明显差错,也进行了修改。修订的《杨至成诗文集》于2013年3月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重印再版,文字达18万余字,珍贵历史照片35幅。与此同时,受黔东南自治州委的指派,我还作为纪念杨至成将军诞辰110周年活动筹备工作督查组组长,多次到三穗县对筹备工作的推进进行现场指导与协助。

  2013年11月30日,纪念杨至成将军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军事经济理论研讨会在三穗县召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政委郎友良中将、罗荣桓元帅之子原二炮副政委罗东进中将出席,国防大学副校长王朝田中将撰文参会,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亲属莅会,全国政协委员原装备学院副院长刘建少将、军事科学院张秦洞少将、省军区司令员王盛槐少将与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解放军档案馆、成都军区、沈阳军区、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和贵州的有关领导以及省内外党史军史专家学者,杨至成将军亲属及家乡代表20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与理论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56篇。这次的论文呈现四个特点:理论研究有新视点,史料挖掘有新补充,诗文赏析有新角度,推动实践有新举措。新版的《杨至成诗文集》作为献礼品被与会的领导和专家誉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佳作,它为纪念座谈会和理论研讨会提供了史料丰富翔实的参考,受到与会论文作者的频频引用和好评。

  回想这些往事,我感到做一个政协委员的欣慰与充实,也感到作为一个文史工作者的责任与光荣。毕竟,为了纪念贵州的开国上将,自己履行了一个政协委员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