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1646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9-25

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策略

□陈正源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各种建设不断加快,土地利用构成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有的基本保护农田也进入了建设用地领域;农村劳动力为了寻求更高的劳动价值而离开耕地,不断进入新的领域,耕地撂荒时有发生;由于耕地收益的相对下降,对耕地保护的意识削弱,提高耕地质量和效益的措施难以落实,耕地质量呈现递减趋势。此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肥力下降等各种因素,使耕地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耕地是最基本的食物来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又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社会变革。“一要保建设,二要保耕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要确立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应对之策,使两者之间取得协同。

  一是合理设置耕地红线,明确耕地保有底线。国家把我国耕地红线设立在18亿亩,鉴于我省历史上农业垦殖开垦过度,耕地构成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建设用地构成低等现状,在我省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中,应考虑降耕地构成,提高建设用地构成,使耕地利用构成和建设用地构成逐步接近西部地区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贯彻这一思想对我省长远发展大局极为重要。根据实际,我省耕地红线可以考虑设置在6000万亩,耕地构成在22%左右,这也大大高于中部地区和全国水平。要向各方面说明、论证清楚把我省耕地红线设置在6000万亩的依据。

  二是划定永久保护区块,明确耕地必保范围。我省很多耕地是在山地上开垦出来的,虽然耕地构成高,但是耕地质量不高,真正的好田好土不多。应该像基本农田保护区一样,更多明确并划定基本耕地保护范围。要尽快建章立制,研究和建立切实可行的基本耕地永久性保护制度;要进一步划定基本耕地保护范围,对原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可以考虑以村(居)为实施单位,研究具体保护地块,对具体地块逐块予以保护落实;对我省少有的一些 “万亩大坝”,要实施挂牌保护制度。

  三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效益。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落到实处,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地块,要预防和严厉打击在土地整理开发中的弄虚作假行为。要对潜在的污染企业进行整改,防止耕地污染事件的发生,要从点线面多个角度与防治治理对耕地造成的污染。要通过各种办法改善耕地内部环境,防止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土质的变化。通过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效益。

  四是突出区域发展理念,尽量减少耕地占用。山地省份应坚持走山地工业化和山地城镇化的区域特色发展路子。在发展规划上,尽量避免占用大田大土、良田美土。房子、街道可以建在坡地,工厂、道路也可以建在坡地,尽量避免在大坝子里面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可以充分挖掘贵州茅台镇等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大中城市、县城和乡镇规模日益扩大,应通过合理规划,把城镇建设范围逐步引向山地,避免向稻田延伸。

  五是盘活农村建设用地,有效实施占补平衡。在广大农村,一家一户的传统生活方式,每户的宅基地、院坝、猪牛圈占地等建设用地,平均可能在一亩左右。城镇化的结果使农民进城,那么进城的农民就可以考虑把建设用地的指标转移到城镇,只要把他们合理的安置好。对于土地利用,各种地类都是需要得到保护的。盘活农村现有建设用地,合理调剂好有限的城乡建设用地,将是实现占补平衡的一个重要途径。

  六是有效管理撂荒土地,维护耕地动态平衡。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民进城谋生,农村原有的耕地撂荒等现象大量存在,这些被撂荒的耕地,大多数是坡耕地。根据抽样调查的情况,有的地方撂荒耕地已达30%。这些耕地既然无人耕种,当地就可以考虑转化为林地、林果用地等。而在有些地方,原有林地也难免被开发该用作耕地的情况。耕地的动态平衡,其实也是各地类土地利用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