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由城市定位、城市品位、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等要素所构成的城市形象的感召力、影响力,文化产品与文化人才的生产力,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塑造力,文化服务大众的能力,以及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凝聚力。民盟省委通过调研指出,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以及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日趋强烈的背景下,进一步促进我省城市文化建设逐渐成为民生的主要内容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整合资源 提升我省城市文化软实力
□本报记者 曾 丹
文化品牌具有扩张性
从2005年开始,我省通过一系列“多彩贵州”主题文化活动,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多彩贵州”这个文化品牌。
2011年9月28日,总投资189亿元的“多彩贵州城”项目开工仪式在项目工地贵阳市龙洞堡国际机场旁举行。
这意味着,“多彩贵州”这个品牌,将以一座城的形式被重新诠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彩贵州城占地近8000亩,建筑面积近600万平方米。“一城之内,山河尽纳”。 “多彩贵州城”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旅游民族乐园;多彩贵州风大剧场、民族节庆街、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民俗文化工艺创作园区;温泉休闲旅游区;创意产业园区;贵州文化特色餐饮等。
“多彩贵州城不是简单的将文化作为商品出售,我们做的浓缩,并不是仅仅将贵州的特色自然或者民族文化在城里面建一些相应的模型,”多彩贵州城建设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武成认为,,多彩贵州城是利用贵州特色的山水、民俗文化元素,通过科技手段对其进行创新,艺术化的提升。“经过重新创作后的作品,更具艺术性、观赏性和体验性,简言之,多彩贵州城所要建造的是一个‘新’贵州。”
“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效益通常为1:9。”而在杨武成看来,多彩贵州城对于贵阳东部新城的带动效益应该更大。他用东部新城发展的“活力器”和人气“聚集器”来比喻多彩贵州城。
在杨武成看来,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人气”,“城市的发展是与‘人气’相辅相成的,有了‘人气’,才有需求,城市才有发展的动力。“多彩贵州城预计在未来4至5年客流量每年达到3000万,”杨武成认为,如此庞大的客流量为贵阳东部新城的发展提供了“人气”保障,“有了‘人气’,城市自然就‘活’了。”
认识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前不久,随着我省两大重要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建设项目——贵州歌剧院和全国最大的IMAX影城在贵阳全面开工建设,加上即将建成的未来方舟新城540米地标建筑、室内水上世界、海洋馆和国际主题公园等精品文娱设施,贵阳市正在大力建设文化项目,力争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体验高端的文化产品。
“东线片区所打造的高科技、创意型、生态化的文化产业方向,将为云岩的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仅IMAX国际影院和歌剧院每年将接待30万观众,直接收入6000万元以上,综合收入1亿元以上。而根据乘数效应,这个项目每年可带动15至20亿元绿色GDP。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贵阳城市文化基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历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等构成了多元城市文化的主要内容。”据了解,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贵阳的城市核心之一云岩区在国发2号文件出台伊始就建立了总投资50多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库,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基地、社区电影院、图书馆、群众文化宫、农民健身工程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实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彰显着城市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城市的发展方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共贵阳市委九届三次全会明确指出,要围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大力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本地文化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文化软实力。
“贵阳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是蕴涵城市主题文化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培育、市民素质的养成、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位提高和城市影响力扩大等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贵阳市委党校副教授王运来认为,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能全力提振贵阳发展自信—— 通过继续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弘扬其中“龙场悟道”的创新精髓、“知行合一”的实践精髓、“协力争先”的协作精髓,不断提升贵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激发市民对贵阳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全市上下推动贵阳跨越发展。
“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由城市定位、城市品位、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等要素所构成的城市形象的感召力、影响力,文化产品与文化人才的生产力,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塑造力,文化服务大众的能力,以及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凝聚力。”近年来,民盟省委对我省的城市文化建设进行了高度关注。通过调研,民盟省委认为,随着我省全方位开放态势的形成,文化优势已经成为增强我省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一个地区要成为一个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城市,必须迅速增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只有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创新活力和知名度,才能分享到更多的投资资本和无限商机。
“通过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凝聚力。”民盟省委指出,城市凝聚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城市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它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统一的意志和信念,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城市荣誉感、责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发着市民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振奋城市精神、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塑造城市文化形象,逐步形成一种人心向上、人心思进、同担重任、共赴使命的城市信念,形成推动城市前进的巨大群体力量。同时,大力发展城市文化,还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民盟省委认为,知识经济、市场消费和科技创新三大变迁,推动了文化和经济的高度融合,使得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可以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强劲支撑和有力保障。
当下如何突破瓶颈
“目前,我省各地中心城市的整体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文化内涵发掘和激活不够,文化资源的优势尚未充分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民盟省委通过调研认为,眼下,我省城市文化建设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城市文化定位缺乏可持续性的顶层设计;二是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缺乏深入研究和发掘利用,没有很好地将文化资源融贯于塑造城市的特色中,使各地的城市形象不够鲜明;三是对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和整体保护开发利用做得不够;四是城市建设的文化基调不够清晰,对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考虑不多,城市风貌缺乏个性,在城市建设上不能充分展示中心城市文化特色个性的风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对提升城市影响力具有巨大的倍数效应。”民盟省委指出,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努力打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更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首选地,成为更多国际国内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更多资源的配置地和媒体的聚焦地。为此,民盟省委在调研报告里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抓好文化建设基础工作。着力抓三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功能,搭建文化活动平台;二是加快文化传播媒体发展,推进文化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紧紧围绕创业文化、合作文化、科学文化、道德文化、法制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农村群众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精心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实现农村和谐文化百花齐放、“一城一品”、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喜人局面。
(二)强化城市文化品牌培育。致力于打造四个平台:一是以提升节会文化内涵,扩大节会推介效应为重点,打响城市文化品牌;二是以“多彩贵州”为龙头,打造文化精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三是以整合民俗、名人、名胜等文化资源为手段,加快文化特色品牌建设;四是致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文化传媒机构,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着力四项举措: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上的主导作用;二是加强文物史迹的保护开发,保障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三是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四是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专业队伍,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民俗文化生生不息,历史文脉传承延伸,城市文化源远流长。
另外,还需从整合城市特色文化资源、打造贵州城市文化名片、提高我省全民文化素质、唱响全省城市人文精神等方面着手,突破我省城市文化建设的瓶颈,实现贵州城市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