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4期 本期1619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8-07

贵州苗彝布依三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谈

□陈 净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北部,其名从古代矩州演化而来,在这块具有开发前景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苗族、侗族、彝族、布依族、水族等兄弟民族,他们凭着勤劳和勇敢,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夜郎文化,其中那独特浓郁,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音乐更是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这里,我主要谈的是关于对苗族、彝族、布依族三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苗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东南及黔西南地区。它的民间音乐遗产据考证应分为四类:民歌、说唱、乐舞、器乐。

  苗族民歌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五种体裁。

  飞歌,黔东南称为“山歌”,贵州松桃一带却称飞歌为“高腔”或“平腔”。在山野林间演唱。

  游方歌实际上是苗族情歌,在许多村寨都有游方场,专供男女青年叙唱情怀,是男女青年们互述情意的对歌场所。

  游方歌的演唱随爱情的进展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相识,曲调十分婉转动人,内容多属于自谦性的。

  第二阶段为相恋,曲调十分热情大方,内容多属于幽默,奔放,难舍难分。

  第三阶段为婚誓,曲调富于低吟而深情的叙调。

  风俗歌又分为生活风俗歌与节日风俗歌。生活风俗歌主要用于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的场合;节日风俗歌以黔东南一带所流传的龙船节歌为典型,词体是五言二句式,曲式是呼应式上下结构的单乐段,上句带有一个起伏性大的特殊衬腔跳进高音区,下句落入低音区,收尾时引出群众齐唱,气势红火热烈。

  叙事歌,也称为酒歌,依据曲调形式分为飞歌调和朗诵调两种。飞歌调叙事歌多为二句式单乐段分节歌。歌唱性较强,常在酒宴上祝酒时唱,具有很强烈的礼俗性特色,节奏多属散板,常常在隆重节日的酒会场中演唱,具有家族史、民族史、村寨史的宣教功能。

  祭祀歌,应该属于叙事歌的一个变体。它的曲调与叙事歌相近似,是举行隆重祭祀活动时演唱的一种仪式歌曲。

  关于苗族的说唱音乐,主要源于古代“议榔制”时期,由“理老”调解民事纠纷时演唱的“理词”,也称为“道理歌”。它是一种无器乐伴奏,用说白加唱的音乐形式。说白部分纯用白话描述。

  苗族乐舞主要分芦笙乐舞与鼓乐舞两类。芦笙乐舞中:芦笙排舞(四五支芦笙)与芦笙队舞(数十支芦笙)多用于各地区性较盛大的节日活动中。另还有踩芦笙和芦笙双人舞。踩芦笙就是由四五支芦笙在一旁演奏,或排在姑娘群的前面领舞;鼓乐舞又分为铜鼓舞与木鼓舞。铜鼓舞是三拍子节奏,由弱强强节奏组成。木鼓舞是二拍子与三拍子组合的混合节拍节奏组成。

  苗族民间乐器分为气鸣、擦鸣、击鸣三类。气鸣乐器包括:各型号芦笙、唢呐、大号等;擦鸣乐器有:古瓢琴、二胡、四胡等;击鸣乐器有:木鼓、铜鼓、皮鼓、锣、镲等;另外,直箫是苗族吹管乐器,流行于六盘水和毕节地区。它反映着当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曲子占相当大的比重。

  以上是对苗族音乐文化的一个浅议,下面将谈谈彝族、布依族、苗族音乐文化的对比和联系。

  彝族多分布在贵州毕节、兴义、安顺、六盘水地区。彝族人民的民间歌舞最为丰富,规模庞大,歌舞在统治阶级生活中有着相当的地位。

  彝族对歌曲的划分不同于苗族。他们把歌曲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山野演唱的歌。二是在家里演唱的歌。

  在山野演唱的歌,苗族叫游方歌,而彝族叫曲谷或霎叉。曲谷是反映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的主要歌种;霎叉是用汉语演唱的彝族歌曲。

  在家里演唱的歌包括:婚事歌、丧事歌、叙事歌、布慕歌、怒立齁五类。

  婚事歌有的叫阿硕,有的叫阿妹刻。

  丧事歌大多称“合”,属说唱性。

  叙事歌,威宁彝语称“走谷”。旋律起伏小,富于说唱。即可演唱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无论喜事、丧事、歌场以致随时随地都可以演唱,这是不同于苗族的叙事歌的,苗族叙事歌大多在酒宴上才得以说唱。

  布慕歌,是彝族在祭祀活动中演唱的歌。相当于苗族的祭祀歌,但又有不同之处,布慕歌多为说唱而苗族的祭祀歌多为唱。

  怒立齁,意译为请蜂子神的歌。每年古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民间有请蜂子神的活动。一个或者两个姑娘在堂屋正中坐着,头上插上香,手执一炷香,而后由一至二人边唱,边给他们烧香化纸钱。曲调与布慕歌相近。

  彝族的歌舞曲分为婚事歌舞和丧事歌舞。

  婚事歌舞中又分为“阿妹刻”(姊妹歌舞)和“扯嘎摸朵”(帮忙人的祝福舞)。即送亲和接亲的人边唱边跳。

  丧事歌舞,称“褃合呗”或“跳脚”。一般在老人去世时,歌舞人数成双数,歌舞者一手执白帕,一手执马铃铛,边歌边舞。

  关于彝族器乐也和苗族有所区别。苗族气鸣乐器中的唢呐,在彝族乐器中也有,只不过彝族称它为“抹轰”或“败来”和“宰乃”。

  彝族的擦鸣乐器中最主要的是月琴和胡琴。月琴与汉族乐琴相同。通常在节日或闲暇中演奏,一独奏为主;胡琴,一般在红白喜事中演奏。

  彝族击鸣乐器也有苗族有所区别。彝族是以大锣、钹、小锣三种为一套,由三人组合演奏。这种组合在苗族乐器中少见。

  布依族的音乐文化分为民歌、戏曲音乐与器乐曲三大类。

  布依族的民歌有两个“母体”,一是第二土语区广为流传的《好花红》;二是流行于贵阳附近的山歌,比如《太阳出来照白岩》。

  布依山歌在划分上和苗族的飞歌、游方歌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山野林间演唱的,但布依山歌在内容上更为广泛,有反映生产劳动,社会矛盾,阶级压迫一类,更有大量以爱情为内容的山歌。

  布依戏曲音乐主要指黔西南州的布依戏,就风格而言,划分为以“正调”为主体的布依戏曲音乐和以“花灯”、“彩调”为主体的布依戏曲音乐两大类。

  以“正调”为主体的布依戏曲音乐主要源于“八音”。以“花灯”、“彩调”为主体的布依戏曲音乐,其风格接近我省独山花灯的广西“彩调”中的某些曲牌。

  以“正调”为主体的布依戏,男角系真、假嗓结合,而女角,由于传统由男生扮演,故全部用假嗓演唱。

  以“花灯”、“彩调”为主体的布依戏,则以真声演唱为主,嗓音比其“正调”为主的布依戏,更为甜美,娓娓动听。

  布依器乐与苗族器乐同样也有相同与区别的器乐。

  相同之处是:器乐中都有吹打乐器唢呐,都有二胡、铜鼓、锣、箫。

  不同之处是:布依族民间乐器有勒尤、勒浪、笔管、姊妹箫、对箫以及在黔西南地区流行的丝竹小乐队。弹拨乐器中,布依族还有用于布依戏伴奏的牛骨胡或马骨胡、戎芦胡、京胡等。

  以上是对苗、彝、布依三个民族音乐文化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浅议。它们的音乐文化既像一面明镜,折射出古老民族的遗风古貌;又像清澈明净的泉水,伴随着历史,迂回蜿蜒。汩汩淙淙,歌唱着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倾吐着人民的悲欢离合,表达着人民的理想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