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1608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7-18

变“驻村”为“住村” 化“民怨”为“民愿”

——毕节市委统战部“同步小康·干部驻村”工作记事

□周明宽

  为切实做好“同步小康·干部驻村”工作,毕节市委统战部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创新工作机制,明确目标责任,扎实开展驻村工作。派出“专兼职”干部到纳雍县锅圈岩乡青峰村和平坝村驻村,既有效地推进了驻村点的同步小康建设进程,也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

  变“驻村”为“住村”

  毕节市驻村工作动员会召开后,市委统战部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明确一名县级干部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带队到点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真正让干部“沉”下去,让驻村工作出实效、出成绩、出亮点,市委统战部在向联系帮扶点派驻专职工作队蹲点驻村的同时,明确单位24名干部组成“兼职驻村工作队”,每2人组成一个驻村工作组,每个工作组到村蹲点一个月,无缝衔接轮番到村配合专职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工作。对专兼职驻村干部均严格工作纪律和要求,强调不能做“水上皮球”,下虽下去了,但仍浮于表面,要做“板上钉子”,找准一个点,就要扎下去,毫不动摇。要端正态度,彻底改变“四风”问题,不流于应付。做到“工作日正常上岗、节假日照例驻村”,让派驻的专兼职干部变“驻村”为“住村”,与群众同吃同住,与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开展工作。

  化“民怨”为“民愿”

  锅圈岩乡是多民族杂居乡,典型的少边穷地区,彝族、苗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大部分,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比较多。市委统战部驻村工作队驻村后,“专兼职”驻村干部积极组织召开宣讲会、座谈会,了解实际情况后“对症下药”,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深入走访群众,实地调研项目。把深入村组问村情、访民意,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作为驻村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把党员户、老干部户、困难户、低保户、五保户、科技致富户和上访户等作为重点走访对象,到他们家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化解他们的“心怨”,收集他们的“心愿”,一件件地做好记录、建立台账,一件件地帮助解决。同时,建立回访和走访常态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到群众家中回访走访,了解办结事情后群众的满意度和倾听群众的声音,加深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出“实招”办“实事”

  为切实帮助群众化解“心怨”、实现“心愿”,市委统战部建立了“4321”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明确单位干部职工与联系帮扶点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将任务落实到人,厅级干部结对帮扶4户、处级干部结对帮扶3户、科级干部结对帮扶2户、普通干部结对帮扶1户。结对帮扶工作实行责任人定期到访、全力帮扶、一帮到底,帮扶促发展、脱贫不脱钩,并将帮扶工作纳入干部考核内容,真正为群众解决一些难事、办一些实事、做一些好事,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拥护。截至目前,通过协调联系,争取到“纳雍糯谷猪品系繁育”和“乌蒙乌骨鸡农村适度规模生态放养”两个毕节市科技计划项目在锅圈岩乡实施,涉及资金30多万元,将在该乡建立科研示范养殖基地,帮助培训养殖农户,逐步推广。采取“公司+科研所+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结合模式,发展纳雍糯谷猪和乌蒙乌骨鸡无公害生态订单养殖,帮助群众发展致富奔小康。

  理“思路”促“富路”

  “思路决定出路”。锅圈岩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基层组织涣散,再加上村干部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有发展想法,但谋发展思路不清晰;想为民办事,但办事能力和宗旨意识不强。对此,市委统战部“专兼职”驻村干部通过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交心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倾听发展村级经济方面的想法;引导他们在为民、惠民、强民、富民等方面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强化宗旨观念和责任意识,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利用工作闲暇之时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指导他们使用电脑学习办公、出证明、做表册,做好三会一课、处理矛盾纠纷等,提高他们的办事能力。在谋发展上,重点帮助所驻村理清发展思路,寻找致富路子,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各项规章制度及《同步小康发展规划》,让村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走上正常轨道。为解决制约帮扶点发展的瓶颈问题,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和善于协调的优势,多方奔走、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帮助改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群众实施产业帮扶。大力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创业村民干事创业,为他们积极提供帮助、寻求支持,让他们发展带动一个行业,带富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