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的启示
□李才华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运用寓言阐述哲理,是《庄子》的主要形式。庄子创作寓言的目的是宣扬自己任自然、齐生死、绝圣弃智、避世养生等一系列的哲学、政治主张。庄子亦自称“寓言十九,借外论之。”《史记》庄周本传也称其书“大抵率寓言也”。郭沫若先生如是说:“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俩。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和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庖丁解牛》,就是这样的典型的名篇。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无穷无尽的。
故事中的庖丁在解牛时能游刃有余,正是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地用心去做一件事情,从而把它做到那出神入化的境界:把它由规律具体到技术,由技术提升到艺术的层次。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无疑是那“干一行,爱一行”的最完美的体现。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对庖丁那高超得精彩绝伦无与伦比的宰牛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心仪无极。其实,我们不难想象庖丁一开始宰牛时,同样是和我们平常人开始工作时一样,根本就是一点都不熟练的,并且是同任何新手都一样,都是心惊肉跳不知所措地动作笨拙、缓慢而根本就没有条理的。但是,他通过成百上千次“所见无非牛者”的心的钻研,和刻苦的行的练习,和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的局部消化而渐渐地掌握了宰牛的技巧,慢慢地就熟练起来,进而又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的境界,并且得心应手地“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也因此,有人就认为,熟能生巧,是庖丁那解牛成功的根本原因。
其实不然,他是苦心经营后的“用心生巧”。否则,是不会“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世间的万物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性的,因此,就需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用你自己的心竭尽全心地去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漂亮,做得高超。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却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以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所以,我们当向庖丁那样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以提高我们的技能,并且把那技能提升为技艺,从而“干一行,爱一行”地把我们的事情办好。而并非那庖丁就是个杀牛的、解牛的,充其量是个杀牛匠、解牛匠,既没有什么好说的,也没有什么好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