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外国传教士在黔东的活动(上)
□文/图 杨涛声
公元一世纪,巴勒斯坦犹太人耶稣始创了基督宗教。天主教(又称罗马公教)是欧洲基督宗教的三大教派之一,信教人数极为庞大,全世界现有信徒12亿多人。天主教在我国传播至今已近五百年。从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到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二百一十余年间,中国和西欧的文化交往经历了初期兴起、发展繁荣和逐渐衰落的三个阶段。明末清初,我国和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第一次文化交流热潮,其标志是天主教的传入。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不仅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同时也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到欧洲。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了解,促进了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速了中国和西欧的历史进程。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耶稣会士利窦玛于1582年秋远涉重洋来到明朝都城北京。他是进入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起到了中国和欧洲频繁往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一时期,从西方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人数不多,全国各地不逾千人。清初顺治、康熙时期(1644年—1722年),清朝政府统治中国不久,主要精力放在平息叛乱,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上,对意识形态领域无暇顾及和管控,且利玛窦传播天主教的宗旨是唯一、至圣、至公,与我国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相似,有助于稳定清王朝统治和最高权力的巩固。因此,对天主教采取了宽容和接纳的政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皇帝公开允许天主教在华传教,从欧洲进入中国的传教士超过两万多人,分布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和地区,其中包括云、贵、川三省的一些中小城镇。这个时期的天主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繁荣兴旺的局面。雍正元年(1723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罗马天主教廷下达禁止天主教徒祭祖尊孔的指令,引起雍正皇帝极大不满和愤怒,下旨将在华各地的传教士驱逐出境,同时关闭教堂,严禁中国民众信奉天主教。道光皇帝仍延续了禁教政策,使天主教的在华活动和势力遭到沉重打击。但清政府的软弱腐败和禁教不力,不可能使天主教的在华势力完全消失,不少地区天主教的传教活动仍然公开或秘密地在各地民间进行,西方传教士人数仍有万人之多。全国信奉天主教的人数达数十万。就是在这种情势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初夏,罗马教廷指使在华天主教会派遣法国巴黎传教士伯斯德望进入黔东,首选镇远作为传教的主要基地。
传教士伯斯德望出生在法国巴黎郊区,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从小跟着父母出入教堂,耳濡目染地熏陶,使他日渐对天主教产生情愫,立志将来要皈衣宗教,成为天主教的一名忠实信徒和神职人员。长大后他如愿以偿。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初,时逢天主教向东方传播之际,罗马教廷急需派一名有学识和技能的天主教信徒远赴中国传教,以期扩大天主教在东方的影响,同时传播西方文明。不久便选派伯斯德望来到大清王朝的都城北京。当受命去偏远的西南地区传教后,他南下经中原,过长江,入湘中,一路上对武汉、长沙、湘潭、邵阳、芷江、洪江等地进行了仔细考察,发现所到之处都已有传教士,并且建起了天主教堂。有一神甫建议他离湘西去贵州,并落脚镇远传教。其理由有三:一是镇远为“滇楚锁钥”,“湘黔门户”,是黔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二是镇远为内地移民边城,城中主要是汉民,易接纳外来意识形态和信仰异国宗教;三是镇远尚无天主教进驻,具备传教基本条件和发展空间。基于上述几点,伯斯德望采纳了这一建议,毅然决定将自己从未到过的陌生镇远作为传教首选地。他于是年9月起程,历经半个月水陆两路的跋涉,至当月底乘船溯氵舞 阳河而上,缓慢艰难地抵达了镇远。他在卫城周大街租了一栋一楼一底的民房居住,楼下店铺开医馆,楼上木屋作居室,从此开始了他以行医为名,传教为实双重身份的异国生涯。伯斯德望在巴黎时既是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又是一个坚定执着的天主教徒和传教士。他秉承教会宗旨和上帝意志,在艰难的条件下,谨小慎微地将仁爱、公正、神圣等教义和理念传授给镇远各界的部分民众。他关心患者,有求必应,精心治疗,免费给贫民及幼儿治病,很快受到许多民众的信任和好评。他借此机会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天主教,其中少数人暗中参加了教会,成为天主教的信徒。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清政府为缓和、改善与西欧各国的关系,重新恢复中断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宣布洋教(天主教、基督教)“解禁”,传教士可公开在全国各地从事传教活动。伯斯德望闻讯后十分欣喜,初秋刚至,便在周大街另租几间民房作简易教堂,大张旗鼓地按教会的施教程序和内容开始正规地传教活动。他也成为镇远乃至黔东地区第一个天主教神甫。他不仅在镇远城内传教,还经常带着教徒到施秉、邛水(今三穗)、思州(今岑巩)、旧州、石阡、余庆、铜仁等地传教游说,足迹遍及整个黔东地区的城镇乡村,信奉天主教的教徒达500多人。同治五年至七年(1866年—1868年),他主持修建了神职人员住宅。光绪24年(1898年),又筹资主持修建占地1200平方米、造型独特、气势不凡的天主教堂。
就在这时,在镇远度过半个世纪、尽心竭力传教、治病救死扶伤、德行口碑极好的传教士伯斯德望奉罗马教廷之命调离镇远,结束了他在黔东地区的传教生涯。有的说他去了上海,有的说他返回了法国,从此再也没有回过镇远。
民国十二年(1923年),镇远天主教活动在沉寂了一段时期后,受在华天主教会派遣,法国籍神甫魏泽民和传教士鲍美德辗转湘楚几地,经湘黔古道,骑马乘船来到镇远继续传教。广大教友闻讯分外欣喜,教会活动很快恢复正常,他们主动资助经费,在魏、鲍二人筹划下,于翌年秋末修建了圣母堂,使镇远天主教堂设施日臻完善。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经罗马教廷批准成立石阡监牧区,镇远、三穗、旧州、余庆、思南等10多个县,共24个堂口归石阡监牧区管辖。天主教信徒超过1000余人,仅镇远县一地的信众达168人,正式受洗礼的教徒35名。然而,洋人传教士并非全是按照本教宗旨真心诚意在中国传教,宣传宗教信仰,传播交流中西文化。有少数传教士披着宗教合法外衣,暗中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控制和操纵,干着反人类、反人民、反革命的罪恶勾当,镇远天主教神甫魏泽民就是其中之一,在镇远传教的20多年间,长期为国外间谍机构和国民党反动政府收集情报,提供信息,编造谎言,蛊惑民众,宣传反共,破坏革命,造成黔东地区治安混乱,不得安宁。尤其是在解放前夕,他更加明目张胆地与地方反动势力勾结,企图阻挡新生的人民政权在镇远建立。他的违法犯罪活动引起爱国爱教的天主教信徒的坚决反对,并向人民政府揭露和批判其种种罪行。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1月,在镇远的最后一个外国神甫、传教士魏泽明被天主教教友赶出教堂,在受到法律的公正审判后,将其驱逐出境。
基督教是信奉上帝的宗教,创始者耶稣思想的中心是“万有之上”及“爱人如己”,与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于明末清初传到中国。清光绪三年(1877年)传到镇远,比天主教晚入镇远30年。外教解禁后,基督教传教士遍及全国各地,尤其湖南境内的传教士不少,并在长沙成立专门的基督教会,负责协调、派遣和管理省内或邻省边区的神职人员。这年春天,原在湖南传教的美籍传教士祝名扬、牧师雍保真受教会派遣,来到镇远传播基督教。当即在周大街购民房两栋作临时教堂。光绪五年(1889年),他俩报请教会资助一部分经费,又由本地教友捐赠一部分资金,于年底在周大街天主教堂西侧不远处,购地300多平方米,修建起前有正门、庭院、花圃,后有福堂、居室、膳房、库房等,具有一定规模的西式基督教堂建筑,命名为“福音堂”。在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宣传之后开始传教活动。但不到一年,即第二年夏天,祝名扬便调离镇远转入内地,后情况不明。接替他的是澳大利亚传教士孙成仁。十年后的宣统二年(1910年),神甫雍保真因年迈多疾,无奈之下返回美国。在人手少、传教活动难以支撑的处境下,孙成仁恳请在华总教会给予帮助。总教会悉知实情后,于当年冬天先后派丹麦传教士党居仁、加拿大传教士文藻及夫人、瑞士传教士兰花国香及夫人、克拉春及夫人、牧师安德烈及夫人,以及英国女医生吉德、麦卡悌和潘惠廉等十多人前来镇远福音堂接管教堂并主持教务,这才得以继续开展传教活动,直到民国十年(1921年)。这十年间,是基督教传播最为活跃和有显著成效的时期,在以镇远为中心的黔东地区,信教者达千人之多。
(未完待续)
修缮后的镇远天主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