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588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6-13

袁世凯与沙滩黎氏

□胡启涌

  以“郑莫黎”为代表的黔北沙滩文化,在中国近代史上与一些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往来,如郑珍与唐树义、唐炯父子,莫友芝与曾国藩,郑知同与张之洞等,他们以其非凡的才华而结识了这些政治要员和文化干将,介入了当时的政治漩涡和文化主流,从而擢升为风云人物载入史册。就连妄想恢复帝制的袁世凯也曾问计求策于沙滩黎庶昌、黎渊祖孙俩,正是通过袁世凯上演的称帝闹剧,充分折射出了沙滩黎氏的铮铮铁骨和凛然正义。

  袁世凯认识黎庶昌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壬午事件”有着直接关系。1882年6月,时为驻日公使的黎庶昌得知日本将出兵朝鲜虎视中国的情报后,立即密电北洋大臣张树森,并谏言赶快出兵朝鲜以慑日军入侵。北洋大臣张树森得此情报后,来不及呈报皇帝便派兵赴朝,早日军半天到达朝鲜仁川口岸,击破了日军割地赔款的目的。此时的袁世凯也随军赴朝,事后留驻朝鲜汉城,后因协助朝鲜国王李煦镇压汉城兵变有功,被清廷授予五品同知衔,后又提升为三品道员,任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袁氏从此发迹,步入政坛。他在朝鲜主事期间,因为一些棘手的日杂事务而致函请教驻日公使黎庶昌,黎氏在《复袁慰亭》一函中,针对日本与朝鲜的形势,指点迷津,授其方略,函中写道:“……局面之小有更变,朝防暂可无事。所宜备者,保东北一方耳。”袁氏得函,心领神会,妥善处理了朝鲜事务,心中十分感激黎庶昌。

  与袁世凯有着联系的另一沙滩人氏黎渊,字伯颜,生于1880年,祖父黎庶焘与散文家黎庶昌是同胞兄弟,其父黎尹融为光绪庚辰(1880)进士,分发吉林补农安知县,后升为直肃州知州。黎渊4岁时母亲蹇氏客死吉林,留下了他与弟弟黎迈。黎渊14岁时祖父去世,他随父丁忧回到黔北沙滩。真是祸不单行,1898年12月17日,年仅39岁的父亲又溘然病故,黎渊兄弟沦落成孤儿,然而黎渊在悲痛之余,潜心苦读。据他的孙子黎国华(现居北京)口述,当时黎庶昌利用自己在政坛的关系,于1890年,给黎渊争取到利用四川省公费留学日本。黎渊横渡东瀛时,大清正值内忧外患,大好河山满目疮痍,他曾慨然写下“此行不为求仙药,要觅奇方起国孱”的诗句,可见他振兴祖国的赤胆忠心。黎渊在日期间,考进了日本东京稻田大学攻习法学,主攻行政法、刑法、刑事诉讼等科。并于190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法学博士。随后他奉诏回国,受命筹办北洋法政学堂(即今天津市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校址在今河北区志成道33号,占地4200平方米,校舍为中西合璧式建筑,时26岁的黎渊便成为该校的首任监督(校长)。

  时袁世凯已夺得总统宝座,经好友严修的推荐而认识黎渊,几经交谈,袁深为黎渊的才华所折服。为了达到巩固自己基业的愿望,他想方设法笼络文化名士黎渊,还不惜折节下交,屈尊面见黎渊。以散淡为性的黎渊却婉言推辞了袁氏的诚邀,于心不甘的袁氏又坦诚地说:“君家庶昌老人于我为前辈。余驻戎汉城时,曾蒙远道教授。与君家情谊,忧患所系。阁下不欲为宜,入幕如何?此不会影响仁兄清名,请思之。”其语气之委婉,语调之诚恳,具见袁氏对黎渊才能的倾慕程度。黎渊难却人情,只好答应作袁氏的秘书,后来又任参政院参政。1915年,欲望难填的袁世凯不满足于总统宝座,准备倒行逆施恢复帝制,称帝天下,黎渊则坚持共和立场,竭力反对袁的所作所为,可是被帝王梦冲昏大脑的袁世凯不听忠告,一意孤行,于12月12日正式向全国宣布实行帝制,预定在1916年元月登基,建号“洪宪”。黎渊苦谏无效,便愤然佛袖辞去参政一职,离开了总统府,闲居家中,作诗遣怀,以度时光。

  由于袁世凯倒行逆施,执意称帝,引来天下一片讨袁之声,其中蔡锷在云南发动的“护国战争”节节胜利,南方诸省纷纷揭竿而起,举旗响应,再加之手握北洋军实权的段祺瑞,冯国璋各怀鬼胎,窃视总统宝座已久。内乱外忧的局面使袁世凯坐卧不宁,惶惶不已,就连一心想当皇太子的大公子袁克定(字云台)也感到局势的危机,于1916年春日的一天傍晚,袁公子坐车来到黎宅,把退隐在家的黎渊接到居所“团城”设宴款待问计天下。席间,黎渊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直言袁氏只有赶快取消帝制以谢天下,争取走共和之路才能赢得民心天意。与黎渊一席畅谈之后,袁克定幡然顿悟,立即回府苦劝父亲取消帝制,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3个月后,一世袅雄袁世凯在内外局势纷乱交织的压力下抑郁而终,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一出尴尬闹剧而贻笑千秋。袁克定问计黎渊这件事,后来被黎渊写进他的诗作《过北海团城有怀袁云台公子》一诗中。诗中第二联“麈谈一夕关天下,蝇吊千秋见世情”便是指当年袁公子团城问计求教一事。可贵的是黎渊还在该联中自注道“帝制事起,屏迹者累月。及西南事急,一夕,君(指袁克定)忽以汽车相迓,询以转圜之策。叙力其转劝首座(指袁世凯),暂行退职以谢天下”。清楚地记录了他与袁公子团城交谈的前前后后,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笔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

  不管是袁世凯汉城求教于黎庶昌治朝之策,还是袁克定团城问计黎渊转圜之略,都充分呈现了黎庶昌、黎渊祖孙俩大义凛然的一面。他们不怀私欲,附和权势,在关系到国土和民族尊严时,始终襟怀天下,心系社稷,为后人所景仰。

 

袁世凯

 

黎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