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55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4-16

  4月11日,由贵州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和贵阳市政协主办的“阳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贵阳举行。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阳明学说的深厚内涵,阳明文化在社会治理、生态伦理、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思想等方面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研讨。大家认为,只有让阳明文化成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与市场对接,借文化产业之力,宏扬传统文化之美,才能使阳明文化“显象”而亲切,并最终造福于贵州的发展。

传统文化研讨的“当下视野”

——“阳明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曾 丹

  阳明文化的“贵州”渊源

  4月11日,“彰显贵州独特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阳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市观山湖区喀斯特公园举行。当天,与会专家学者从道德、良知、修为、社会治理及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建构等多个层面和角度畅谈了阳明学说之于当代贵州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启发。

  “中国古代的哲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叠起了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经学在理论思辨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而阳明之学则是中国儒学的最后一个高峰,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会上,有学者指出,王阳明不仅仅是哲学家,他在教育上也堪称一代宗师,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化巨人。

  “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这是王阳明在《重修月潭寺公馆记》中赞誉贵州山势磅礴的一段话。而这句话,在今天用来形容阳明文化的研究,则似乎更为神妙——如今,全世界都有人在研究王学,国内出现了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国外则有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及欧美的王学。尽管流派众多,但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其渊薮。

  史料记载:明宣宗正德元年(1505年),兵部清吏司主事王守仁(王阳明),因触怒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发往贵州,谪贬为龙场(今修文县城)驿丞。

  1996年盛夏,一批海内外学者,来到贵州,参加了“中国贵州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贵州是阳明的良知之学的诞生地,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专家指出:其所以称为“圣地”,是因为王阳明学说诞生于此,并从这个原点开始,形成他的心学体系;同时,因为王阳明学说的传播,最先也是从贵阳开始的。

  有学者赞誉:这次国际学术会议在贵阳举行,意义重大——它昭示:犹如研究孔孟必到山东,研究二程(程颢、程颐)必到河南,研究朱熹必到江西一样,研究阳明之学,不能不到贵州。

  “要瞻仰王阳明的遗迹必到贵州。”如今,贵阳市属的修文县,是王阳明在黔遗迹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有他初至龙场读《易》的“玩易窝”,有默坐了悟的“阳明小洞天”,有龙场人民为他建造的“何陋轩”,有他自题的“君子亭”和宾至而歌的“宾阳堂”,有他创立的龙冈书院(后改为王文成公祠)。还有他手植的两株古柏树,有彝族土官安国亨为他题的“阳明先生遗爱处”和蒋介石所题的“知行合一”牌匾。在修文城外西北蜈蚣坡下的“三人坟”,刻有《瘗旅文》碑记,这便是王阳明哭诉客死吏目的地方。他被收人《古文观止》的另一名篇《象祠记》也是在龙场写的,文中所说的象祠,就在与修文毗邻的黔西县境。如今修文又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阳明园,它将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王阳明学术研究中心。王阳明在贵阳讲学的文明书院,遗址尚存。贵阳扶风山麓的阳明祠是“奇秀独绝”的游览胜地,祠中有王阳明坐像及画像,以王阳明为主题的碑刻汇集于此,海内外亦属罕见。

  “王学”热潮的独特优势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彰显贵州独特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省文联主席、文史馆馆长顾久认为,贵州发掘自身优势弘扬传统文化,这将是个很大的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实践。

  贵州大学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说,王阳明的心学体系诞生在贵州,阳明学影响了大江南北及海内外,海外学者就把他悟道的贵州修文龙场称为“圣地”,代表他们对贵州修文的价值向往和精神向往。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借助大量的资源,其中也包括传统文化,而阳明学是本土性的资源,也是世界性的资源。

  “文革”以后,国人对传统文化慢慢学会尊重,而王阳明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张新民说,如今全国平均每年要增加上百篇研究王阳明的论文,研究者遍及全国各地。一般认为目前国内研究王阳明的重镇主要是浙江、江西和贵州,并因此形成浙学、赣学和黔学。其中,黔学和浙学的影响比较好。贵州已经集中了一批好的研究力量,除了王阳明,对王阳明后学也很重视。不仅重视对其著作的整理,还包括研究如何将阳明文化转换成现代精神。贵州大学从2004年起,就在国内首创了《阳明学刊》,出了六辑,影响还比较大。

  省文史专家范同寿则认为,贵州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他说,从两汉到明清,以儒学为代表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多民族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交融,形成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黔文化系统,而儒学正是黔文化系统中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基因。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黔中王门的学术成就,到清中叶沙滩文化现象的振聋发聩,都见证了这样一个事实:贵州山地高原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直都随着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互动和交融而诞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目前,我省通过建立孔学堂等系统项目来打造出现代新儒学研究与传播的理论阵地,是依托自身的文化优势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之举。

  “阳明学是心学体系,这种精神哲学建立起来后,可以很好地发扬人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的主体性精神。”张新民说。

  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何光渝说,贵阳市的城市精神是“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提出来的,我们把阳明文化作为城市名片,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范同寿则认为,在研究传统文化时,要有更广阔的视野,立足于中国各族文化的全部。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要看到传统文化伴随时代的脉动在演变、在发展。而贵州弘扬传统文化,要结合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实际来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另外,范同寿认为,以道家自然观为核心,对道家的伦理观、价值观、方法论加以传承和利用,对当今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顾久认为,王阳明那个时代的人,做梦也想不到有工业文明。我们现在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工业化、城镇化,通过这个进程让社会更加富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恪守一定的道德,比如保持好王阳明先生所说的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

  顾久透露,贵州省文史馆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浙江、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建立起联系,并确立一个方向——融通中(孔子、王阳明等)西(康德、马克思等),打造新道德文化。

  传统文化的“当下视野”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归宿感,已成为当前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的追求。”在本次研讨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超云认为,进行传统文化研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要研究这个时代传统文化的变迁及地方文化的蜕变;在这个互联网井喷式发展、新媒体成功占领所有阵地、新技术革命引发颠复性创新的时代,要研究传统文化如何演化、变身、融合;在这个重视政治与社会效益又呼喚市场效率,讲求公益性又追求产业性,“公私合营”混合经济的时代,要研究传统文化如何强化适应、抗拒诱惑、拒绝干扰而独善其身;在这个唯改革才能走出绝境、求开放才更好生存的时代,要研究传统文化如何经受国内外、体制变化中种种空间的挤压,仍然流淌在中国民族血脉之中,凤凰涅槃而重生;在这个各区域、各民族语言体系及表达体系纷陈杂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吸收的时代,要研究传统文化如何坚持自己的语言体系和表达体系的同时,由对抗变为对话、由封闭停滞变为融合共荣。她建议:传统文化要融入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价值体系中去,成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传统文化要与市场对接。如建设弘扬阳明文化的基地,成为研究、传播和产业发展的平台。借文化产业之力,宏扬传统文化之美,让阳明文化“显象”而亲切,走入人间,走进人心,走向未来,造福于贵州发展。

  “阳明文化的知行合一,在当今来看,其核心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这应当成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内容之一。”省政协副主席陈海峰指出,知行合一是认知和行动的统一,认识,理性的东西应该得到深化;社会行为,应该得到教化。深化对优秀文化的认知,用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来引导大众。“古代和现代两种文明的冲突如何融合共生,历史文化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说,贵州科学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不能只是简单地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文化因素的深层次影响,这只会导致社会心态的浮躁,不可持续。摆脱贫困同步小康需要更多地关注文化因素,贵州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的工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说明高层关注生态底线、扶贫攻坚的同时,也对贵州文化建设非常关心重视。

  “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要认清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贵州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范同寿认为,只有把握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会贯通于贵州实际,才能将其转化为后发赶超的动力。他说:今天我们在谈文化的时候,应该更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功能——

  首先,儒学固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但谈到中华传统文化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等同于先秦儒家学说及其后来的发展,而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中国这方土地,地域辽阔,自古居住着众多民族。由于民族分布广,因而中华文明的起源绝不可能局限于黄河流域,南方的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各地民族仍然有着自身的古老传统文化。

  其次,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化是不同的。每个朝代都有自身的考量。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现代新儒学,要将它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归宿中来。现代新儒学的产生为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吸纳融合西学,是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现在已经显现出走向世界、发展成一种国际性思潮的趋势。可见,我们在讨论传统文化时,不能不看到传统文化同样在伴随着时代的脉动在演变和发展。

  最后,对于边远民族地区的贵州,因为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汉武帝时期汉族移民陆续进入贵州,随即开始中原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频繁交流与融合。基于这样的省情,在贵州研究弘扬传统文化问题,我们还需要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没有多彩的文化,儒家文化也不会拥有这样一片沃土。

  “弘扬传统文化,要作现代的创造性转化,而不是搬古书,埋首故纸堆。”贵州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文联原党组书记何光渝说,在贵州弘扬阳明文化,不能仅仅只讲王阳明的龙场悟道,而应通过系统讲解阳明文化,让群众知道王阳明的思想历程和文化精髓。同时也让群众了解不同阶段儒家文化的背景。“弘扬传统还需去糟粕取精华,去伪存真。”何光渝举例说,比如汉武帝时代的“独尊儒术”,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但是对现代社会并不适用。此外,我们不能将启蒙读物《三字经》当作儒家经典来讲,让大众对儒家文化产生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