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魅力石阡(下)
□蔡中华
(续接上期)
多元文化提振石阡魅力
石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的地方。世居于此的13个民族,相守千年,和谐共存,用他们的智慧、包容,不离不弃的沿袭、传承,为我们留下一片独具魅力的文化天地。
独有的仡佬毛龙:石阡仡佬族毛龙灯,是石阡仅有、国内唯一的特有灯种,是古夜郎文明发源地石阡的仡佬族“竹王崇拜”与中国“龙文化”融合、衍生而成的文化形式。该灯全以竹子编扎,由灯宝与毛龙两部分构成。灯宝,形似彩球,置于一特制支杆之上,用作引导舞动毛龙。毛龙的龙头,气宇轩昂、神气活现;龙身为无数缠有剪成绥状布条的篾圈与多条竹篾绑扎而成的龙脊相连而成,内置可安放照明器材的灯笼,再以若干木质手柄与龙身相连,整条毛龙长度在三十米左右,最长的在七八十米左右。表演时,鼓声隆隆、锣钹铿锵,数十人各执手柄舞动毛龙,毛龙翻腾于施放的黄烟之间,或“二龙戏珠”、或“懒龙翻身”、或“螺丝旋顶”,犹如翻江倒海、腾云驾雾,并可多条毛龙相接摆出各种造型。夜间表演,整条毛龙通体透明,舞动之时更为壮观。每年农历正月元宵期间,玩灯人就会舞着毛龙,配以“开财门”、“说伏筮”等特有的形式,走村串寨为人们送去新年祝福。2006年5月,“石阡仡佬族毛龙节”被中国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精湛的木偶戏: 木偶戏亦称傀儡戏,为石阡一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种。大约于元明时期由湖南辰、沅一带传入。木偶戏班的组合,一般以家传与师传相结合,每个戏班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成员多为班主的徒弟。
石阡木偶戏属杖头木偶。木偶头、手以乌臼木制作,头面及颈部长约十五公分,分别刻绘“生、旦、净、末、丑”及其他魔怪等面部造型。每个戏班的头面少则二十四个、多则三四十个。头面套上戏装,整体长约一米,左右手腕固定两根木棍(木杖)。表演时,艺人左手伸入木偶体内握住其颈部以下木棒,右手操纵双杖指挥木偶手上动作。有的木偶装上活动眼珠,有的装上活动嘴唇,艺人通过拉线操纵木偶表现其喜怒哀乐。有的木偶还装上了裤腿和双脚,用以表演其踢腿、跳跃等动作。木偶戏的衣甲、冠戴、武器等道具极为精制考究,上场的木偶角色大都衣冠楚楚,擅长于表演历史剧、武打戏。
石阡木偶戏以其历史悠久和区域独特性,以及面临的濒危性,200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付正华、饶世光等人亦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农耕文化的见证——说春:说春,古名“鞭春”,这一习俗渊源久远。石阡境内,每年“立春”前后,县内的“春官”便会身背行囊,手执“春牛”,走村串寨挨户说春,用其优雅的唱读之声为住户们送去春天的讯息和祝福。
据《石阡府志》和《石阡县志》等史料记载:明、清时代,每年立春之时,石阡知府及其僚属均要整装集队,扎芒神、纸牛,迎春于东郊,打马游街,大排宴席,行“鞭春礼”,然后赴城南“劝农亭”,石阡知府行“劝农行耕”之仪,并带头犁田等。
县内说春的“春官”,分为“说正春”、“说野春”两种。说春的“春词”比较讲究,有简单的曲调,形式也较为灵活,一般都以唱读形式说唱。其主要的段子有《颂主人》、《开财门》、《说四季发财》、《说二十四节气》、《说渔樵耕读》、《说坐屋》、《说陈设》、《说香、纸、烛》、《说烟、茶、酒》、《说粑粑、钱、米》、《说隔年春》、《说见子打子》(见什么说什么,临场发挥)等。
“说春”是石阡特殊的农耕文化遗存,也是石阡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2011年6月,继石阡仡佬毛龙节、石阡木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石阡说春”被文化部批准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独一无二的“悄悄年”:在甘溪铺溪冯姓人家中至今仍沿袭着过“悄悄年”这一习俗。传说,铺溪冯家和国荣的冯家是同一祖先,他们的祖先被追杀,走投无路时看见路边有四具死人的尸体,急中生智,将尸体拉来把自己盖住。追杀的人赶来,发现他突然不见了,只见地上有一堆死尸,于是便一具一具地搬开死尸寻找。搬完第四具死尸,搬动的人认为搬了四具都是死尸,最后一具一定也是,便放弃了搬第五个。因此他逃过了一劫。冯家祖先大难不死,为感谢让他绝生逢生的四具死尸,他便尊其为"四保将军",并许愿世世代代永远不忘记他们的救命之恩,用过悄悄年的方式来纪念他们。每年过年时,事先将家中的猪、牛、羊、马和鸡、鸭、猫、狗喂饱后赶上山,家中不许鸣放爆竹,全家打赤脚,只留一人在家焚香化纸祭祀祖先和神灵,其他人都躲入山林之中藏起来。家中不许发出一点声响,静悄悄的。
据说,早先时候,冯家过悄悄年跟其他异姓人家过年是同在除夕一天,为此曾跟异姓人家打过一场不小的官司。冯姓人家过悄悄年不许弄出声响,异姓人家则火炮喧天。彼此习俗不同,每逢过年,冯姓人家都因此跟周围异姓人家发生冲突,直至闹到官府。官府为了息事宁人,于是判冯姓人家每年提前一天过"悄悄年",冯姓人家过"悄悄年"这天,周围异姓人家不许鸣放火炮和喧哗。从那以后,冯姓人家跟周围异姓人家握手言和,保留了每年在除夕前一天过“悄悄年”的习俗。
传承悠久的傩堂戏:傩堂戏,为一种普遍流传于石阡各地源远流长的古老戏剧,因此也有“地戏”之称。主要为乡村住家户祛邪免灾“冲傩还愿”时演出。演出时,演员一般都要戴呈不同角色的面具,俗称“脸谱”、“脸子壳”。 一般全堂戏面具为24个,有“太婆”、“将军”、“秦童”、“甘生”、“梅香”、“书生”、“灵官”、“和尚”、“判官”等。演出,分为“阴戏”和“阳戏”两个部分。首先的演出称为“开坛”,为阴戏,内容有“请圣”、“发文”、“扎寨”、“搭桥”等,又称为“阴戏四大坛”,为娱神戏或娱神法事。随后演出的为“阳戏”,为娱人戏。这其中又有“正戏”和“杂戏”之分。“正戏”中又分为全堂24束、半堂12束。
“正戏”剧目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演义等。流传于石阡各地的二十四出“正戏”,基本相同或近似的剧目有:梅香扫地、唐氏太婆、秦童卖猪、甘生赶考、开山莽将、金角将军、引兵土地、押兵天师、关圣帝君、周仓猛将、蔡阳大将、先锋小姐、城隍菩萨、灵官菩萨、梁山土地、李龙神王、杨四将军、文王卦师、钩愿先锋、钩簿判官、九州和尚、十州道士、柳毅传书、三娘送行等。
“杂戏”往往安排在“正戏”中演出,又名“插戏”;有时安排在“正戏”后演出,故又名“后戏”或“外戏”。该戏主要表演一些生活小戏,以民间故事为主,题材广泛,生活情趣浓郁。其剧目有:雪山放羊、麦田封官、牛皋卖药、裁缝偷布、吕望下书、安安送米、王婆卖蛋、魁星点斗、华大讨亲、王大娘补缸、王干妈做媒、王小二开店、陈官才试妻、陈幺八讨小、打蔡姣、白罗裙、郭老幺借妻回门等。
有的为了加强法事及傩戏效果,一般傩坛还会专设傩技表演。如:坐高台、上刀梯、下油锅、踩火砖、滚茨床、打飞叉等。一般由身怀绝技的师傅或高徒来完成,常使场面显得惊心动魄、观众慑服。
独具特色的六和文化:至今流传于尧上仡佬民族文化村的“六和文化”成为专家学者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去年除夕,央视新闻频道连续三次现场直播尧上仡佬族“六和三角宴·集体过大年”的盛况,让更多人知道了尧上。
每年春节,该村28张六边形的桌子摆成三角形,全村300多村民按年龄、辈份大小依次围坐,长者坐在三角形的顶端。虫草童子鸡、苔茶糯米酥、猪脚老腊肉、香菇长寿汤……一道道颇具民族风味的美食摆满饭桌。杯碗碰撞声、欢笑声、祝福声,一浪高过一浪,其乐融融,令人无限称羡。这一习俗已有300多年历史。
据传,村民除夕摆放“六和三角宴”、集体吃团圆饭的习俗缘于仡佬先民崇尚“合和”之故。三角造型:既寓含天时、地利、人和之意,以昭示后人传承尊老爱幼的美德。“六和”:寓意“六六大顺”,更蕴含着“父母和蔼、夫妻和鸣、家庭和顺、邻里和睦、环境和美、社会和谐”之意,彰显的是仡佬民族团结、忍让、宽容、诚和、善处、礼敬的‘六和’精神。
关于“六和”的来历,居住于此的邓姓仡佬族人有这样的传说:邓氏家族来到这个地方,原本有八兄弟,不幸有两个夭折,其余六兄弟长大成人,因相互间经常发生纠纷不和,六家人商议每年除夕时聚在一起吃饭,大家握手言和。后来除夕夜聚在一起吃饭成为惯例,并立下训言,六兄弟的后人要永远和睦相处,“六和宴”就这样诞生了。
悠久种茶历史衍生出来的文化——茶灯:石阡种茶、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茶,既融入了在石阡的历史,也融入了世代石阡人的生活,更因此而产生了独有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石阡历史上的兴盛繁荣也与茶息息相关。关于石阡茶的品质,能够受到一代茶圣陆羽的青睐自是非同一般。茶灯,便是石阡人与茶相随的漫长历史中诞生的一种特有戏曲表演文化。
石阡茶灯,是广泛流传于本地的一种大型灯种,主要于每年春节过后、元宵期间,以歌舞剧的形式展现。表演者角色众多,人数最多时可达七八十人甚至百来人。究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在表演形式上,受历代区域划界及商贸影响,已经融合了江西采茶戏、湖南花鼓戏,以及云南、四川花灯等元素。
茶灯的灯,由牌楼型主灯、十二采茶女的提灯、杂角形状各异的道具组成。主灯,古名“彩坛”,俗称“牌坊”,今称“彩门”,整体呈牌楼型,以竹木为架,篾编纸糊。十二茶女的提灯,有:花篮、菜篮、金瓜、白果、五星等。十二杂角的道具灯,有:二胡、春牛、葫芦、银狗、药箱、磨子、土地祠、杂货簸、赌钱簸、思州大锣。场外高挑的六对花灯,灯型有:元宝灯、宫灯、鱼灯、虾灯、鼓灯、扇灯等。
表演时,以村童十二人装扮“十二采茶娘子”,依次称为“大妹”、“二妹” ……“满妹”,每人左提花篮,右手握绸带,呈单行绕场内圈行走,并不时从“彩门”穿过,边走边唱《采茶歌》、跳采茶舞,场外伴奏、挑灯者数十人附合同唱,歌声洪亮而悠扬;“十二杂角”则在“采茶娘子”绕场形成的椭圆形场内同时作“赶场式”表演,有的穿梭走动,有的作对演唱,有的逗笑打趣……真可谓是“小舞台,大世界”,世间百态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茶婆”(茶女之母),一副十足的清代妇女妆,手持破竹稿一根(俗称“响篙”)和布鞋底一只,率茶女们上场表演,演唱间隙教导茶女:“大妹、二妹好生走,针头麻线老娘有……”,她的大部分表演是护卫茶女,挥舞手中的响篙驱赶那些对茶女纠缠不休的“杂角”,常使观众为之捧腹。
在石阡,毛龙、木偶戏、说春、傩戏、茶灯、花灯、嘣嘣鼓只是众多遗存文化中的部分代表,由于石阡地处湘黔、巴蜀文化相互交汇地带,历来存在“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特殊状况,流传于各地的婚、丧、嫁、娶及各种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等习俗,更是一个我们不能用有限的文字所能概述的五彩缤纷世界。
山水相宜风景这边独好
心灵皈依之地——佛顶山:全国十大非著名山峰、省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位于石阡县甘溪乡南端与施秉、余庆两县交界地带。方圆500余华里,其主峰海拔1869.3米,为石阡县境最高峰。佛顶山与梵净山并称“姊妹山”,是佛教传入贵州的较早之地。据《贵州通志》记载,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通慧和尚即在此建“般若寺”,时寺庙占地10余亩,有庙产30亩,出家人20多人,当时香火旺盛,影响极广。历代朝圣礼佛者络绎不绝。中国宗教学会理事、贵州大学教授王路平,通过多年研究,也充分证明了石阡系贵州“三大佛教圣地”的地位。
佛顶山生物多样性明显,自然景观众多。该区域是黔东北除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保存较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自然保护区中拥有植物1069种,列为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的有16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红豆杉,二级植物鹅掌楸、香果树……三级保护植物有穗花杉、白辛树、天麻等。有已鉴定命名的脊椎动物与昆虫有119科41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其中有,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豹,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猕猴、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等31种。佛顶山自然保护区旅游景观类型多样,包括山地、河谷、森林植被、宗教文化、自然及人文景观类型,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是一处集科考探险与登高览胜的好去处。2005年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荣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
国家湿地公园——鸳鸯湖:是一个以鸳鸯及其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公园。公园以鸳鸯湖人工湖泊、河流、稻田等湿地为主体景观,湿地资源丰富,类型较多。湿地公园主要湖区、河流风景优美,环境幽雅,周边民俗风情古朴浓郁,具有较高的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价值。
鸳鸯湖水域面积67.49公顷,因聚集上千对鸳鸯而得名。湿地公园内共分布有维管植物172科468属82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有脊椎动物有178种,隶属于25目86科,属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有15种。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是贵州湿地资源的一朵奇葩。
2011年3月25日,国家林业局以林湿发〔2011〕61号文件,正式将石阡鸳鸯湖列入2011年全国45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贵州唯一。
沐温泉神汤,体验神仙的感觉:?温泉是上天对石阡的恩赐,是石阡的名片和象征。石阡自古就以温泉天然出露点多、流量大、水温恒定、能浴、能饮,具有独特的疗养功效闻名中外。石阡温泉因此享有“神汤”之誉,石阡也被形象地称之为“温泉之都”。
石阡境内,现已探明有温泉20处36个天然出露点,日均流量达2.2万多吨。境内温泉以县城为中心,遍布周边9个乡镇,水中普遍含氡、硒、锂、锌、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20多种微量元素,常年恒温45.7℃,久晴不涸、久雨不涝,四时如一。2009年,石阡县被评定为“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 “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成为首个“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中国第七个“温泉之乡”、贵州首个“矿泉水之乡”。
石阡是山的王国、水的世界。因为温泉的存在,不仅在县内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温泉奇观,而且也形成了独特的温泉文化。巍巍群山之中,不仅山下有温泉、峡谷之中有温泉、河水之中有温泉,就连溶洞之中也有温泉。其中,石阡县城的城南温泉,是全国唯一迄今为止开发最早至今仍在利用的古温泉。石固凯峡河溶洞地下热水河,被誉为温泉一绝。花桥施场,临河出两温泉,隔河一冷泉,河水之中亦有数处温泉,温泉、冷泉、河中之泉汇聚,仿佛在这里奏响一曲“冰火两重天”的绝唱……!
在石阡,不洗温泉、不喝温泉就不算到过石阡。在这里,可以品味洗浴温泉的粗犷,可以品味洗浴温泉的含蓄,亦可品味洗浴温泉的乐趣。在山野间,人们在享受山水之乐的同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四时随心而浴,享受天人合一的神妙。在县城之中,可以在城南古温泉品味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高雅,亦可只花数元钱享受大池的豪放,更可以无需花钱到免费澡池边洗边听城中居民海阔天空谈天说地,更可沐完温泉迈向古街茶馆,品上一壶用温泉水泡制的石阡苔茶,赏一段石阡的木偶戏,体验一回做神仙的感觉。
清石阡知府黄良佐有诗云:“石罅灵源远,温泉濯四时。烟飞倾玉液,潮涌沸珠池。古洞穿山麓,孤亭傍水湄。坐消尘垢尽,枕漱最相宜”。清石阡知府崔诗亦有诗赞云:“斯泉灵幻极,地喷水如汤。暖沸肤添润,云蒸气自香。人心能去垢,炎世觉生凉。独有探奇客,临流歌来央”。这或许就是古人洗浴石阡温泉发自内心的感受吧!
石阡,是上天眷顾留下的人间仙境,那山、那水,那不同寻常的历史,那多彩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和那美丽的洋溪峡谷、令人神往的百里乌江画廊、秀美的田园风光、为数众多古朴自然的村落,共同组成一幅令世人阅之不尽的美妙画卷,让石阡这个名字在黔中大地熠熠生辉,成为人们寻梦、探奇的心灵皈依慰藉地。
如今的石阡,正前行在振兴崛起的大道上。随着2013年12月28日这个特殊日子,我省“县县通”高速首个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思剑高速公路通车运营。石阡成为贵州省东部地区北上重庆、南下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南北向交通大动脉上的重要节点,石阡与外界已不再那么遥远。到2015年江口经石阡石阡高速公路通车时,“夜郎古郡·长寿石阡”必然会以更加崭新的面貌乘风破浪,向实现“生态大县、文化大县、旅游大县”扬帆起航!
(完)
石阡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