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挤消费泡沫调整思路促实体经济
□尹晓芬
在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通报了2013年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效。全国会议费用减少了52%,三公经费减少了35%,各地公务员接待费也减少了26%。这对腐败起到了釜底抽薪,遏制了权力寻租,促进了政风建设。节约的资金加大了民生改善力度。通过加大反腐败力度,挽回损失达260多亿元,2013年有4万多干部被问责,有上万干部被开除公职,再次重申了约法三章和八项规定,同时还指出做不到勤政也是腐败的一种表现。
反腐败是最有效的宏观调控,反腐败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查处了多少腐败官员,更表现在震慑了官场、整肃了党风、刹住了扭曲的政风,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社会公众对执政的更高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着眼于政治意义的反腐,在宏观调控上产生了意外的功效。从投资来看,去年全国固投(不含农户)比前年同比名义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投资增速不断走低,从消费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去年月度增速下滑到2005年水平。
从行业层面和微观市场来看,反腐败有力地打击了以公款消费为代表的“官消费”,使得不健康的消费增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把腐败类消费看成“消费泡沫”的话,那么去年八项规定是挤破这些问题泡沫的开始,这同时也为今年的消费增长提供了一个实际相对较低的基数。在反腐败挤出“消费泡沫”的同时,国内消费将会出现一个消费替代过程,即由真正的来自市场和民间的真实消费来代替过去虚假的“官消费”。
反腐败在消费上的作用很快显现,在投资上的作用稍迟缓些,可能要在今年才会表现出来。反腐败并不直接抑制投资,但它通过一种特殊方式转移了官场的注意力,抑制了部分官员靠投资拉动政绩的热情,为经济转型提供了环境。在政府推动投资热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今天,反腐败在客观上的宏观调控作用不可低估。特别是一些房开老板已在开始转向投资银行,甚至跨行投资其他产业,这对投资多元化和调整结构有利。
回顾从2003年宏观调控失灵,某种程度上就像用马缰绳去勒紧一辆越开越快的汽车,结果是越调控越快,越控制越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刹车,但中国推出“4万亿”过激反应政策,再度加速了恶化,现中央高层推动“经济转型+反腐败”的政策组合,将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实现宏观调控。
持续的反腐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宏观上起到了控制投资、抑制公款消费、抑制房地产的调控效果。当然,也提升了公众对政府改革的期待。
贵州在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和重点上应主动应对形势和趋势。利用我省资源优势,引入资金、高端优势产业和高端适用人才,发展实体经济,并在我们的“五张名片”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上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要重新识别消费需求,细分市场和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借大数据、云技术和物联网谋划营销、改善营销、创新营销,有效生产、扩大市场。用文化(包括人文文化、民族文化、养生健康文化、休闲运动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来提升产品内涵,扩大直销和网络营销,建立诚信体系。创新金融工具。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民营经济,力争更多的企业在新三版上市,提升和壮大我省实体经济。
(作者系民革省委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