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作为重要的工业园区支撑配套业,对提高园区的品牌效应、降低园区物流成本、提高园区的产品服务水平、促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有重要影响。针对当前贵州工业园区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省政协委员王俭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提案建议——
大力建设“贵州工业园区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本报记者 王卫华
工业园区物流需求增大
记者从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三年来,我省工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总量增加、贡献增大、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财税增收的主渠道和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过程中,工业园区的建设稳步推进,成效凸显。”省经信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全省工业经济在工业总量、投资规模、增速排位、集聚效应、重点产业成长、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鉴于此,2013年初,我省筛选了111个工业园区纳入到“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规划到2017年,这111个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1000亿元,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力争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招商引资的主窗口、项目建设的主阵地、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王俭在提案《关于建设"贵州工业园区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议》里指出,物流业作为重要的工业园区支撑配套业,对提高园区的品牌效应、降低园区物流成本、提高园区的产品服务水平、促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工业园区调研,王俭发现我省工业园区物流需求有如下特征:全省100多个工业园区,遍布9个地州市的80多个区县,空间分布极为分散,需建立的物流线路多,物流量分散;园区产业类型多,特别是对于化工、有色金属、烟酒、医药、食品、电子产品等产业,解决物流的方式差异大,单个或几个物流企业无法满足企业多样性物流需求;全省100多个园区中,园区内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特别是烟酒、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电子产品等产业单个企业物流量少,但企业销往的区域广泛,发货量不能够形成规模;全省工业园区内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高低不同,但80%工业园区企业对物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搬运等基础物流作业。
园区建设与物流不匹配
通过调研,省政协委员王俭还发现,我省一些工业园区的物流运作存尚在一些突出问题——
很多工业企业被迫采取自营为主的物流解决方式。在调查的工业企业中,有60%左右的工业企业采用自营为主的方式解决产成品物流问题。采用这种方式的企业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①产品为易损品,对装卸和运输工具有较高要求,而且要求货物配送及时,在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工业企业不得不采取自己配送产成品的方式,例如水城经济开发区的水城茗露矿泉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均自己组建车队进行产成品配送。②企业所在工业园区地处偏远,企业规模小,物流企业因物流量太少不愿进驻,工业企业不得不自己配送产成品,例如长田工业园区的贵州汇正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交通状况差,“空返”现象严重,物流成本高。 物流成本占据着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所调研的企业中,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业达到100%。在所有调研的企业中,产成品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重在6%-10%的企业有80%以上。物流成本高是贵州工业园区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物流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有:①交通状况差,贵州处于云贵高原,高山深谷,道路建设成本高,难度大,道路交通设施条件差,又缺乏低成本、运量大的水路运输的支持。②“返空”问题严重,贵州省物流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返空”情况经常出现。
物流标准化欠缺,中转频次多,货损率高。调查数据显示,有33%的企业对物流不满意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货损率高;100%的企业选择物流企业的标准之一是安全;有66%的企业近期对物流服务的期望之一是降低货损率和差错率。这一系列数据都能反映出现在物流服务过程中货损率高的问题,以及物流需求方对货物安全性的高度重视。
服务能力有限,配送不及时。在对工业园区企业选择物流服务商的标准调查中,80%的企业选了“及时”、“快捷”这两项;在对企业物流需求近期期望的调查中,60%的企业选择了“提高作业效率”这项。这两项数据足以说明企业对高效的物流作业、及时的货物配送急切需求。同时,也反映出贵州省工业物流服务及时率低的问题。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有:①配货拼车情况多,贵州工业园区多而广,国家级园区只有3个,园区的整体规模偏小,而且园区内的企业规模也不大。例如,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驻企业470个,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只有4个。单个企业的物流需求不能形成规模,甚至有的企业的物流需求很零散。物流企业为降低成本,经常出现不同企业的不同产品拼车的现象,降低了配送的及时率。“最后一公里”服务不到位,很多物流企业为了节约物流成本,终端服务能力弱,“门到门”服务欠缺。很多时候货物运输过程占用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堆积在仓库,没有及时配送到位。
信息化水平低,信息传递欠通畅。调查中显示,80%的企业没有使用信息系统;使用电话方式的企业达到100%;使用邮件和纸质的方式企业达到60%。
承运企业规模小,责任追究难到位,货物损失赔偿难。
园区物流规划不到位,物流网点过少。 在园区企业对物流服务上不满意的调查中,67%的企业选择了“没有网络覆盖”这一项;在企业对物流服务商的近期期望的调查中,60%的企业选择了“设立物流网点”这一项。同时,在对园区进行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园区的物流企业入驻少,有的甚至没有。
建设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现代物流体系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效的物流体系是提升工业园区核心竞争力关键的一环,对工业园区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在提案里,王俭指出,高效率的物流体系能为工业园区各种支撑要素的集聚和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为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企业的专业化聚集、提高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程度。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物流需求不足、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等原因,贵州省物流产业仍滞后于全国水平,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呈现出‘小’、‘少’、‘弱’、‘散’的状态,其对贵州省工业园区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贵州工业园区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瓶颈,迫切需要集聚工业园区分散的物流需求,整合分散的区域物流资源,建设面向整个贵州省工业园区需求的贵州省工业园区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为贵州省工业园区提供综合性、多样性、专业的物流服务。”在提案里,王俭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平台近期建设政策建议 。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近期主要以支持政策为主,适当配合物流引导和物流发展政策。政策目标为:培育物流市场,平台逐步自负盈亏。其间,在资金扶持政策上,主要倾斜于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平台建设、物流专项资金支持平台建设、政府科研资金支持平台建设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平台建设;在土地优惠政策上,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严格控制工业园区内工业企业自营物流用地。对符合省物流业规划,在平台规划范围内建设物流用地,可参照工业仓储用地有关政策执行;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对于剥离物流业务的工业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对为加入平台为工业园区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按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给予减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照顾。凡加入平台的物流企业,以合同方式实行联动运行的,其用电、用水、用气等价格与工业企业同等待遇。支持物流企业承接或租赁工业企业剥离的物流设施,对工业企业将闲置物流设施进行出租的,可减征或免征租赁收入的营业税。物流企业在承接平台工业企业剥离的物流设施时,在土地置换和税收等方面应予优惠;工业企业或物流企业内部重组,免缴相关税费。凡加入平台的工业企业,其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后,所产生的物流费用允许按照进项税,全额抵扣增值税。园区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抵免的企业所得税。同时,支持平台中大型优势物流企业通过资产划转、增资扩股、加盟连锁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对现有分散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兼并整合重组。按照“依法、高效、环保”的原则,优先保障平台城市配送车辆通行,为平台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停靠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和支持平台使用环保配送车辆。
二、平台中远期建设政策建议。在中远期,公共物流服务平台在进一步扩大其物流公共服务的功能外,其物流服务的范围逐渐向其它园区扩展。其政策内容应该是支持政策、引导政策和发展政策三管齐下。政策目标是:物流市场发挥作用,平台引导物流产业发展。因此,要做好物流用地的长远规划;完善有利于平台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和环境;积极促进平台物流企业通过平台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平台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