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522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2-13

科学定位 创新模式 高效发展

——黔南自治州狠抓产业园区建设小记

□本报记者 潘 建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近年来,黔南自治州委、州政府结合州情,围绕省委确定的重点战略,以创新、合作、发展的工作思路,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开拓创新、大胆尝试、勇于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

  科学定位,出台方案推动园区发展

  为实施好工业强省强州战略和落实贵州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黔南自治州编制了《黔南州落实〈贵州省“100个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工作方案》(2013年-2015年)和《黔南州产业园区成长工程2013年工作方案》。为促进全州工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加速推进全州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黔南自治州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同时提出园区的发展要立足优势,围绕“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对主体功能区进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统筹处理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资源环保等重大关系。目前,11个工业园区“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已顺利完成,各园区将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和评估建议加快规划修编,以确保园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创新招商模式,掀起项目建设高潮

  黔南自治州坚持“项目立园、园区兴工”的发展思路,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是精心策划招商项目库,采取组团招商、蹲点招商、以会招商、以商招商、旅游招商、主题招商、对口帮扶招商等系列招商活动,一批州外、省外和境外的重大项目成功签约、履约、动工。二是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为推进项目落地建设,黔南自治州实行了招商、对接、落地、投资建设 “一条龙”等服务机制,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其中,龙里等园区建立的引资单位代办、职能部门代办、行政服务中心代办和代办监督考核“四位一体”的代办服务体系,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和优化投资环境,这是黔南自治州园区招商引资模式的积极尝试和创新举措。通过软环境建设,园区招商引资取得良好的成效,项目资金到位率明显提高。三是着力推进项目建设,黔南自治州将项目推进作为园区发展根本,着力“争、拼、挤、抢”抓项目、跑项目、争项目、上项目,州县统一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项目推进落实机制,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建设、投产。

  挖掘增量盘活存量,化解园区用地难题

  针对园区工业用地不足问题和切实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黔南自治州一是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引进项目盘活改制企业、搬迁企业和破产企业的存量土地,使存量土地得以有效利用。二是结合园区境内低丘缓坡地形地貌特点,创新实施“向山要地”工程,积极鼓励和引导园区建设向山地、坡地发展,进行“梯田式”开发。目前,全州已累计完成近2万多亩向山要地工程,缓解了部分园区项目用地难题。三是积极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按照集约、节约用地要求,集中规划建设标准厂房,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集团进驻园区实施园区整体开发,建设标准厂房,提高工业用地的投入产出率,在抓好新建标准厂房的同时,更加注重搬迁企业和破产企业的旧厂房改造,将这些厂房进行改造后引进中小微企业入驻,不仅盘活了存量厂房,而且又降低了标准厂房建设的成本,目前,全州已改造旧厂房10多万平方米,引进企业30户。

  加大园校合作,积极培养技术人才

  按照省委、省政府“9+3”计划,黔南自治州建立和完善适应园区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进园区工作,加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产业工人职业技能的培训。目前,黔南自治州福泉工业园区、瓮安磷化工工业园区、龙里工业园区、惠水长田工业园区和长顺威远工业园区建立了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及时为园区企业培训和输送各类专业技术工人。2013年上半年已培养各类专业人才2000多人直接进入园区企业,成为园区技术骨干,助推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实现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与企业技术工人需求的统一。

  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推动园区高效发展

  黔南自治州14个园区均成立有园区管委会,内设办公室、规划建设局、经济发展局、招商投资局、财务管理局等机构。产业园区现有编制总数872人,园区人员基本到位。园区管理措施扎实得力:一是明确一名副县级领导常驻园区抓园区发展及各项事务;二是建立日常园区联席制度会议,定期认领讨论园区发展的重大事项;三是建立园区工作责任目标和领导干部考核制度,严格执行问责制度;四是实施园区考核奖惩,依据年终园区考核成绩,通过资金奖惩、干部问责等措施对园区进行激励,推动园区的高效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