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7期 本期1520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2-11

夜阑人静 母爱飘香

——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吴燕燕

  夜半突然就醒了,望着黑漆漆的窗户,眼泪还淌在眼角。打电话给妹妹,说我梦见母亲了。披衣起床,捧着张洁的名著——《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在张洁细腻笔触的引领下,重温了这部哀婉如泣的长篇散文。

  事业有成的女作家回京看望八十高龄的母亲,当保姆兴奋地把这一消息告诉其母亲时,母亲第一反应竟是拿起话筒去听,女作家进门时母亲却问女儿找谁。女作家从母亲歪斜的左肩、双脚蹭着地走路、说话颠三倒四、口水不断地往外渗等迹象中发现母亲衰老了。女作家立即陪母亲到医院作检查、做手术,并亲自照顾起母亲来。由于长时间的奔波,加上还要创作新书,母亲的旧房又在装修,女作家变得身心疲惫、脾气焦躁。女作家认为母亲太不体恤自己的辛劳,有时竟粗暴地把母亲训斥一顿。医生曾告诉女作家母亲脑萎缩很厉害,“要让她多锻炼,她自己能做的事要尽量让她自己做”。所以每次母亲去上厕时女作家便有意不去扶她,也不让保姆去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迫使母亲自己站起来,可是母亲最终没有站起来。一段时间里女作家绞尽脑汁想出许多“损招儿”去试探、激励母亲,甚至拿话去吓唬、刺激母亲,用尽心机尝试着各种毫无效果的练习。在一个清晨女作家发现母亲倒在跑步机上,头上的假头套掉在地上,露出还没长出头发的秃头……

  讴歌母爱的文章不胜枚举,确切地说,这是一篇令所有为人子女的人潸然泪下并深刻自省的散文。在阅读这篇散文的过程中,我多次淌下热泪,一部分是因为感动,一部分是由于内疚和惭愧,因为那场景是我曾经经历过的。女作家心灵的挣扎是我正在面对的。

  散文中的女作家对母亲的爱以及爱至极而产生的怨恨,她善良美好的愿望和残酷的现实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无可否认,女作家与母亲母女情深。这从散文中如泣如诉、肝肠寸断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女作家期望母亲过得好,母亲却患了重病,于是女作家就耗尽精力让母亲好起来。女作家深沉的爱里面倾注了太多的奋争、挫折、压力、磨难和急躁,爱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逆反心理随之产生,它逐渐演化成抱怨和愤怒,最终产生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无奈和遗憾。

  张洁的这篇散文通过女作家对自己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终离人世前后的经历,通过这段经历所展现出来的生活的细枝末节、生命的脆弱颤动、人类心灵的苦苦挣扎,是需要我们穷尽一生去体会和领悟的。女作家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就在于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忙忙碌碌中的我们可曾为母亲做过些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是母亲所想要、所能接受的吗?

  读完这篇散文,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对母亲的孝顺的体现方式。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愈来愈富足,大多数家庭都能满足衣食住行,于是子女就给母亲买好的、吃好的、穿好的,把母亲搁置在一边,自己忙自己的事业去了。“有空者”偶尔回家小坐一会儿,说些敷衍了事的话。“没空者”要么打一个电话回家问候一声,要么音讯了无。也许长大了的子女们一致认为:我们现在已经长大了,能自己照顾自己了,母亲自己也好好过吧。

  但是,一个人要过得好,仅有物质上的满足是不够的,还需要精神上的富有。大家都会唱“朋友的心你要听听”这句歌词,有没有想到过母亲的心也需要倾听?有没有放下手中所谓大有前途的事业与母亲沟通和交流,听听她的心声,听听她的感受?我们受伤时首先想到的是去向母亲倒苦水,把母亲的怀抱当成疗伤的港湾,有没有想过母亲也有受伤的时候?母亲也害怕寂寞和孤独?难道非要等到母亲病危弥留之际,才“有时间”千里迢迢地跑到母亲的床旁泪水涟涟?

  很多人把《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演唱得荡气回肠,却很少有人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在他人已去之后却拿怀念来拷问灵魂。殊不知怀念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谓的情感。是在他人已去之后对其一种徒劳的补偿。这种感情的延续,永远只可能是单方面的了。所以朋友。请不要说“没有时间”。不要说“太忙”,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去看看我们的母亲,梳梳她被人生沧桑染白的银发,数数她额头上被岁月犁出的皱纹,捶捶她被生活重担压弯的肩臂,在母亲走之前。多珍惜她一点,多给她一点温暖;在她离开我们之后,遗憾就不会成为一道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痕,烙在我们的心口。

  母爱是我们成长中温馨的摇篮,是延续人类历史的重要纽带,要不人类怎能从蛮荒的远古走到当今?当我们长大后飞离了母亲的怀抱,面对精彩的世界两眼充满了好奇,但无论多么充足的理由,我们都不能抛下母亲,因为我们是属于母亲的,母亲也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曾经与母亲是一体,我们不会因为一根脐带的脱落而与母亲失去联系,永远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