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父母离乡进城打工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有关资料显示:因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全国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留守儿童们没有父母的教育和关怀,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或多或少地引发了诸多问题。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关爱留守儿童,从某个层面上来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关爱留守儿童: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本报记者 蒋兴华
留守儿童不仅生活艰辛,教育对他们也很欠缺
这又是一起关于留守儿童的悲剧。1月20日,当听到母亲今年不回家过年的消息时,某地的9岁留守儿童小林(化名)在放寒假当天上吊自杀,这一天,离2014年春节仅仅还有11天。
对于孩子来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放寒假,是留守儿童最快乐的时候,因为父母就快回家过年了,而盼望了许多年的母亲又不回来时,孩子绝望了。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叔、伯、姨等亲属。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尚小,没有父母亲的教育和关怀,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后,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
也许,以上只是一个个例。然而,许多留守儿童生活的艰辛,教育对他们的欠缺,应有却没有的被关怀……,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外地人潘风对留守儿童的描述
在大城市居住久了,就想到空气清新、山美水秀的乡村去走走。然而,在黔东南州榕江县的宰荡村,我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我很难想象这样的地方还有人居住,并且是有着家庭主妇和其公公婆婆及三个儿子的“大户人家”。但现实终究是现实,在这简陋房舍的门口,我见到了可怜兮兮的小哥俩——走进家门,我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什。从这位30岁的主妇口中得知,前几年她跟随丈夫一起去城里打工,因为犯有心脏病,被迫回到了宰荡村,照顾公公婆婆和两个儿子。因为疾病,使得原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窘迫。睡觉、起床、做饭、收拾家务、照料老人……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 因为贫穷,两个孩子读不起书,因为贫穷,两个孩子没有走出过寨门,因为贫穷,父亲只能长期在外打工而无暇顾及子女。当我把一些小食品拿给两个孩子时,“弟弟”居然不知所措,只能焦急地等着妈妈帮着打开。当我要离开的时候,“老大”在门口做了一个手势。忽然,我发现这孩子不仅聪明,而且长得也很精神。我想,假如他的父亲在身边,假如孩子能上学读书,哪怕是在乡镇小学读书,一定会讨老师、同学们喜欢,许多留守儿童不仅生活艰辛,教育对他们更是欠缺。
潘风呼吁:关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是我们政府和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下民众的共同责任。
希望爸爸妈妈不再出远门打工
谈及留守儿童情况,长期关注留守儿童的媒体人寇启伟介绍,思南县思林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李俊杰,其父母常年在沿海地区打工,每年仅在春节期间回家一次,而且在家停留时间不到半个月。自幼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李俊杰,渴望拥有一台学习机辅导他学习,理想是长大后当一名医生,而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爸爸妈妈春节回家后,不再出远门打工,留在家里和他们在一起。每天,李俊杰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7点15分准时起床,一番洗漱后,7点半背着书包步行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到离家两公里远的学校上学;中午11点半放学后不回家,就在学校吃;下午4点放学,又步行半个多小时回到家里,先帮爷爷奶奶做点农活(比如放牛)或家务,吃过晚饭后才做家庭作业。在读一年级时,李俊杰每天有读六年级的姐姐照顾,但从二年级起,姐姐读初中住校后,年仅8岁的他就开始了独立的学习生活,不管天晴下雨还是大雪纷飞,六年来,他天天如此。李俊杰的爷爷说,李俊杰的父亲初中毕业后,因家里实在困难便放弃了读高中,跟着寨上的年轻人到沿海地区打工,一去,就是20多年,足迹遍及广东、深圳、上海、福建、浙江等地,期间先后两次遭遇工伤事故受重伤,因工头避而不见,每次治疗的医疗费都是自己承担,回一次家,在家里停留不到半个月又出门打工去了。除了李俊杰和他姐姐从小由爷爷奶奶照料外,李俊杰叔叔家的两个小孩也从小就由爷爷奶奶照料,其叔叔婶婶同样是常年在外打工。由于农村条件艰苦,两个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为了生活,他们几乎成天都在山上忙农活。对于孙子孙女们的照料,两个老人只能是尽量做到“不让他们冷着、饿着”,对于他们的学习,由于自己不识字,根本就无法辅导他们……
从生活到教育都要做到关爱
记者了解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我省许多部门是经常进行的。如:2012年12月24日,“美丽贵州·万件冬衣暖童心”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首批550个“爱心礼包”送抵黔东南州雷山县桃江乡桃江小学。据介绍,此次“美丽贵州·万件冬衣暖童心”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由中央电视台、团省委发起,全省各级团组织共同行动,倡议社会各界一起参与,全省实施。之前,全省各级团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整合社会资金1819万元,发放冬衣46483件、保暖鞋22266双、保暖袜15700双、棉被16240床,帮扶留守儿童87640人。
为什么要发起这样的活动,有关负责人说,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受自然地理环境制约,进入冬季后大部分地区多低温潮湿凝冻天气,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为让留守儿童温暖过冬,在省委、省政府投入大量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团省委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化、社会化动员优势,整合“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春晖行动”三大共青团品牌资源,动员专兼职团干、志愿者、春晖使者、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等参与。于是,贵州伍加壹儿童用品有限公司、贵州醉苗乡餐饮有限公司等爱心企业和人士积极响应团省委的倡议,为全省留守儿童捐赠“爱心礼包”。为积极响应团省委、省青基会发起的“美丽贵州·万件冬衣暖童心”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遵义市团委发起了“红城聚爱关爱留守儿童暖冬行动”,黔东南州团委发起了“美丽黔东南·温暖小脚丫”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毕节市团委发起了“留守儿童帮扶活动”。然而,全省各市州、县区、乡镇团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均将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留守儿童送温暖活动。
“关爱留守儿童的送温暖活动,当然好,但毕竟是活动。活动是短暂的,活动结束后,留守儿童的许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省政协委员彭苏说。彭苏委员认为:“关爱留守儿童,必须从生活到教育都要做到才行。”
关爱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越来越多,农村儿童留守人数也在不断增多。由于失去父母的呵护和照顾,许多留守儿童的成长受到很大的影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表现出以下情形:一是无能为力,其表现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的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二是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三是因为没有老人了,就将子女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由于寄人篱下,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这些留守儿童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孤僻、多疑等性格,如果亲戚稍微说重了,就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只能放任自流。
由于亲情缺失严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异常, 因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便有着强烈的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省政协委员魏凤英说。
针对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魏凤英建议: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二是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三是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服务。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在家门口能就业,农民工也就不会外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