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主基调 真抓实干促发展
——黔西南自治州大力推进“三化”建设小记
□本报记者 潘 建
近年来,黔西南自治州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同步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呈持续健康发展态势。黔西南自治州现有10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其中省级重点园区6个,省级非重点园区4个。
工业化之路步伐强劲
明确指导思想,坚定发展思路。黔西南自治州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切实加快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走符合工业化规律、具有黔西南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解决好重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轻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的问题,加快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把工业强州、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主导战略。以工业化主导全州经济发展,加快全州工业扩张、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步伐,全力推动全州工业的率先突破、率先发展、率先崛起,实现上带一产、下促三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和整体推进,带动全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壮大六大支柱产业,努力打造黔西南自治州“六大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能源(煤、电)、化工、冶金、建材、农特产品(烟、洒、糖、茶、特色食品)深加工和制药等六大产业,构建具有黔西南自治州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把黔西南自治州建成贵州最大的黄金生产基地、最大的氮肥生产基地、最大的电石生产基地、最大的铁合金原料焦生产基地、最大的苡仁米和芭蕉芋种植加工基地、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
抓好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黔西南自治州各县市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来编制园区详细性规划,确定主导产业和入园项目,坚持科技引领、集约发展、循环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打造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优势突出、示范带动明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全州已规划建设了11个工业园区。
大上项目,扩大投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围绕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围绕支柱产业的发展、围绕优势资源的开发谋划了一批投资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同时也优化存量发展、壮大现有优势企业,扩大增量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了一批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大项目落地黔西南自治州。完善并形成了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接续机制,为全州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黔西南自治州采取多种措施,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产业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政务环境,引导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发展“专、精、特、新、优”产品,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融资性担保、小额贷款、典当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特色食品、旅游商品、民族医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创业就业。
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2013年,全州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项目年度投资计划为92.96亿元,分解落实到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共196个,其中城镇路网建设项目119个。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良好。全州县城以上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除安龙县、普安县、册亨县、望谟县垃圾填埋场正在进行零星扫尾工程以外,其余项目已全部竣工并投入运行(试运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42%,城镇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5个示范镇建设稳步推进。2013年,全州示范小城镇在建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共49328万元,其中3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共完成投资21330万元;8个省定州级示范小城镇共完成投资11453万元;其余10个州级示范小城镇共完成投资14305万元;4个县级示范小城镇共完成投资2240万元。
农业产业化成效明显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黔西南自治州一是认真落实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选点工作。结合该州实际和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确定了5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现已批复实施。二是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州级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作为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贴息补助,各县市也多方筹措,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三是利用“中国美丽乡村联盟”“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启动仪式在兴义举行之际,总结提炼“万峰林模式”新农村建设理念,提升黔西南自治州“美丽乡村”未来建设的政策指导水平和战略思路。
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1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完成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编制及州级评审。在园区建设方面,黔西南自治州不断积极争取、加大投入,一是编制园区产业项目,在全国“两会”、香港招商活动周及各种产业展销会等平台上进行推介招商,目前已完成招商意向性签约资金8.07亿元。二是积极组织相关县(市、新区)参与省的园区公开竞争,全省32个重点园区该州有6个列入,共争取省级财政、扶贫、农委等部门投入园区资金1.89亿元,同时,整合科技、交通、国土、农业、水利、保险等项目资金,合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州财政每个园区预算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各县(市、新区)财政每个园区预算安排100万元以上,按规划年度目标要求用于园区创建,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四是组建了兴仁薏苡等投融资平台,拉动金融资本投入,引导社会资本介入。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稳步推进粮经比例调整,在2013年的春季农业生产中,进一步调减坡地低产玉米种植面积2万亩,新增5万亩薏苡、12万亩甘蔗、3万亩茶叶、5万亩果园等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重,确保全年农作物粮经比达到45:55以上。成立黔西南自治州特色农产品流通协会,提高行业组织化水平,推进行业自律发展,促进政企信息沟通,完善农产品流通行业服务网络体系。
农业区划工作有序推进。黔西南自治州一是完成了《黔西南州农业资源信息系统项目建议》、《黔西南州农业资源信息数据集》编写工作;抓好普安实验区项目后续管理、督促安龙县完成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对兴义市地面样方监测网点及兜兰(亨利兜兰)工业化生产示范项目进行指导与管理。二是完成65点次(5个水田、5个旱地)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调查工作,为全国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监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