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林的农民起义
□文/图 张中俞
谈起贵州的农民起义,能想到皮林这个地方应该是不容易的。因为如今的皮林只是一个小得不起眼的地方,与它有关的历史事件的影响也不至于惊天动地。但近年来,随着对明清文化挖掘的深入,发现民风强悍的皮林人常以武力反抗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
皮林因何得名?一说,皮林对面岩山形如笔架,下有溶洞故称“笔洞”,后改读“皮”(侗音“bí”),汉语称“皮林”。
上皮林属从江县洛香镇,由6个自然寨组成,近700户,侗族人口占98.5%。侗文化底蕴深厚。下皮林(1941年后的下皮林即皮林,后同)属黎平县肇兴镇,总面积11.31平方公里,有通广西和从江的省道、县道过境。辖5个自然寨,16个村民组,侗、汉、苗等族聚居,660户。地处河谷坝子地带,海拔310米左右。
宋元时期,皮林属福禄永从长官司所辖。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因土司李瑛死而无嗣引发权位纷争,朝廷遂借机废司置永从县,隶黎平府。永从附近的侗族人民,至今都还将“去永从”叫做“bài xiàn”(侗语“去县城”)。清康熙二十二年(1693年),废西山阳洞长官司,其地并入永从。至此,永从县辖区大致为今永从、八洛、丙妹、西山、大年等地域。民国2年(1913年),撤销黎平府,永从县属镇远道(黔东道),皮林为永从县敦仁乡皮林董。民国30年(1941年),撤销永从县,其东北地入黎平县、西南地入下江县且合置从江县(以永从、下江的末字取名,县城设在永从、下江间的丙妹)。皮林也因此一分为二,上皮林归从江县,皮林归黎平县。这引起一些人的非议,为日后两地间的矛盾埋下伏笔。原永从县治设黎平县永从镇,皮林属永从镇第10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底,皮林村属独山专区黎平县永从乡;1953年建皮林乡,属都匀专区黎平县二区(1955年改称中潮区);1956年4、7月,皮林乡分属镇远专区、黔东南州黎平县中潮区(此后,黎平县一直属于黔东南州);1957年,皮林乡属黎平县永从片;1958年1月、11月,皮林乡分属中潮区、红旗公社;1959年,设皮林工区,属中潮人民公社;1961年,设皮林人民公社,属中潮区;1968年,皮林大队属永从公社;1970年,皮林公社属中潮区;1984年,改皮林公社为皮林乡,属中潮区;1992年,由三龙、永从、顿洞3个乡撤并建成立永从乡。皮林由乡降为村,由世代归属永从或中潮改为归属肇兴乡(当时颇有微词)。长期以来,上皮林则先后属于从江县贯洞区新安公社、新安乡、洛香镇等。
1.邓子龙征皮林
邓子龙(1527-1598年),字武桥,明代诗人、著名军事家。曾领导中国军民抗击过缅甸、日本的侵略。万历十年(1581年),次年,湖广巡抚陈省派参将邓子龙等率部攻下卫城,平定五开兵变。之后,邓子龙移驻五开卫以镇守,改称五靖参将。
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带兵到皮林一带镇压农民起义,并在石帽山的东面断崖上写下“过化”二字;二字为阴刻直行楷书,每字1.5米见方,左侧阴刻“万历十一年邓子龙书”,两行小楷。据《黎平府志》载:“邓子龙,丰城人,万历年间,十一年征皮林,大书‘过化’于石。”以示其功和国威,意为他所到之处,民皆向化。清朝爱必达《黔南识略》(卷二十三)载:“皮林山在城东南三十里,有皮林洞,高爽宽广,可容数百人,明参将邓子龙题‘过化’二字于石壁上,一名过化山。”“过化”出自《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意思是说,君子所经之地的百姓都得到教化,即便是再野蛮的人都会被“王化”、归顺朝廷。虽然邓子龙饱读诗书,并工于书法,但他是用手中的兵器来完成对皮林的“过化”。
邓子龙本堪舆学(俗称“风水术”)高人,他一到黎平,便看出这是个风水宝地,害怕地灵人杰,危及朝廷统治。于是,有不少关于他斩龙脉、坏风水的民间传说。如在皮林所处的六洞地区,就广泛流传着他挥剑斩“萨岁山”龙脉的事。
此外,在五开卫境内还留下不少与邓子龙有关的历史印迹:①万历十一年,邓子龙在黎平城东十里看到一块如门状巨石,就书下“石门”。②位于黎平城南南泉山佛寺的天香书院,由何腾蛟祖父何志清等捐资创办于明正嘉年间。这里荫天遮日,偏僻静谧,是个理想的读书场所。万历九年(1581年),邓子龙曾游历天香书院,题联曰:“远观不觉天机秘,实践方知地步高。”③观音堂是敬奉观音菩萨的庙,原址在今黎平县城关二小内。据《开泰县志》载:“观音堂,邓子龙题慈悲道场,朝贺诸此。”
2.吴国佐起义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黎平府永从县皮林,发生了一场农民起义。事情表面是因吴国佐想娶被朝廷镇压了的他从父、“苗酋”吴大荣的妾,因遭到黎平府官员的强烈反对而起。《明史·卷二四七》、《黎平府志·卷六》记载:“洪州司特峒寨苗吴国佐桀黠无赖,其从父大荣以叛诛,国佐收其妾。黎平府持之,急,遂反。”因之,黎平历史上出现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型案例。
其实,起义战争之所以爆发,主要是因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宗教矛盾等孕育、积累而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山雨欲来风满楼,非动干戈不可调和乃至解决争端、平息忿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清史稿·食货志一》:“明之设卫也,以屯养军,以军隶卫。”当地百姓土地被侵占,民愤犹如一点就着的火药。话说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也就是邓子龙写下“过化”后的第16个年头,吴国佐与其挚友石纂太等人聚议,准备起事,反抗当朝统治。吴国佐自封“天皇上将”,石纂太则自称“太保”。
《黔南识略》记载,“《明史》称万历二十八年皮林逆苗吴国佐、石纂太等作乱,总兵陈璘潜兵夺隘,纵火焚其巢,即斯处(指皮林山——引者注)也。”根据《贵州土司史》等书指出,吴国佐本为“洪州特峒寨苗……尝入永从县学为生员……皮林诸苗推服之”;石纂太为洪州草坪人。
二十八年(1600年)春天的某个良辰吉日,上千人马啸聚于皮林,唱侗款起义。经商定,选择永从与黎平之间的上黄堡作为首攻目标。义军攻占上黄堡,杀掉百户黄钟等百余人。二月,驻五开卫城的黎靖参将黄冲霄率兵驰援征剿,以逸待劳的义军把官军打得落花流水,黄“中毒弩死”。义军乘胜追击,直捣永从县城,杀掉守备张世忠并“炙而噉之”(《黎平府志》作:“陈世忠,黎靖守备,皮林苗叛,攻毁县城,中毒弩死”);打开监狱,放出被囚百姓。随后,还趁势围攻中潮千户所,甚至纵火焚烧五开卫南城。
侗款是侗族发展史上建立的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的村寨、宗族之间,通过盟誓与约法而形成的带有行政与军事性质的区域联盟,是古老的社会组织和制度。
再说,穿州过府的义军将明军杀得丢盔卸甲,占领了黎平、靖州境内的70多处屯、堡,队伍发展到万余人。封建史书记载,“皮林恶苗戕杀官兵,攻劫县治”。义军屯聚于皮林、潘老、赖洞、岑朝等处,与广西、湖南等省义军联系,遥相呼应,朝廷震撼。义军还想与播州联系,因杨应龙起义失败得快,没有成为事实。难怪偏沅巡抚江铎哀叹道:“皮林恶苗,联结四省。”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七月,播州杨应龙起义被平息,朝廷就将精力、兵力转到黎平府永从县皮林来,江铎派湖广总兵陈璘等率军前往镇压起义。《明史卷二四七·陈璘传》载:“陈璘,……既讨平贵州杨应龙,遂移师讨皮林。”官军分七路进兵,吴国佐、石纂太则率领一万多人布下竹签阵等应战,双方在潘老展开激战。官兵大败,退守偏沅(即偏桥、沅州,今贵州施秉、湖南芷江)。经此战后,义军所向披靡,声势更大,“国佐益横”。
为此,朝廷命令暂驻于偏沅的江铎与湖广总兵陈璘等部相机进剿,不久江铎移驻紧靠黎平的靖州;同时要求湖广、四川、贵州、广西的督抚率部向五开卫靠拢,组织兵源,筹措军饷,伺机夹击义军。贵州巡抚郭子章“会楚师粤师剿皮林”,但皮林苗“据险不出”。明军求战不得,颇为被动。
明官又使出“以夷治夷”之计,从广西南丹等地调军来黔,“桂人治桂”。元政府曾从广西柳州等地调军入黔,后来渐成土人。“血浓于水”,明朝调来的这些广西官兵,极易与原来留守贵州的老乡后裔接近,乡情使他们慢慢丧失对抗性。硝烟散尽,解甲归田。由是,元、明两朝来到贵州的广西人逐步融合,成为日后这里主体居民(后来的侗族)的一部分,并霸占苗人原有土地。
明军再用离间计,对黎平周围湖南靖州、通道等县的苗人施小恩小惠以安抚,“剪皮林之翼”。如此一来,贵州东南部的起义诸苗就失去了原来可以依赖的屏障——黎平与广西和湖南边境的交界地区,成为四面受敌而奋战的孤军。但义军“不知季节已变换”,仍放松对靖州、通道方向的警戒,导致“陈璘潜师夺隘”成功。从此,义军节节败退,军事设施被焚毁,重要据点相继失守。在特洞寨被明军攻破之后,吴国佐率义军转战于天甫洞(今黎平坝寨一带)、毛洞(今黎平县茅贡一带)等地,最后不幸被捕,余部皆殒。不久,石纂太在广西上岩山被诱捕。前后被俘虏的义军将领还有银贡、杨永禄、金懂四、吴海和周良等。万历二十九年底,吴国佐、石纂太两人被押解北京,从容就义。起义失败,历时两载。
3.闵宗骞战皮林
在平叛万历二十八“皮林苗”中,阵亡的官军将领,除了黄冲霄、张世忠外,尚有五开卫指挥佥事刘继光、五开卫右所百户唐世臣等,最悲壮者当属闵宗骞。下面讲述的,乃可从侧面反映出战事惨烈的“忠臣义马”一事。
闵宗骞,字绳武,新化所人,明五开卫新化所千户(从五品)。洪武十八年,其祖自江西来征吴勉起义,其后裔被派往新化所世袭千户。平素习文武,胸怀报国志。万历二十八年,他奉令带300军士,随官军参与“征剿”吴国佐起义。挥师皮林,直趋“巢穴”,战事激烈。身处重围,血战三日,粮尽矢绝。见无兵来援,所部都随他提刀上阵,奋勇劈杀,战果不小。但义军最终还是将他们团团围困,除1人生还外,其余全部力竭而亡。郝姓突围者找到闵千户残肢(被义军碎尸四段),就地安葬于皮林。现在的新化人都还津津乐道于500年前的这段往事,其引以为荣的感觉如同谈起自家人、栩栩如生的程度似乎发生于昨天。
话说在出征时,闵宗骞所乘之马忽然仰首长嘶,其鸣甚悲,还三次调头回走,似乎预感到了将有什么不祥要发生。他扬鞭策马道:“难道你知道我们此行将凶多吉少?大丈夫能够效命疆场乃个人之幸。”闻者莫不潸然泪下。再说,主人在皮林阵亡后,坐骑怒目踢蹄,得以破围,一路狂奔,马不停蹄,终于回到新化家中报信。真是老马识途,从皮林往北30里到永从县城,往北60里到黎平府城,再东北60里到新化所城,共有150里的山道。有人说,闵宗骞虽然客死异乡,但似奴仆一般忠实的坐骑将他的忠魂驮回了故里。他妻子薛氏看见只有一身血汗和征尘的马独自归来,便知道丈夫已身亡,号啕大哭。当夜,这匹“义马”竟然伏在马槽上绝食嘶鸣,直至气绝而亡,随主人而去。是为主伤心,还是劳顿异常?家人有感于马之忠肝义胆,将其埋于新化所城西门外的白果园,垒土为坟。今新化的“血水坡”,尚有“马坟”,闵氏后人每年前往祭扫,以示感念。
4.崇祯“苗乱”
或许由于影响不大,这次发生于明末崇祯年间的皮林“苗乱”没有在正史中占有显著位置。但《黎平府志·卷六》的片言只语可以侧证有此事发生:“熊廷相,……江西南昌人,举人,崇祯间守黎平,值皮林叛,殚力供亿,毫无扰郡,民颂德不衰。”黎平知府熊廷相此前曾任高州知府等,有护城举措。
目前,随着黎洛、厦蓉两条高速公路的通车,经过皮林的贵州省道202线的重要地位大为旁落,再加上20世纪60年代公路通车取代水运所带来的第一次冲击,皮林的位置优势在进一步丧失,不再是去贵州水口、贵州从江、广西三江等地的必经之地。但愿逐渐边缘化的皮林,不会像曾经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沾满灰尘的几页历史一样,逐渐消失在记忆长河中!
皮林“过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