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88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2-05

  近年来,我省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呈流量大和流向广的趋势,使得我省不少农村地区都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存在。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农工党省委和民建界别的委员们在提案里指出,这些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的孩子,既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呵护,又无法充分享受父母在其思想道德、态度价值观及行为习惯上的引导和帮助,同时,还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压力,在成长发育、身心健康、接受教育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农工党省委建议——

多措并举关爱我省农村留守儿童

□本报记者 王卫华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受限

  为了全面了解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农工党省委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显示,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管,10%左右的留守儿童由亲戚代管。极少数留守儿童还存在无人照管的现象。尽管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身体、知识等原因,他们在照看孩子的过程中感到吃力。他们中很多人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不得不耕种全家人的田地、喂养牲畜等,成天忙于农活,无暇顾及孩子,仅仅为孩子煮饭、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连几岁的孩子也得下地干活,有时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甚至承担了全部家务。部分留守儿童被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他们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通常朝两个极端发展,要么胆小怕事,要么胆大妄为,容易对人心生恨意甚至离家出走,导致亲戚或朋友不敢管教而放任自流,他们大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只要父母给钱,无所谓”,表现出态度冷漠。

  农工党省委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普遍较少,多数都只是在每年春节回来一次,甚至部分是三年回来一次。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缺乏正常的交流渲泄方式,超过半数的孩子积压忧郁,产生自卑心理,部分孩子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容易受同伴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影响,一些越轨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现象,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因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种家庭“缺陷”使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久而久之,逐渐形成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人格上通常表现为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调研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进入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近30%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有问题行为,而且留守儿童占所有“问题儿童”的80%。主要表现为:学习无计划,兴趣不浓,拖欠或不交作业现象严重;卫生习惯差;不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缺乏礼貌,抽烟、赌博、打架、酗酒、沉迷于网吧等不良行为。

  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行为不容乐观,这反映出家长和监护人对孩子疏于教育和管理,学校教师也认为由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干扰和自律性较差,加上监护人文化程度低,不能有效督促或辅导孩子学习,导致其学习和行为问题。

  从2008年到2012年底,民进界别的省政协委员到贵定县新铺镇莲花村苗族留守儿童学校进行了多次调查。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山村安全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委员们发现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类型。一是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二是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三是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

  据省妇联的统计,目前,贵州全省有留守儿童236万人。留守儿童处于对父母的依赖期、生长发育期和思想成熟期,留守儿童首先面临着亲情的缺失及管教的失当,使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上容易出现问题。在贵州,农村学校教育条件的落后,又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得到很好的学校教育。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农村公共文化的空洞化催生了农村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的荒漠化。这些问题容易使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偏离成长发育的正常轨道,而对今后的人生甚至整个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2013年5月24日,我省发布《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3)》。报告指出,农村公共文化的空洞化催生了农村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的荒漠化。

  通过调研,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农工党省委提交了《关于关爱我省留守儿童的建议》的提案,民进界别的省政协委员则提交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的建议》。

  在提案里,农工党省委建议: 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努力改善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培养和扶持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民进界别的省政协委员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大力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利用各类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团队,提倡”星期六义务劳动”活动,根据学课和能力大小,采取上村寨服务的形式,对留守儿童学校的教师和管理员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和工作指导;加强留守儿童所在地义务教育学段的学校教育监管力度,所在地乡镇并将此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范畴。

  多措并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12月1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将采取多项举措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和教育工作。

  按要求,我省将摸清底数,健全信息档案。学校要以“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数据为基础,掌握留守流动儿童基本情况,建立留守流动儿童信息档案,档案建设要做到“三个清楚”(清楚留守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监护人联系方式);严格档案管理,设定档案借阅权限,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另外,多渠道解决农村流动儿童入学就读。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所在地政府出台的新建、改扩建居民区配套建设中小学意见或政策,推进当地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进程。

  到2015年,在全省县(市、区、特区)政府所在地建成95所义务教育学校,到2020年建成20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增强接纳农村流动儿童入学就读能力。

  同时,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扶持和指导力度,贯彻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政策,不断提升民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解决好农村流动儿童“上好学”问题。

  “留守儿童达50人及以上的学校要按规定建立标准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不足50人的学校要设立亲情视频室或语音聊天室。”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更多的亲情关爱,健康快乐成长,省教育厅要求,学校要牵头组建好由教师、“五老”人员、社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组成的“代理家长”队伍,开展教师和“代理家长”双管活动。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必须做到“三个优先”(即优先教育和监管留守儿童的安全、优先帮助和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优先关心和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和缺位的监管,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