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同步小康中的重要作用
□杨洪俊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全党全国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农林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新要求。
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兼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有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的主体功能和绿色生产的经济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把发展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全省同步创建小康的伟大进程中,林业同样肩负着做大经济总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重任。
一、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构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积极争取中央更大的支持,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全面增强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今后5年,每年完成营造林面积300万亩以上、完成森林抚育经营面积100万亩以上,确保森林覆盖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的“双增”目标,促进全省生态状况全面好转,构建起功能比较完备的“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
二、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努力建设山川秀美的多彩贵州
紧紧围绕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城镇城郊绿化、园区绿化和全民义务植树,深入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森林校园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全面加快绿化美化步伐,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清新空气、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努力建设山川秀美的多彩贵州。
三、全面加强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力维护生态安全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湿地保护恢复力度,力争全省自然保护区(含湿地公园)总数达到120个,保护区面积达到1580万亩以上,加强野生动植物执法管理及疫源疫病防治,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林业既是改善生态的公益事业,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产业;既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又是碳汇产业、循环产业。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用材林及木本油料、木本能源、木本中药材等林业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以种养殖业为主的林下经济,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林业产业基地,努力打造山林经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开发,夯实林业产业发展基础。按照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方针,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升贵州林产加工业发展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林产品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确保全省林业总产值每年增长15%以上,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作出贡献。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依托,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在感悟自然的同时,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五、继续深化林业改革,建立完善生态建设和保护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保障制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重点生态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森林政策性保险保费财政补贴机制,不断扩大森林保险面积,降低经营林业风险;进一步健全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维护林农合法权益;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
六、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进一步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切实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林业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