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84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1-28

加大资金项目投入 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安顺市加快民族地区“四化同步”发展小记

□本报记者 潘 建

  “十二五”以来,安顺市紧紧抓住党中央、国务院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安顺市特别是民族地区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解决多年来未解决的一些问题,加快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大资金项目投入力度

  安顺市现辖五县一区,国土面积9264平方公里。全市有民族自治县三个,民族自治乡十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国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0%,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

  2011年以来,安顺市积极争取资金,共争取投入到民族地区的资金为83010万元。安排并实施建设项目7个大类,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民族区域资金27675万元;农村水利、生态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民族区域资金23495万元;工业和交通设施项目,投入民族区域资金3969万元;以工代赈项目,投入民族区域资金10880万元;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民族区域资金12050万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投入民族区域资金4306万元;其它项目投资635万元。重点加强城镇及农村交通、农田水利、城镇供水及农村人畜饮水、生态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学校、医疗卫生的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安顺市加快了以城镇交通、农田水利、农村电网改造、城镇供水、农村人畜饮水、生态移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了县、乡、村公路网络。“十二五”以来新建改造通村(组)路400公里,民族自治区域地方的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建成一大批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十二五”以来新建水库2座,建设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5300亩,油菜基地建设18750亩,实施农村电气化小电站2座,装机容量8200千瓦,生猪标准化养殖改造圈舍11300平方米,改造农技站29个,农村户用沼气池2100口、服务网点15个,整治坡耕地18756亩,大大提高了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完成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安装一户一表4084户,新建和改造10千伏的线路145公里,安装变压器107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以后,电价大幅度下降,用电平均入户电价由原来的0.70元/千瓦时下降到合表0.48元/千瓦时以下,平均降价幅度为0.22元/千瓦时,减轻农民用电负担,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消费结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县城和乡(镇)所在地建成了供水系统。解决了农村173670人的饮水困难;实施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共投入民族自治区域资金9736万元,搬迁安置2634户12061人,大批少数民族同胞告别了生存环境恶劣的居住地,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安顺市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江、珠江上游防护林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镇宁、关岭、紫云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治理面积122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15平方公里。

  支持民族地区一大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促进了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安排资金支持了民族地区公检法司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和重点镇基础设施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这批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廉租房2965套148094平方米;重点镇供水量增加,完成城区管网45.66千米;基础设施建筑面积建设51020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6567户。将新增乡镇卫生院用房16150平方米、乡卫生院周转宿舍910平方米、妇幼保健站用房3600平方米、急救中心350平方米、村卫生室180平方米,民族高中建筑面积19430平方米、教师周转宿舍建筑面积20900平方米,农村初中校舍建筑面积37085平方米,幼儿园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县公共体育场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县养护楼建设业务用房9300平方米等。

  今年以来,安顺市紧紧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这一关键问题,认真落实“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定,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生态建设等问题。对已纳入规划的项目,尽快组织实施。对未纳入规划,但对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

  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在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上,安顺市已连续多年执行以工代赈资金集中安排贫困县的规定,使安顺市民族县和民族乡受益。二是加强对民族地区扶贫工作调研,编制扶贫生态移民搬迁规划。按照整村整组推进方式,分期分批实施民族地区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加大移民搬迁工作力度,优先对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少数民族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研究,进一步争取国家对石漠化治理的投入。经过几年的扎实基础工作和努力争取,得到国家和省的支持,安顺市六县(区)全部列入全省的55个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范围,关岭自治县是全省4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县之一。“十二五”以来在民族地区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治理面积122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15平方公里。

  加大“四化”建设力度

  安顺市紧紧抓住我省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有利条件,立足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园区的建设,着力加快镇宁自治县轻工产业园区、安顺红星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关岭自治县工业园区、紫云自治县工业园区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城镇建设,着力加快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大山镇,关岭自治县永宁镇,紫云自治县水塘镇的建设,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做大做强,增强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围绕“强农惠农富农”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建设镇宁自治县北盘江河谷万亩精细水果生态观光示范园区、关岭自治县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紫云自治县低热河谷早熟蔬菜产业示范园区等一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