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人吴希成的抗战岁月
□文/图 胡启涌
这是冬季难得的一个晴天,太阳将大地照得暖暖的。家住凤冈县土溪镇三合村的黄埔军校十七期抗战老兵吴希成刚出院不久,孱弱地坐在一张藤椅上,戴着老花镜吃力地看一本抗战的书。我们“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一行向他说明来意后,老兵苍白的脸上顿时浮上几丝凝重和戚然。他的听力几乎丧失,交流十分困难,在大声的问答式采访中,当他听到“远征军”、“抗日”等词时显得特别敏感,老人的记忆之门顿时开启,在娓娓的叙述中,再次回到了70多年前那场烽火狼烟的抗战岁月……
携手抗日 胞妹捐躯
吴希成出生于1920年冬,祖籍湖南省长沙市,现已94岁。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1938年10月,第四次长沙保卫战失利,随着武汉沦陷,当时18岁的吴希成与妹妹吴文凤正在湖南长沙市读书,吴希成就读于长沙职业学校工科班,吴文凤就读于长沙女子中学。吴氏兄妹在国难当头时毅然投笔从戎,携手走进抗日阵营。当时,全国上下一片抗日,国民中央15师政治部在长沙招收政工队员,兄妹俩都去报考了并被录取,被安排到江西省武宁去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由于兄妹有文化又有艺术天赋,书写标语、文艺演出、组织游行等搞得有声有色,得到领导的表扬。
没过多久,妹妹吴文凤被师部发现有“叛党”嫌疑,即被视为左倾分子逐出15师政治部。随后,她从武宁去了南昌参加了国民预9师。兄妹武宁分手时,妹妹吴文凤送了一张二寸大的黑白相片给吴希成,嘱哥哥转交给父亲,并在相片后面用钢笔留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凤儿从军送父亲大人留念,1938年”字样。之后,妹妹吴文凤随预九师到南昌一带阻击日军,1939年3月南昌失守后就再也没有妹妹的音讯了。
后来,父亲吴卫棠找到15师把吴希成叫回了长沙家中,得知女儿吴文凤已失踪时不禁伤感不已,目睹女儿转交给他的相片时,更是热泪长流。为了找到女儿,吴卫棠嘱在上海的弟弟吴根树花钱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可是几经苦寻未果,父亲思女心切,每当看见女儿的相片都长哭难禁,终因伤心过度导致心脏病突发而猝死在家中,临死时,手中还拿着寻找女儿启事的报纸。父亲离世之后,吴希成一直珍藏着妹妹的相片,直到1968年,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相片被一群众“革命者”抄家拿走,作为反革命罪证被烧毁。吴老至今还清楚记得:“我妹妹吴文凤抗日激情高,思想激进,相片上她穿着军大衣,蓄着男式短发,英姿焕发。那次南昌保卫战国军牺牲了5万多人,妹妹定是捐躯了……”,已94岁高龄的吴老至今回忆起胞妹时,双眼益满老泪,嘴唇因激动颤抖不止,使我们在场者都唏嘘不已。
投身黄埔 辗转求学
自1938年南京沦入敌手后,国民黄埔军校从第十四期起,军校本部西迁到了四川成都。在整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抗战形势,黄埔学校改变过去集中一地办学的体制,采取在原有分校的基础上在全国各地先后增设了九所分校。
1938年,国民中央第四分校在广东韶关招收黄埔十七期学生,吴希成顺利录入,随着时势的变化,该校不断向后方迁移。吴老至今记得:1940年第四分校迁到广西宜山县开课半年后,日军已侵犯到了当阳等地,形势十分紧张,上级传令正在宜山的黄埔十七期学生,立即组织一支作战部队。学校得到传令后,给每个学生配发了作战装备等物资,大家激情高涨、血脉贲张,恨不得立即上阵杀敌一洗国耻。吴希成随部队开往红河一带修建工事,以抵御日军入侵。后来,随着战局的变化,日军改变了战略路线,上峰又令部队撤出红河防线,吴希成即随部队退回广西宜山县继续求学。由于日军步步进逼,国军步步失守,1941年2月初第四分校又迁到贵州省独山县,校部设在城东北5公里的铜鼓井。由于战乱,第四分校在多次的搬迁中大多设备散落殆尽,迁到独山后几乎一无所有。据吴老回忆,当时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大家在教官的带领下,平整操场,搭建课堂。学员们睡在草棚的通铺里,寒冷的冬天里也只有两张薄薄的毛毯,即使下雪结冰也没有热水设备。休息时,还要肩挑背扛搬运粮草,当时大家一心抗日没有怨言,只想早日学成毕业后上阵杀敌。黄埔十七期在独山分有炮科、步兵科、通讯科、工兵科,步兵科的学生特别多,通讯科和炮科的要求高,录取的人不多,吴希成却以优异成绩被炮科录用。
1942年,黄埔十七期在贵州独山县毕业,毕业典礼上,校部发给吴希成一把“中正佩剑”。毕业后,吴希成与同学张鲁颖一起分到西安炮兵第一补训处,西安补训处处长彭孟缉,抗战时期任陆军总司令部中将炮兵指挥官,与邹作华、黄国书一起被国民军界称为“炮兵三杰”,吴在二营一连当少尉排长。说起同学张鲁颖,吴老至今十分怀念,他说张鲁颖是河北省人,俩人志趣相投,平时互相讨论榴炮知识,并彼此鼓励要多杀日酋,报效祖国。休假时,张鲁颖还到吴希成长沙家中住过几天,那次倾心长谈、共抒抱负的往昔至今还令吴老清晰记得。1949年,国民党退走台湾后,已在绥靖福建军监处的张鲁颖随军去台,该部队入驻台湾新竹一带期间,张鲁颖还给大陆的同学吴希成来过一封信,信中说他还没去台时,其妻儿也被上级送到台湾去了,亲情难舍,张鲁颖只得随军去了台湾。“不知他至今还世不,今生真想再见见老战友、老同学”,已是暮年的老兵吴希成谈到故交,不禁心生几分凄切。
飞越驼峰 励兵印度
1941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印度、云南失利,10万远征军只胜下4万多人,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唯一的陆上交通,加之当时中国沿海已全部被日军封锁,抗日援华物资只能靠美军飞机穿越喜马拉雅山脉运到中国,史称“驼峰航线”。为了反攻缅甸和尽快恢复国际援华交通,1942年初,中、美、英三方达成一致协议,由美国出资出装备,英国出后勤供给,中国出人,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军队,称为“中国驻印军”,基地就在印度兰姆伽,以便适时反攻缅甸,驱逐日寇。1943年2月,因战败撤退到印度的中国远征军重新组建成新1军,军长郑洞国,下辖新编22师、新编38师,师长分别是孙立人、廖耀湘,10月中国驻印军正式成立,总指挥为美国史迪威将军。印度兰姆伽整训最初是针对撤入印度后组建的新1军,整训开始后各部兵源缺口严重,于1944年春从国内空运3个师和大批志愿青年及基层军官赴印兰姆伽整训。当时在西安炮兵补训处的吴希成和他所在的第二营奉命到云南昆明集中,由巫家坝飞机场乘坐美机前往印度。登机之前,所有人员都要接受体检,由中国军医初检美国军医复检,合格后在胳膊上盖一个蓝色的戳记。一路经过澜沧江、怒江和飞越“驼峰航线”,历程800公里,飞行4个多小时后降落在印度北部阿萨姆邦的汀江机场。
“所有人都是第一次乘飞机,感到又新鲜又好奇,但是多半都晕机,很难受”,吴老回忆起第一次乘飞机满脸的兴奋。下飞机后,吴希成与大家被安排住进汀江临时营房,按要求进行了洗澡和消毒,并将穿来的旧军装集中烧毁后换上新军装,在汀江休整两天后,乘坐火车南下,三天后抵达兰姆伽整训基地。
苦练军事 准备反攻
“一切为了打回缅甸”,这是当时兰姆伽整训基地叫得最响的口号。
中国驻印军入驻兰姆伽后,在牛奶、面包、水果、咖啡等丰富的供给下,扔掉了老式“汉阳造”,换上了“汤姆逊”冲锋枪美式武器,配足了轻重机枪、迫击炮、榴弹炮、战防炮,开始艰苦的军事训练。当时为了让中国驻印军形成战斗力入缅反攻,减轻美国在太平洋的压力,整编不久,史迪威将军为驻印军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开设了战斗学校、通讯学校、工兵学校、指挥学校等,决定给中国军队一个脱胎换骨的大改造。
入驻兰姆伽整训基地后,吴希成凭着在黄埔所学的炮科专业优势,被编入炮兵第四团,团长蒋公权。中国驻印炮兵共有三个团,都是独立团不属步兵师管辖,训练由美国教官负责,采取讲解、示范、实习、测验四个步骤进行教学,每次训练都是实弹演练。“训练的榴弹炮口径大,威力大,炮弹很充足,一天实弹打得真叫多,可以说是不惜血本。由于长时间实弹训练,许多士兵耳朵都被震出了血,导致听力大减。我现在双耳听不见,都是训练时留给我的‘纪念’”,老兵吴希成幽默地说。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他在兰姆伽还学会了车辆驾驶技术。
1943年12月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与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共同发表《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决定对日采取新的行动,并积极部署了反攻日军的作战计划。在回国途中,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蒋纬国、郑洞国的陪同下视察了兰姆伽整训基地,检阅了驻印军,还亲自深入到基地伙房检查,并派员到军中调查,了解士兵的生活,同时还专门检阅了三个榴弹炮团、七个战车营、两个步兵师。作为一名黄埔军人,吴老永远忘不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天,我们清一色的美式制服及装备,个个年轻又精神,是一支中国真正的威武之师,接受了蒋总统夫妇的检阅”。
奉命回国 悄然离队
1945年初,缅甸大反攻正式开始,中国驻印军上下激情高昂,都想上阵早日把日本鬼子赶走后,回到中国与亲人团聚。大反攻开始后,在兰姆伽整训基地“毕业”的新编38师、22师被最先调往前线作战,两个步兵师迅速收复了八莫、密支那等地。由于滇缅公路已被日军严重破坏,驻印军三个炮兵团的重型武器无法运到前线作战发挥威力,驻印军最高指挥层为了扩大战果,早日消灭日酋,在38师、22师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立即派出美军工兵抢修滇缅公路。滇缅公路修通后,驻印军炮兵团终于接到了作战命令,吴希成随炮四团经八莫、密支那等地回到中国,又经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受命驻在贵州省龙里县和贵定县待命。可是,炮兵团还没来得及展现神威,教训日军,日本天皇便下诏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成了国人永远难忘的喜庆日子。
日本投降后,吴希成离开了第四炮团,在贵阳参加了军管部队。不久,黔东师管区成立,吴被安排到遵义师管区任科员、中队长、连长等职务。内战爆发后,吴不想兄弟相残,很想退出军营。1948年,上峰命令吴希成将他所率的连队带到兴义县去,交给国民328师师长张涛接管。到兴义后,吴希成到328师师部领取了军饷,给每个士兵两块大洋后,悄然离开部队回到贵阳,将住在长沙的家人接到贵阳,做一些小买卖度日。1949年,贵阳解放后,吴希成携家人来到凤冈县土溪镇定居,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1979年才摘掉帽子获得自由。
黄埔军人吴希成老人现在很少提及过去,由于身体的原因整天就在坐与睡之间平静度日。“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在今年老人节那天,给老兵送去了一面写有“抗日英雄中华脊梁,功昭日月国人共仰”的锦旗,老人如视珍宝,咐儿女们将锦旗挂在屋子正中,让大家都能看到。平日里,老人就坐在藤椅上,久久的凝视锦旗,是的,那里有他难忘的回忆,有他应该拥有的尊严,有他永远的民族气节。
黄埔军人吴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