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6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0-18

功成身退的南宋军政大臣赵葵

□李 辉

  在《钱塘遗事》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今天读来依然很有启发。南宋理宗淳祐年年间秋季的一个黄昏,岳麓山下的一座寺庙里,一位老方丈正在参禅打坐,忽然看到进来主仆二人。主人已经80多岁,须发飘然,精神矍铄,仆人30多岁,憨厚朴实,牵着一头瘦驴。

  待主仆二人走近,方丈觉得那位老者有些面熟,定睛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道:“噢,原来是相爷到此,恕老衲眼拙,未能远迎。”原来,这位老人就是刚刚离休的右丞相兼枢密使赵葵,是当时军政两界的高宫。

  赵葵字南仲,号信庵,是南宋淳佑年间一位名闻朝野的人物,有胆有识,反应机敏,少年时就表现出很高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他从小随父亲在抗金前线。他父亲当时任荆湖制置使,每次率领军队出战,赵葵都要随部队出征。

  一次,军队深入敌阵,打了一个大胜仗。朝廷派人来犒赏,赏赐却很少。军中官兵都很气愤,有人大声喧哗,眼看有发生哗变的危险。这时,年仅l3岁的赵葵,见情况紧迫,来不及报告父亲,当即登高向官兵高声宣布:“这是朝廷的赏赐。另外,本司另有厚赏。”众官兵半信半疑,他看出这种情绪,接着补充道:“这不是本人擅作主张,而是传达家父的命令。两天之内,另外的赏赐一定兑现,我愿意用首级担保。”官兵本来很尊重赵葵父子,也很喜欢赵葵,故安定下来。

  弱冠后,赵葵独立带兵镇守边陲,屡次大败金兵,威名远扬。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赵葵出任淮东提刑。守将李权图谋不轨,策划造反。赵葵发觉了李权的阴谋,一边做好严密的防范措施,一边虚与周旋,稳住李权,一边秘密上书朝廷,请求下诏宣布李权罪行,正大光明地诛杀之。

  但当时执政的宰相史弥远优柔寡断,认为李权反迹未明,不可诛杀,也不进行必要的防范措施。赵葵再请示也无济于事,结果反被李权觉察。

  李权狗急跳墙,仓促起事公开扯起造反的旗帜。他知道赵葵能征善战,有所准备,不敢进攻滁州,带兵去攻打扬州。朝廷这才发现事态的严重性。命令赵葵带兵征讨。

  赵葵久经战阵,骁勇剽悍,率领的部队也是训练有素的威武之师,很快平定叛乱。赵葵为朝廷立下大功,晋升兵部侍郎。其后官职不断提升,直到右丞相兼枢密使的高位。参与军政大事,权力很大。

  赵葵年少从军,大半生过的是戎马生活,读书不多,但是丞相是文职官员,枢密使虽然主管军队之事,主要的也是总理军队事务。指挥实地作战、冲锋陷阵是他的长项,整体宏观领导和理论分析是他的短项。这样,赵葵就是避长用短,故很难有作为。而且这时赵葵已经将近80高龄,有时一阵阵的还有些糊涂。本来学识不广再加年老反应迟钝,他感到力不从心,很怕自己见识不远、才能不够,耽误军国大政。于是主动要求致仕。皇帝虽然没有同意,但只是保留他的位置,一些军国大事本来应该与他商讨的也不再咨询他。赵葵认为自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拿着国家俸禄却不能为国出力,心里很是不安,便又连续三次提出致仕的要求,可皇帝依旧不批准。

  赵葵决定,也不再向皇帝请示了,回家写了一封辞呈派人交给皇帝,径直出了城门回故乡衡山隐居去了。临走,在丞相府厅堂墙壁上题《南乡子》一词道:“束发领西藩,百万雄兵掌握间。召到庙堂无一事,遭弹,昨日公卿今日闲。拂晓出长安,莫待西风割面寒。羞见钱塘江上柳,何颜,瘦仆牵驴过远山。”

  词中虽不免有些牢骚,但不贪恋禄位,不贪恋荣华富贵,主动去官,这种品格是很值得敬佩的。

  老方丈与赵葵是童年时的朋友,知道他的地位和事迹。听说他辞官而回,更加敬重。二人谈了一个通宵,非常开心。赵葵回到故乡后,和乡亲们相处得非常融洽。经常和少年时的同学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把酒话桑麻”没有一点大官的架子,乡亲们也都非常敬重他。

 

赵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