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5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0-16

  7月28日—9月18日,省民族文化宫携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在贵阳隆重推出了《炫彩中华—中国彝族服饰文化展》。本次展览以彝族服饰主线,集中展示了来自于云南、贵州、广西和川渝地区的彝族服饰文化,将西南地区博物馆特色民族藏品集为一体,为筑城市民奉献了一场绚烂的民族文化艺术盛筵。

斑斓羽衣里的彝族文化守望

□本报记者 王卫华

  彝族服饰异彩斑斓

  “本次展览以滇、川、黔、桂、渝彝族服饰文化为主线,通过传统服饰、日常着装、节日盛装、人生礼仪服饰、宗教服饰、手工技艺等6个部分展出了西南地区博物馆的彝族服饰藏品和图片资料共300余件(套),充分展现了西南地区炫彩夺目的彝族服饰文化的魅力。”省民族文化宫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展览用时近三个月,使市民们充分领略到了彝族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悉,彝族是我国各民族中拥有民族支系最多、服饰种类最丰富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服饰源远流长,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居住在不同生态环境的彝族,不仅保留着不同质地、款式、纹样、功能等极富地域特点的传统服饰,而且传承着纺织、刺绣、镶贴、印染等个性突出的服饰制作技艺。

  “式样繁多,做工精美。”这是很多市民留下的观感。本次展览,以展现西南地区彝族服饰文化为主线,分别以彝族传统服饰、彝族武士服饰、彝族日常服饰、彝族节日服饰、彝族婚礼服饰、祭祀服饰等几大内容,全方位地展示了我国彝族服饰的璀璨文化和彝族服饰的演变与发展。

  “彝族人民对于服饰在不同场合的穿着要求,从始至终都很‘讲究’。”有专家指出,各地彝族的日常着装,大多色彩素净、造型简洁、便于劳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彝族男子的常服正逐渐消融在现代化中,勤劳的女性成为服饰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

  展览会上,滇中滇南未婚女子穿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特别引人注目: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据说,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陪伴着姑娘,可以驱邪避害,逢凶化吉。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鸡冠帽上的大小银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征,姑娘头戴这种帽子,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幼年未婚的彝族姑娘均梳单辫,成年后才能改梳双辫。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一羊皮披毡。它形似斗篷,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

  展会上,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的彝族服饰最为繁多。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一一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服饰文化独特珍贵

  “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对于别的民族,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于本民族,它却是互相认同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说到彝族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彝族的服饰文化。服饰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据了解,彝族在参加打歌、斗牛、选美、赛装等活动时的节日装束,都不尽相同,无不展示出配饰多样、明丽华美的特点。节日盛装不仅是彝族服饰制作技艺的精华所在,还是族群身份的显著性标识。同时, 彝族在人生的各阶段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生育礼、成年礼、婚礼、延寿礼、葬礼,每个生命礼仪上皆有特定的服饰,发挥着界定年龄、社会角色的标志性功能。

  据悉,彝族服饰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彝族服饰有300多种款式,上千种配饰和上千种花纹。

  “彝族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争奇斗妍,交相辉映。”省民族文化研究所的专家说,悠久的历史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了中华大地一道亮丽而绵延流长的文化景观。

  “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部形象的史书,述说着彝族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本次展览会上,主办方用源于自然,选于彝民族生息繁衍所需的服饰,集中体现了彝族的社会特点、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文化生态内容。

  “作为彝族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形式载体,彝族服饰不仅体现了地域特征,而且表现了一定的历史残留的等级特点。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及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蕴含着彝族人民在文化结构深层的心理积淀。”据悉,由于彝族居住地域广阔,形成了其文化自身的地域性差异和众多的支系,彝族服饰的造型和款式上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特征,彝族服饰的款式不下百种,其中以云南的凉山和楚雄型最具代表性,基本保持了独立完整的传统服饰文化体系,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风格。总体上呈现出宽博、厚朴与端庄的特点。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各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也是一个民族的外在标志,同时,还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文化标识,它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有专家指出,彝族服饰的种类,样式,色彩与各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内在联系,是多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产物。

  文化基因传承堪忧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渝五省市区的高寒山区,人口约880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明,为世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艺术,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2011年,我国第一部以彝族历史文化为题材的30集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通过此片,人们对彝族绚烂的文化有了更多的直观了解。

  “在这次展览会上,我们才了解到彝族的服饰文化有如此的博大精深,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彝族人都不穿本民族的传统服装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进入2l世纪以来,不少彝族聚居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这个社会转型期带动了整个文化的转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原农耕文明框架下的一切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和消亡。一些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逐渐减少,有的传统技艺如彝族建筑工艺、咂酒酿制技术等也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消亡;很多彝族口头文学濒临失传,如神奇瑰丽的彝族神话故事、各种山歌、戏曲等民间文学形式由于受到报纸、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铺天盖地的席卷正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同事,彝族年、火把节也只是在部分县、乡、村三五年举行一次,哭嫁习俗日渐消解在岁月的烟尘中,“请神”等民俗事象已成了彝族的神秘遗踪,撮泰吉、撒麻舞和各种传统表演艺术更是难得一见。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彝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等省区,其中黔西北是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富集的地方。千百年来,彝族人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元、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彝族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风俗礼仪和节庆等领域。其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游戏、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庭的文化成员。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活态传承环境不好,传承人青黄不接,保护功利性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剧减的现状。”有专家指出,虽然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但是在传承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随着信息流通量的猛增,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迅速向其辐射、蔓延,彝族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传统习俗开始淡化乃至消亡,在现实生活中,穿彝族服饰的人和会说彝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会跳彝舞唱彝歌者微乎其微,部分彝族地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各种习俗也在悄然改变。

  “我们的彝族服饰正在逐步淡出我们民族的日常生活起居,彝族服饰文化当下已经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冲击,并且形势不容乐观。”专家指出,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创造性和多样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注入,多彩多姿的彝族非物质文化能否继续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这就要在继承发展,立足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上,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做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工作,制定保护规划,弘扬彝族传统文化,努力发挥彝族非物质文化在开发利用地方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也正鉴于此,在《炫彩中华—中国彝族服饰文化展》贵阳开幕式上,贵州彝学会副会长万晓流才特别指出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和显著标识,民族服饰文化是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希冀举办本展览,呼吁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关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传承,守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