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1458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0-15

一块块毛石变成了“吸金石”

思州石砚:岑巩文化产业“新引擎”

□张能秋

  “思州石砚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说起思州石砚,岑巩县思州石砚厂负责人张小平津津乐道,“只要来岑巩游玩的客人,都会到思州石砚商店观赏购买,石砚越来越受游客青睐。”

  “思州石砚”又名“思州金星石砚”、“蛮溪砚”,简称“思砚”,因产地岑巩古称“思州”而得名。据清康熙《思州府志·艺文卷》记载,思州石砚早在唐天宝年间就畅销于市。

  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视察贵州,在他的亲自过问和关怀下,传统思州石砚的生产很快得到恢复与发展。到1973年成立了“岑巩县工艺美术厂”,产品先后出口东南亚各国。1979年,国家轻工业部将“思州石砚”列为全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刻砚”八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贺兰砚、思州石砚、罗纹砚、金星砚、鲁砚)中的第五位。1995年,思砚在中国国际技术产品展览会上荣获金奖。2003年,张小平所刻《思州春晓》、《荣华富贵》两方思砚,在第三届中国文房四宝当代名人名作精品砚大赛中获铜奖;同年9月,思砚在第十届全国文房四宝艺博会上获第二届“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的殊荣。2006年3月,张小平制作的《龙珠》砚,作为礼品赠送给泰国公主诗琳通殿下。

  思砚不仅石色美观,且质地优良,它通体墨黑发亮,光可鉴人,又坚实如玉、细腻如肤;思砚上点点金星,圆如古钱、形如弯月,荧光闪烁。它具有工于发墨,贮水不干,耐磨不嶙,研汁如油,明亮生辉,惜笔惜墨等优点。在无水时,若哈气于砚中,便自出露液,即可磨墨写字,故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唐宋时期,思州石砚出现在文人书斋中,受到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书画名人的钟爱。后经过元明两代艺人的努力,制砚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被明朝廷列为贡品。清康熙帝对思州石砚尤为赞赏,把它选作“御砚”收藏。

  一块块粗糙的石头被打磨成富有灵气的石砚,思州石砚有“龙凤呈祥”、“双龙抢宝”、“双凤朝阳”、“喜鹊含梅”、“犀牛望月”等上百种造型。传统上一方石砚从打胚到制成砚台须历30道工序,全靠手工,费时20余天,其敲、琢、雕、刻全靠手上工夫,工序一道比一道艰难,稍有不慎便毁于一旦。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一些现代工艺代替了手工操作,思砚改变过去的设计单一、造型简单的状况,在设计、造型中融入了现代元素,图案更加精巧,结构复杂严谨,工艺考究、题材广泛,无论是龙、凤、麟、鱼,或是人、物、山、水,都能浓缩其间,造型千变万化。在雕刻的艺术中,更多地体现现代岑巩的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在艺人的手中,通过精心雕琢,那些被赋予生命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活灵活现,一些地方民族节日、地方舞蹈等民族文化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思砚已成为宣传岑巩的一张“名片”。很多人以拥有一方思砚为荣,湖南、重庆等地很多书法爱好者都自驾来岑巩购买“思砚”。

  如今,思砚从一种文化艺术向产业发展,已成为民间艺人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一块块毛石成了“吸金石”,思砚价格从500元至3万元不等,产品远销上海、山东、广东等10余个省市。在黔东南州2012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旅游商品能工巧匠大赛中,民间艺人杨长林的思砚作品“清出于蓝”获得特等奖,石砚被游客以1.5万元的高价购买。在张小平的带动下,全县已发展雕刻民间艺人20余人,年龄最大的60余岁、最小的20岁左右,他们靠生产思州石砚最高年创收达40余万元,最低也有10万元左右。

  目前,岑巩县正积极打造“思州文化产业园”,发展以思州石砚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力求将思州石砚发展成省内著名的旅游产品。如今,思州石砚年产砚台2000余方,年创产值近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