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之花”绽放瀑乡
——镇宁自治县政协助推文明建设工作小记
□卢安定
今年镇宁自治县城关、募役、沙子、本寨、江龙、朵卜陇等乡镇一带的“六月六”(指农历六月初六)期间,终于不再打石头、打泥巴、打车……过路车辆和行人终于可与平时一样来去自如。这得益于今年“两会”期间部分县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革除“六月六”打泥巴的意见和建议。对此,广大过往百姓,特别是许多外乡人都由衷的称赞道:“政协这一意见建议真好,可谓是为地方的文明建设做了件实事好事。”
“六月六”是镇宁自治县布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去年前,在镇宁自治县城关、募役、沙子、本寨、江龙、朵卜陇等乡镇一带的布依族村寨,每年的“六月六”期间,除了跟其他地方的布依族村寨一样,每家每户都要放下家中的农活来休息几天,杀猪宰牛祭祀山神,做五色糯米饭、包三角粽子供祖宗等等以外;还有一大习俗,就是六月初六前后的一两天,有村民相互泼水、打泥巴、打石头的习俗。有的为了好奇和寻求刺激,甚至守在村里的路边、寨口等候,凡看到有人或车辆路过就用水泼或用泥巴、石头打,导致这一带每年在“六月六”期间,至少不能通车一至两天,严重的村寨甚至是三四天。
为改掉这一陋习,县政协根据今年县“两会”期间,部分委员提出关于革除“六月六”打泥巴的意见和建议,专门安排由一名副主席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具体督促落实革除陋习事宜,并于6月28日召开有县文明办、民族局,城关镇、江龙镇、募役乡、沙子乡、本寨乡等单位和乡镇参加的革除陋习协商座谈会,由各乡镇负责先是对所辖范围发放倡导书,进行宣传动员,然后再具体划片,将劝导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在“六月六”期间,实行全日巡回劝导。
由于各乡镇党委政府重视,组织有力,宣传到位,许多村民表示赞同支持党委、政府的倡议,并纷纷表示,从此将告别以前这些不文明行为。今年“六月六”期间,这一带的广大布依同胞,终于革除多年来的不文明陋习,未发生一起对过路车辆和行人泼水、打泥巴、打石头现象。
随礼,是中华民族礼尚往来的一种传统美德。可在镇宁自治县,特别是县城,一年前有人总将这种传统美德极致发挥,不择手段为敛财大摆宴席巧立名目请酒:即无论是死人生子,还是升学乔迁,或是老人过寿,甚至有人戏称,连母猪下崽都要请酒,并且不管是家住大街还是小巷,一办起来就是几十桌甚至上百桌几天几夜的往街上或路上摆,从不考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交通的堵塞,更不考虑他人的承受力和意愿,只觉得规模越大越好,越热闹越好。一年下来,有的人家仅“吃酒”也得花数万元,有的甚至不得不到银行去贷款。弄得许多人面对人情债,苦不堪言,谈“酒”色变。为及时遏制请酒敛财风和革除不文明行为,2011年初,县政协将《关于严格控制酒席泛滥的建议》提案作为重点提案,由分管主席亲自督办。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11年下半年,县纪委县监察局积极采纳委员提案的意见,出台文件专门对不健康的礼尚往来文化加以了约束,倡导良好的消费行为,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大力宣传和监督。一年多来,在镇宁自治县境内特别是在县城,从根本上杜绝了盛行的“请酒风”,让广大百姓真正的走出了畸形的消费怪圈,把“吃酒”钱节约下来用于发展生产。
根据委员们的反映,在镇宁自治县丁旗镇一带,多年来,每年正月初由于有“空手出门抱柴(财)归家”的习俗。所以,为了图吉利和满足发财的心里愿望,正月初这段时期,这一带的百姓,凡是走出户外的,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抱着大捆小捆的柴回家,有的甚至是直接驾着车去把柴砍运回家。每年的这段时间,丁旗灵泉寺及其附近由于游玩的人又多,所以栽下的小树常常被砍得一片狼藉。
为扭转这一陋习,县政协今年初安排由一名副主席和县政协提案法制委负责牵头与丁旗镇进行协商,丁旗镇已将这一项工作纳入了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开始作全面宣传,并拟在2014年的春节期间进行全面劝导,严格控制这些陋习。
此外,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2011年以来,县政协积极安排有关人员深入到森林防火责任区与“整脏治乱”责任区等进行禁止香蜡纸烛上山和不文明行为,劝阻共300余人次,让文明之花在瀑乡竞相绽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