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古迹化字塔
□秦秀强
天柱乡间,至今仍保存有五座似亭非亭,似塔非塔,外表像烟囱而非烟囱的砖砌建筑物,人称惜字亭,又称化字塔或化字炉,此乃旧时文人焚化字纸的专用场所。其中,瓮洞镇岑板化字塔、坌处镇雅地化字塔和中寨化字塔,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我国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尊崇古训,对文字十分珍惜爱护,凡印有字的书籍、写有字的废纸,包括旧经文,古人都视为珍宝,禁忌丢弃和随意践踏,更不能用之擦屁股,亵渎斯文。因此,专门建造焚烧字纸的炉子,精心设计为亭塔之状,将其建成美化村寨风景的标致建筑。
岑板化字塔位于素有“举人村”美誉的瓮洞镇岑板村东,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仲秋,坐北朝南。塔身为三层,六边形砖石结构,平面呈六边形,占地面积8平方米,每边长120厘米,高约8米,从下到上逐层窄小。靠山一面开一扇小门,门高120厘米,宽80厘米。二楼铺楼板,设暗层。为什么要修建这座化字炉,竖在溪坎上刺丛里的石碑记载:“尝思朝廷无字何以治民,草野无字何以制产,街衢无字何以贸易,固人人所当敬惜也。我等念及此因约地方信男善女,共发慈心,狐成一字藏,以免泥涂圣贤也。”碑上还刻有化首、经生、职员及58个捐资者姓名和金额。这座精致的三层空心塔,因年代久远,外壁爬满一种果实可以加工成凉粉汁的青藤,藤粗如臂,盘根错节,叶宽二指,绿油油的四面向顶部攀缘延伸,塔体向溪边倾斜,从塔顶以下有一道不规则的雷击裂痕,若不是青藤将其牢牢地缠住可能早就倒塌了。炉内有朽烂的楼板和密藏室,从那扇离地三尺专供人们焚纸化字用的小门看进去,里面黑咕隆咚,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岑板化字塔的兴修和该村文运日兴的渊源关系十分密切。中国近代史上参加“公车上书”的1200多名举人之中,吴见举、吴见穆二人就是来自天柱岑板这个偏僻乡村的爱国知识分子。据《天柱县志》记载,吴见举于光绪二十年赴京参加甲午科殿试,中式第五十四名,录为候补知事。翌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全国震惊,在京会试的各省举人群情激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爱国人士立即发动广东、湖南、贵州等18省的会试举人,冒着头悬都门的危险,联名上书都察院,要求拒绝《马关条约》签字。这次上书在中国近代史上称为“公车上书”,当时,贵州参加签字上书的举人共95人,其中黔东南有7人,天柱就有4 人,即吴见举、吴见穆、杨树琪、陈明清。
雅地化字塔,位于雅地村寨脚的风雨桥东头,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坐北向南,距今已有165年的历史。为砖石结构三层三檐六角形塔式建筑,由下到上逐层缩小,高8.28米,台基垒石干砌,高1.52米。通身饰以白色的石灰面浆,各层的六个面均彩绘龙凤花鸟图或镌以书法文字。历经沧桑,这些字画,大多已经模糊不清。民国癸丑年(1913年)曾经维修一次,重新制框上色。如今除了一幅飞龙彩绘,色泽比较鲜艳夺目,龙须飞扬,龙爪毕露之外,余皆褪色败坏殆尽。唯有一面残存“彼苍留得”、“炉火纯青”等寥寥数字。底层每面宽0.9米。南面第一层居中开炉口。一层楼顶与二楼楼顶向外挑出叠层腰座和腰檐,雕塑翘角兽头,象征村寨灵异吉祥,兴旺发达。腰座和腰檐覆盖青瓦,不设游廊和过道,仅起到保护墙体及壁画,以及增加装饰美感的作用。顶部盖瓦,攒尖顶,六面流水,置六条直脊。离塔不远的地方竖《培元宝藏》碑刻1座,碑文清晰,记载了修建该塔的目的和意义及捐款情况。该塔结构严谨,造型古朴,小巧玲珑,显得非常别致典雅,成为当地不可多得的一道人文景观。
中寨化字塔位于天柱县坌处镇中寨村。中寨是闻名黔湘边界古老的四十八寨之一,也是这一区域有名的“状元四子”之一,即:“长滩的竹子,中寨的谷子,鲍塘的轿子,三门溪的窨子”。这些地方特色文化寓意深远,勾画了长滩、中寨的农业文化,也分别勾画了鲍塘的文化教育成就和三门溪的建筑文化特征。中寨群众虽然以种田见长,但也不乏追求文化知识的读书人,耸立在寨子中间保泰桥西端的化字塔便是历史见证。据寨上的老人介绍,此塔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为三层三檐六角形楼阁式砖砌, 高7.98米,由下至上,逐层缩小。六面均以石灰为涂料,彩绘花鸟图案,间镌书法。第一层每面宽1.2米,于南面中心处开一炉口作焚化字纸之用,高32厘米,宽28厘米。第二层中心处开方形假窗一扇。第二层与第三层分别向外延伸,修建叠层腰座和腰檐,雕塑翘角兽头,盖瓦片,惜翘角和瓦均已损坏,仅留残迹。攒尖顶,六条直脊,六面倒水。粉刷在化字塔外部的石灰全部脱落,到处斑驳陆离,而且塔身还裂了一条缝,就像一位站在狂风暴雨中的风烛残年老人,摇摇欲坠,再也经不起风吹雨打,目睹令人心伤。若不加以修缮,说不准哪一天倒塌了,古朴的乡村就减少了一座历史文物。
化字塔体现了劳动人民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折射出天柱百姓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历史,具有较高历史研究价值。时至今日,天柱乡间的化字塔多已寥落,甚至正在濒临消亡绝迹,残存者或默默地留守在村头路尾孤芳自赏,或被人们遗忘在荆棘原野,成为历史和时代的弃儿。但是却磨灭不了它们象征中华民族文化的薪传篝火,它们的存在,将永远彰显这一方文脉宝地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