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1388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5-30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中常见的八个误区

□李丽君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光明的前途,幸福的人生,所以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背唐诗、学才艺、练书法等等成了孩子们的选修课,由此各种“特殊”的教育理念、特色幼儿园、特长班等应运而生,对娃娃要的是只求投资,不求回报,若略有所成迫不及待地在亲朋好友前展示一番。作为家长,仅仅花钱就够了吗?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家长千万不要陷入以下几个教育流行观点的误区。
  一、智力开发越早越好。虽然“中国的小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过人生可不是短跑,它更像一场马拉松,父母更要想得长远一些。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全程,这才是幼儿教育的根本。
  幼儿智力的开发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越早越好,典型示例如爱因斯坦小时候表现并不突出等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说:小孩子是被搞死在起跑线上,中国教育过渡消费了小女孩的情感,让她们过早有了妇女的表情。
  二、素质培养要全面发展。“女孩要精养,舞蹈、小提琴、唱歌,这些都是培养女孩儿气质的。”……诸如此类的谈论不绝于耳。其实,这样想法都是家长的一种补偿心理,在选择幼儿学习专长时的决策上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明显。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要学什么,是要看孩子本身的意愿和兴趣。小孩的天性是玩,应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教育不是让孩子有多全才,而是教育孩子“诚实做人”和“不畏艰难”,真正地给孩子顶天立地、用之不竭的素养和财富。任何使孩子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想法,都有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没有哪个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成为“超人”。
  三、自己的孩子要“出众”。家长“望子成龙”没错,错的是过于心切,往往对孩子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有拔苗助长的倾向。现在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比较,一般情况下,家长看自己的孩子是一朵花,怎么看怎么喜爱;可一进入幼儿园就不同了,毕竟拔尖的幼儿只是极少数,每个孩子都会有很多小缺点,对孩子的评价也不可能完美,就会形成与家长对孩子过高评价之间的反差。家长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如别家的孩子容易被忽略。其实不是孩子不出众,而是家长不满意自己的孩子“普通”。“恨铁不成钢”地整天批评训斥孩子。孩子进入幼儿园只是适应社会的开始,不要太过紧张或去跟别人比较。其实家长要明白教育是要学着等待的,等待孩子的成长。
  四、在幼儿园要学到知识。幼儿园阶段是为上小学做准备的,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不能简单地认为必须学会多少知识。一些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存在误解,为了让孩子早点起步,把智力开发、知识性传授放在首位,一厢情愿地造就“神童”和“天才”,以能做几道算术题,能识几个字,能念几首儿歌,能跳几支舞等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尺度, 过早地给予孩子压力,还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不断学习的精神和习惯。
  一些家庭在幼儿品德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教育而忽视行为的养成。一方面,家长教给孩子们许多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孩子们也能绘声绘色地讲一些行为规范、为人处世道理的故事,而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行为中则多表现出任性、自私、争抢、不懂礼貌、不分是非等不良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只讲知识,忽视操行,以知识代替行为养成,而忘记了“身教胜于言传”。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五、要从小培养孩子耐受挫折的能力。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认为,必须培养孩子从小就耐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经过一些专家跟踪调查发现,从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加害怕遭受挫折,而且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从小就快乐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快乐长大的孩子不怕挫折。因为养育人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有些家长认为,如果孩子不会努力学习并应付学习中必然出现的困难与挫折,光快乐有什么用?社会看重的是成绩和学历,没有了这些快乐又从何谈起?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不无道理,但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社会上的一切信息,包括优点和弊端、成就与挫折都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有些时候,完全按照“适应”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其结果也许恰好相反。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家长需要有更宏观的眼光,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
  六、交给幼儿园就应该负责把幼儿教育好。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显然是在推卸责任。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就曾指出,教育应该在家庭就已开始。而且幼儿教育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性。
  《纲要(试行)》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幼儿是儿童发展的两大环境。家长要和幼儿的老师一齐努力,形成合力,是儿童常规养成的关键。
  七、幼儿老师要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多地受到老师的关注,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老师虽然一再说:一视同仁照顾好每个孩子”。但是家长还是会担心老师有没有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孩子会不会受到忽视或伤害等。家长希望幼儿教育能够满足幼儿的安全感和爱的需要,就要正确的引导自己的孩子,因为安全和爱都是相互的,让孩子正确的认识老师与小朋友、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对老师产生依赖感、安全感、与信任感。
  八、幼儿园要构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其实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育中家长的被动状态,主动跟幼儿园老师进行沟通,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家庭、幼儿、幼儿园形成协商的、互补的、和谐的强大合力。
  总之,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误区的危害性。《庄子》中就曾用寓言的方式形象地阐述了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特点的道理。《庄子》中说有一只海鸟栖息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知道后便派人把它引到宫殿中去,给它奏乐,喂牛肉,可海鸟却无心赏乐,也不敢饮食,到第三天便死去了。《庄子》认为这是“以己养鸟”,不是“以鸟养鸟”。这个寓言告诉人们:不顺应儿童的自然特点去进行教育,虽然出自好心,儿童缺免不了要遭到那只海鸟一样的命运。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家长要积极学习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主动与幼儿老师沟通,共同讨论儿童的教育问题,当家长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向老师咨询,老师和家长一起分析,寻找对策,共同提高,从而摆脱那些不正确的、传统的、习惯的教育误区,建立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教育环境,使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