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春:做强品牌 推动贵州由
“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转变
□本报记者 李丽 孙姣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推进“三化同步”的部署,贵州同济堂集团公司在做大做强制药工业的同时反哺贵州茶业,自2010年涉足贵州茶产业,十一届省政协委员、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执行总裁(贵州贵茶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晓春先后投入3 亿余元用于贵州凤冈绿宝石绿茶、花溪酒安红红茶的种植、研发和推广。对三年的探索实践,王晓春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王晓春认为,贵州茶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四个问题:一是许多茶区政府和茶企重品类而轻品牌,贵州茶业加工企业总数虽多,但没有一家有独立品牌的产品销售额超过1亿元,超过3000万元的也屈指可数,品牌知名度普遍较低。
第二,销售渠道是贵州茶企一个很难突破的“瓶颈”,国内茶企大多采用专卖店模式起步,中高端品牌尤其如此,贵州的茶企也开始跟随。专卖店渠道模式的结果,就是带来产品品类的不断扩张,最终沦为渠道品牌。开一个专卖店房租、装修、人力成本投入巨大,要想单店赢利,难上加难。而我们贵州茶企大多数都比较弱小,要靠这种模式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几乎没有可能。
第三,确保茶产业质量安全压力大。生态安全是贵州茶产业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个别茶园质量安全让人堪忧。另外,政府投入分散,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在资金投入上,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新建茶园上,现阶段茶产业发展的重心已由基地转型到加工和市场,而新建茶叶加工厂、建立茶叶营销渠道、培育品牌等环节投入大,能得到财政支持的渠道不多、资金量小。
“强大的品牌是贵州由茶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转变的必由之路。”王晓春建议,首先定位茶产业、着重培养2个商标品牌、确定一个绿茶产品和一个红茶产品。立足于自己的上乘茶叶质量,贵州茶叶应定位中国第一绿茶品牌,中国第一红茶品牌。
王晓春建议可由省政府来确定两个品牌(一个绿茶、一个红茶),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条件来确定这一个绿茶产品和一个红茶产品:产品原料来源是否有保证;产品的口感是否鲜爽,具有广泛的受众性;产品能否工业化生产;产品能否最大限度的帮助农户增加收入,春夏秋茶的茶青也能全部用上;产品的销售价格能否被广大老百姓接受,是大众名茶。确定品牌的同时制定产品质量标准,规范原料和生产工艺,凡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企业,政府可以授权这些企业使用该商标品牌,同时由质检部门直接进行监督检查认证,实行黑名单制度,凡一次违反上述规范的企业即列入黑名单,不得再使用该商标品牌。政府前期出资对该商标品牌进行定位策划,并在全国媒体宣传推介这一商标品牌。
其次,王晓春认为,应引导支持大企业、大资金进入茶产业。各茶区要根据当地茶园分布,做好加工企业布局规划,并通过招标等方式,引导大企业进入。提高茶叶加工企业的进入门槛,建设现代化的加工厂和全程清洁化的生产线,确保茶叶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为品牌培育奠定基础。
另外,应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银企合作、银政合作,引导支持茶企用新模式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
“大企业、大资金、大品牌是贵州由‘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转变的‘助推器’,我认为中国企业最有希望在贵州建立全球知名的茶叶企业,创造世界第一的绿茶品牌、红茶品牌。”王晓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