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要学会用哲学思辨预防“浮躁”和“虚伪”
《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当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经整理后写成的。1948年,此书由美国著名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翻译出版。60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和社会届中国哲学的同用教材和读本,在西方影响很大。直到1985年该书的中文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空,成为当时乃至今日学术界和社会届的大畅销书。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和思想熔铸的结晶,以极小的篇幅、朴实无华的语言、深厚的思考功力,打通了古今中外历史和相关知识,其中充满智慧和哲学洞察。特别是冯友兰先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怀,显示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该书本人爱不释手,常读常新,它对从事经济工作和社会生活的我有很深启发,也常常让我用哲学的方法思考一些现实问题,产生了一些粗浅的联想。
不能利用“新经济”概念圈钱谋利
“新经济”一词很流行。很多人拿这个概念来做文章,去谋求功利。比如说互联网是新经济的内容之一,互联网是用来做传统生意的工具,但谁也没有意识到做传统生意的工具,却变成了生意本身,成了挣钱的“新经济”。而生意原来的内容被淡化了,被忽略了,甚至有的人放弃了原来是传统生意,去做工具的生意了,目的被放弃了,手段却变成了目的。所以,真理也是这样,真理本身的内容,常常因为追求手段的诱惑而放弃了真理本身,却把手段当成最求真理的目的。在现实社会,在很多原来追求真理的人流中,真理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而追求真理的手段变得越发重要,因为它常能带来可观的功利和心理满足——这就是现代一些人的“新经济”观。试问: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人的工具为本?是以目的为本,还是以手段为本?看看现实社会,一些所谓“成功企业家”利用政府发展“新经济”圈钱融资,制造巨大亏空,造成银行和社会买单;一些所谓“时尚人士”成为无所事事,迷失自我的“网络控”、“手机控”和“游戏控”。工具控制了人的追求,本末倒置。
百年企业一定是与文化联姻
文化本来无所谓优劣,只有多样性。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令其自豪的文化,没有文化的传承,也就没有民族延伸发展的条件。但历史长河中,往往是经济强者成了文化强者,主导了一个时期世界文明的主流。希腊精神、罗马法典、汉唐雄风、欧洲工业文明、美国消费主义,从来都是经济强者成为文化输出者。从宾斯格勒《西方的没落》,到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再到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一大批杰出学者都没有跳出文化兴衰循环的思维模式。而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权利选择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全球化),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传承(文化多样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不可能推到重来,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吸收和排斥、调整和调试。但文化不能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包袱,不得阻碍经济的发展。所以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应该是一对恋人,永远谈论着爱情而甜蜜健康的生活,不能天天争吵、喋喋不休。如果企业家成天“吃喝玩乐”而不是“琴棋书画”,我想这种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只能是“三年短命”或者是“七年之痒”与社会“离婚”,最后成为社会的“过眼烟云”,所以好的企业和成功的企业家都具备了良好的文化思维和哲学思辨。
企业家要学点“乌龟经济学”
从单个生命的角度看,乌龟在动物界寿命最长,海龟能活170年到200年,陆龟最少能活120年。如果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有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做百年老店,所以百年乌龟的长寿秘诀也是企业长寿的要素。乌龟缓慢而有规律,不破坏自然,有抗风险的龟壳、市场疲软时的冬眠、平和无侵略的心态。所以,缓慢并不是那样落后,更不是一种堕落。缓慢是有规律生命的一种恒常,是人生暴风雨过后的一条小溪,是人心被暴晒过后一股甘泉的涌流。激动过后应该是缓慢,而不是静止。如果是为了静止而激动,或是为了激动而静止,那都是可怕的。人的灵魂里应该永远有一条溪流,缓慢轻盈的去面对无数次激动和静止,那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境界。所以,人类应该追求生命和生活的规律性缓慢,而不是制造那么多无常的激动和静止;企业家应该追求乌龟的可持续发展精神,而不要去学“狮子老虎和狼群”,一阵疯狂过后便是死亡,一阵没有市场需求的盲目投资圈地后便是“烂尾”。从生理现象上看,狮子老虎的寿命是30—40年,而恐龙已经灭绝了。所以太过垄断太过大,只会伤害自然伤害别人,最终自己先灭亡。